阿爾泰雪雞

阿爾泰雪雞

阿爾泰雪雞(學名:Tetraogallus altaicus):是體大的灰褐色雪雞。體長為56-65厘米,體重2,54-3千克。頭頂、枕及上胸兩側全灰;頭側及喉皮黃帶灰色細紋;眼周裸露皮膚黃色,背、兩翼及尾褐色,翅上覆羽具白色細紋。下胸和腹部污白色。額部為白色,眼上方有白帶;體羽大都灰褐色;翅上也有大塊白斑;尾灰色,具寬闊的黑色尖端;上胸部灰褐色,有明顯的黑、白兩色斑紋相雜;下胸和腹部白色,腹部中央有黑色斑,虹膜暗褐色;鳥喙角質色;腳黃色。

棲息在海拔2500-3000米之間的高山和亞高山灌叢、苔原和裸岩地帶,主要以高山苔原植物的芽、葉、嫩枝、漿果、果實、花絮、種子、塊根、球莖為食,也吃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嚙齒類動物。分佈中國,哈薩克,蒙古和俄羅斯。

形態特徵


阿爾泰雪雞
阿爾泰雪雞
阿爾泰雪雞的頭頂、兩頰、眼先、後頸和上背灰色,微綴有褐色,具稀疏而細的不明顯的斑紋,眼上有白色帶斑,耳羽褐灰色而綴銀色。肩、背部具石板灰色橫帶,到背部逐漸變為暗灰色羽緣;腰、翅上覆羽和尾暗灰色,具白色條紋和淡赭色羽緣;腰、特別是翅上覆羽在兩翈具大的白斑;初級飛羽褐色,具黑色尖端,基部一半或多或少有白色;次級飛羽灰色,基部較淡;外翈和尖端具小的褐赭色條紋。頦、喉骯灰色,具暗色羽軸紋;上胸灰色,微綴赭褐色,多少具有明顯的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胸和腹白色,具窄的、微褐色的羽緣;腹中部多少具有黑褐斑;肛周白色;兩脅黑褐色,具不明顯的暗赭色條紋;尾灰色,具寬闊的黑色尖端。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腳橙紅色。
翅形稍圓,初級飛羽第1枚與第6枚等長,第2-4枚幾等長,通常組成翼尖。尾呈凸尾狀,尾羽一般22枚,有時僅20枚,長度只及翅的2/3。跗蹠短,只與中趾連爪等長,基部被羽,成年雄鳥具短而鈍的距。雌雄羽色相同,或僅微有不同。
大小量度:體長580毫米;翅♂290-325毫米,♀280-332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阿爾泰雪雞棲息在海拔2500-3000米之間的高山和亞高山灌叢、苔原和裸岩地帶,也有垂直遷移的現象,冬季可以下降到2000米和山腳地帶。

生活習性


阿爾泰雪雞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喜歡在地上奔跑,行走時常一邊走一邊上下擺動尾羽,這是它獨特的行為習性。在地上奔跑迅速,特別是遇危險時,通常是從山下往山上奔跑,決不往下跑,兩翅常常也用來幫助爬坡,行動極為敏捷而迅速,即使是面對垂直的山坡也能很快的爬上去,通常爬到山頂后才起飛。飛行亦很炔,但飛行距離不長,通常每次飛行不超過2一3公里。起飛時常常發出高聲鳴叫。飛行時頻頻的鼓動兩翼。除鼓翼飛翔外,也常常平伸兩翅進行滑翔。特別是往山下行動時多滑翔,決不往下行走和奔跑。活動時常常不斷的發出柔和的叫聲作為群體中個體間聯絡的信號。也常在棲息的岩石和懸岩上發出高亢的叫聲,尤其在清晨和傍晚。
主要以高山苔原植物的芽、葉、嫩枝、漿果、果實、花絮、種子、塊根、球莖為食,也吃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嚙齒類動物。覓食時通常是從山下往山上邊走邊覓食,到達山頂后要休息一段時間,或是梳理羽毛,或是進行日光浴,或是在灌叢和岩石下休息,以躲避山頂強烈的陽光。休息之後再往下滑翔到山腰,然後再從下往上進行第二次覓食,直到黑天。
叫聲:聲刺耳,由半哨音geuk-geuk-geuk縮短為guk-guk-guk后以rrruuuuu的轉音結尾。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哈薩克、蒙古和俄羅斯聯邦(俄羅斯中亞區、俄羅斯東亞區)。
阿爾泰雪雞分布圖
阿爾泰雪雞分布圖
阿爾泰雪雞指名亞種分佈於新疆極北部的阿勒泰、青河、富蘊等縣的阿爾泰山地區;阿爾泰雪雞北疆亞種則分佈在與其相鄰的木壘縣北部的北塔山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3月即開始發情和求偶,配對后離開群體,佔領巢域營巢。通常營巢於高山岩石苔原地區。巢多置於突出岩石遮擋下的地面凹坑內或岩石縫隙中。主要由雌鳥營巢。巢的結構較簡單,多由野生植物和少量羽毛構成,一些位於石礫或砂礫中的巢則主要由羽毛構成。巢築好后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8枚,最多為15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到灰綠色,布有大小不等的深棕色斑。在產最後1-2枚卵時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卵的大小為67-70×43-47毫米,卵重50-58克。孵化期28天。

亞種分化


阿爾泰雪雞(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阿爾泰雪雞指名亞種Tetraogallus altaicus altaicusGebler, 1836
2阿爾泰雪雞北疆亞種Tetraogallus altaicus orientalisSushkin, 1926

種群現狀


阿爾泰雪雞在中國僅發現了50隻左右,是中國境內雪雞中最為珍稀的種類。
該物種分佈範圍雖然狹小,但在蒙古一側尚有一定數量,密度為每公頃0.15-0.30隻,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21年2月1日,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