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均(拼音:jūn、yù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形聲兼會意字,從土,勻聲。“勻”亦兼表字義。合起來指土地分配均平。“均”的本義是均勻,公平。引申為普遍、等同、協調,作副詞則指皆、都。“均”又指古代音樂術語。讀作yùn。在十二律中,以任何一律為宮所建立的音節都稱“均”。如黃鐘均。又為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器具,在這個意義上又引申為和諧的聲音,這個意思後來寫作“韻”。

字源演變


“均”在金文中有圖2、圖3形,又從“旬”作圖1形。許慎《說文解字》說“均”從“土、勻”“勻亦聲”,認為“均”是形聲兼會意字。秦代以後,字形比較固定。隸變楷化,逐漸形成“均”字。
均
從“均”的字形來看,從“土”,說明本義與“土地、泥土”有關,從“勻”,說明字義與“勻”的字義相通。從用例來看,其較早的字義中與“土”有較直接關係的有以下幾個。一是“陶者之輪”義,指的是製作陶器時旋轉的平台,在上面藉助慣性摶弄泥坯,使之勻整成形。或以為此義是假借為“鈞”字而來。二是“分配土地”。《周禮·地官》中有“均人”“土均”,二者都是掌管與土地有關事務的官職,不過許可權不同。
《說文》訓“均”為“平徧(即遍)也”,意為“無所不平也”(從段玉裁說)。可以這樣理解,“均”字造字之初取義於“土地平整”,而它的實際用義則是在造意基礎上抽象化了。如屈原名平,字原,《離騷》又說:“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地高而平曰原,則“均”為“平”意可明。在造意和實義之間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公平如一、無差別”這一內涵,這也是“均”字的字義系統生髮演化的脈絡所系。如前舉《周禮》中的“均人”“地均”。在農業社會,將土地公平地分給人們講種、使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徵收農業稅、派勞役、耕種公田等也應盡量做到公平無偏差,反映在負責這些事務的官職上,則名之曰“均”。
“均”字在現代漢語的主要意義有“平均、均勻”義,指在某一範圍內的個體之間沒什麼差別。又有副詞“都”的意思,如:“計劃上報了三次,均被否決”。這是從概括的角度來表示每個組成部分的相同之處。在古漢語中,“均”字還有“等同”義,如《國語·楚語下》:“君王均之,群臣懼矣。”韋昭註:“均,同也。言賞罰無別,故懼。”另有“協調”義,如《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又有動詞“衡量、比較”義。
“均”字的假借用法多屬同源義通假借。如前舉借為“鈞”的“陶者之輪”義,段玉裁在《說文》“均,平徧也”下注曰“徧者,帀也。”“帀”即“匝”,“圍繞、周遍”之義。二字皆從“勻”,段玉裁校正《說文》,以為“勻,帀也”。可見“均、鈞”二字意義相通。“陶者之輪”轉而復始,符合“均、鈞”共有的“周遍”義。
古代用來確定音律的工具也叫“均”,這個意義讀yùn。中國古代音樂分十二律,十二律又稱“平均律”。十二律中,以任何一律為宮建立的音階也都可稱為“均”。魏晉時別造“韻”字,以求從字形上更直觀地體現音樂性。魏晉以後興起的聲韻之學指文學範疇,這個意義就不怎麼使用“均”字了。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jūn形容詞公平;相等。
equal;even;
fair
《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宋·曾鞏《賦稅》:“周世宗嘗患賦稅之不均,詔長吏重定。”
均等;均衡;均一;勢均力敵
古代製造陶器的轉輪。wheel《管子·七法》:“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
普遍;全面。《墨子·尚同下》:“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副詞皆;都。all
《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六章:“進攻三次均被擊退。”
動詞等同。equal
《國語·楚語下》:“君王均之,群臣懼矣。”
《周書·侯植傳》:“君臣之分,情均父子。”
調和;調節。adjust《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
衡量;比較。weigh《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通“袀”。(服裝)相同。《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旗。”按,《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引《左傳》作“袀”。
名詞宋代瓷窯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四:“次富器,古曰柴、汝、官、哥、均、定。”
量詞漢代計量單位。《漢書·食貨志下》:“請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
yùn名詞古代音樂術語。在十二律中,以任何一律為宮所建立的音階都稱“均”。
《鵑冠子·環流》:“五聲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
漢·賈誼《惜誓》:“二子擁瑟而調均兮,余因稱乎清商。”
黃鐘均;南呂均
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器具。《國語·周語下》:“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韻”的古字。和諧的聲音。成公綏《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製。”
yún動詞通“耘”。除草。《大戴禮記·夏小正》:“農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農夫急除田也。”

基本字義

1.<形>相等:平均|均攤|勢均力敵。
2.<副>都;全:各項工作均已完成。
3.<名>(Jūn)姓。
4.<古>又通“韻”(yùn)。
5.漢字首尾分解:土、勻;漢字部件分解:土、勹、二
6.〖例句〗寫毛筆字首先要把握下筆力量的均勻,不能時輕時重,那樣寫出來就不成樣子了。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均勻、均差、均等、均方、均分、均衡、均攤、均一、均勻、均熱、均濕、均勢、平均、年均、戶均、均沾、均衡、均攤、均勢、均沾、均等、曲均。
相關成語
勢均力敵、均衡發展、保持均勢、雨水均勻、呼吸均勻、苦樂不均、權均力齊、智均力敵、鴻均之世。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居勻切(jūn)
平、徧也。從土從勻,勻亦聲。
【註釋】平、徧也:一句數讀。即“平也;徧也。”
說文解字注
平徧也。平者,語平舒也。引申為凡平舒之偁。徧者,帀也。平徧者,平而帀也,言無所不平也。《小雅·節南山》傳曰:“均,平也。”古多叚旬為均,亦叚鈞為均。
從土勻。勻者,帀也。故以會意。
勻亦聲。小徐無“勻亦”二字。居勻切,十二部。
廣韻
居勻切,平諄見‖勻聲真1部(jūn)
均,平也。又學曰成均。亦州名,春秋及戰國時並屬楚,秦屬南陽郡,隋為均州,取汮水以名之。居勻切。四。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均·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4
《唐韻》居勻切《集韻》《韻會》《正韻》規倫切,音鈞。《說文》平也。《詩·小推》大夫不均。《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法,均齊天下之政。《春官》軍禮有五二日大均之禮,恤眾也。
又調也。《詩·小雅》六轡旣均。
又徧也。《易·說卦》坤為均。《莊子·寓言篇》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循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又天子設四代之學,曰成均,見《禮·文王世子注》。
又造瓦之具,旋轉者也。董仲舒曰:泥之在均,惟甄者之所為。
又樂器。《禮·樂記》樂所以立均。《尚書疏》堂上之樂,皆受笙均。堂下之樂,皆受磬均。《後漢·律曆志》冬夏至,八音,聽五均。《注》均,長七尺,系以絲,以節樂音。
又均服,戎服也。《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亦作袀。
又地名。均,古麇國,在襄陽。《唐書·中宗紀》嗣聖元年,太后遷帝房州。
又遷於均。
又《集韻》王問切《正韻》禹慍切,音韻。《說文先訓》古無韻字,均卽韻也。
又與專切,音沿。《史記·夏本紀》均河海,通淮泗。《鄭元曰》均讀沿。
又葉古頑切,音鰥。《韓愈·孟郊失子詩》問天生下人,薄厚胡不均。夫曰天地人,由來不相關。
又通作鈞。《書·泰誓》厥罪惟鈞。
又或作旬。《禮·內則》旬而見。《周禮·地官》均人公旬用三日。《注》均古通旬。別作𡉲。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均
均
均
均
均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寫提示

均
均
均
均
均
均
均
“土”窄“勻”寬,頂部“土”低,底部“勻”低。“土”,首筆橫在橫中線上側。“勻”,撇筆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撇尖伸向“土”側;習從撇的中點起筆;“勹”內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右側,提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

書法欣賞

均
均
均
草書書法隸書書法行書書法
均
均
篆書書法楷書書法

音韻彙集


音韻方言
粵語:gwan1kwan1wan6
客家話:[寶安腔]giun1[梅州腔]giun1[台灣四縣腔]giun1[客英字典]giun1[東莞腔]giun1[客語拼音字彙]giun1[陸豐腔]giun1[沙頭角腔]giun1[海陸豐腔]giun1
潮州話:geng1(kurng)[揭陽]gêng1[潮陽]ging1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
kʷin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
居勻平聲三等合口
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
上平十八諄ki̯uĕnkĭuĕnkiuĕnkjuenkiuɪn
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kʷinkwin1-Junkjynkvin平也又學曰成均亦州名春秋及戰國時並屬楚秦屬南陽郡隋爲均州取汮水以名之居勻切四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音譯擬音聲調
ꡂꡦꡟꡋgÿunkyn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
真文撮真文陰平撮口呼kiuən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規倫八真平聲
禹慍八震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八賓稟嬪陰平平也勻也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ki̯wĕn
王力系統kǐwen
董同龢系統kjuen
周法高系統kjiwen
李方桂系統kw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真諄臻jiwen
北魏後期北齊真諄臻jiwen
齊梁陳北周隋真諄臻欣jiwen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ki̯uĕn
擬音/王力系統kǐu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kjuen
擬音/周法高系統kiuɪn
擬音/李方桂系統kjuiĕn
擬音/陳新雄系統kǐu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上平十八諄合口呼三等全清居勻切kjuen
集韻平聲上平十八諄合口呼三等全清規倫切kjuen
去聲二十四焮雲/匣合口呼三等全濁王問切ɣiuən
禮部韻略平聲規倫切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平聲規倫切
去聲禹慍切
中原音韻陰平真文撮口呼全清kiuən
中州音韻平聲真文居雲切
洪武正韻平聲八真全清規倫切kyən
去聲八震次濁禹慍切oyən
分韻撮要陰平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