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帶古鎮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洛帶古鎮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小城鎮、成都市重點保護鎮、成都文化旅遊發展優先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作為世界客屬第二十屆懇親大會的核心分會場之一,洛帶被世人稱之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天下客家”的定位也得以確立。
洛帶古鎮位於龍泉鎮北10公里,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二峨山麓。建於三國蜀漢時期,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鎮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萬多人,佔全鎮人數的9成;故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
洛帶古鎮
位置境域
洛帶古鎮景區地處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總面積達20000餘平方米。西距成都市區18千米,南距國家級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11千米,距離成渝高速陽光城入口3千米、雙流國際機場43千米,北距洪安火車站6千米。成洛路、成環路東西南北貫穿全鎮,也是成趙公路、成洪公路、洛黃公路三路交匯處。
氣候特點
洛帶古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1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水質、空氣均達國家標準,全年均適宜旅遊。
洛帶古鎮
洛帶在三國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名排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清朝時更名為甄子場,后復原名並沿用至今,是一個千年古鎮和歷史文化名鎮。鎮內傳說眾多、古迹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名鎮、會館之鄉”。鎮內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人文歷史
明末清初時期的移民運動和“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使這些來自於異鄉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帶生了根。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在洛帶鎮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洛帶古鎮也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非遺文化
洛帶古鎮有客家龍舞和客家婚俗、客家水龍節、東山客家話以及客家祭祖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
客家龍舞
客家龍舞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洛帶素有舞水龍祈雨的傳統,擁有男子龍、女子龍、娃娃龍等幾支專業水龍隊伍。
洛帶的客家龍舞以“劉家龍”為代表,其名得於參加舞龍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劉氏家族人。劉氏家族人在洛帶鎮已經居住了14代300餘年之久,劉家吉慶節日在古鎮舞龍,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劉家龍舞直接從中國古代龍舞發展而來,歷史悠久,家族內部傳承且一直沒有中斷,因此保存了較多的中國古代舞龍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樸的儀式。
客家水龍節
客家水龍節是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客家水龍節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民俗活動。古時,客家人即在每年夏季以舞水龍祈求雨水和豐收,相沿成習,后隨“湖廣填四川”帶到洛帶,並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客家水龍節”。洛帶“客家水龍節”自2001年舉辦以來,有著300餘年歷史的“劉家龍”,也在最初兩支男子龍隊基礎上,逐步增加了女子龍隊、娃娃龍隊和板凳龍隊。
洛帶古鎮的水龍節是客家最重要而獨特的節日,由於中原戰亂,客家人最早遷居至沿海一帶。沿海雨水充沛,物產富饒,客家人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傳說因此客家人與東海龍王交往甚密。為感謝東海龍王適時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龍慶祝豐年,相沿成習。
洛帶的客家龍舞以“劉家龍”為代表,其名得於參加舞龍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劉氏家族人。水龍九節,夏日伏旱,舞水龍是為祈雨。舞龍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上下騰挪;觀賞者用水槍、水盆潑射龍,前後追堵。客家人以水為財,潑得越濕,人越旺財,舞者和觀者攻防進退,劉家龍也成為客家文化中具吸引力的一項活動。
活動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5年,洛帶古鎮舉辦第20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因此洛帶古鎮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西部客家第一鎮”的定位也得以確立。
客家學術研討會
2001年3月18日,第七屆客家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市龍泉區舉行。此次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會期為2天,主題為:“揚客家文化之名,觀中國桃花之最”。
火龍節
洛帶古鎮火龍節
火龍為七節,原正月十五燒火龍,後來為配合龍泉區的桃花節改在了三月十八日。舞龍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上下騰挪;觀賞者用煙花噴龍,前後追堵。煙花是財運的象徵,燒得越紅,則吉財越旺。
客家文化高級論壇
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第九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文創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洛帶舉辦。
特色小吃
洛帶古鎮有傷心涼粉、油燙鵝等知名客家美食20餘種。
九斗碗
九斗碗也被人們習慣稱作壩壩宴、流水席、九大碗、九個碗等,是四川地區傳統特色菜肴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分別為: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同時,“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來稱此場面,也是贊其菜多量足的意思。
煙熏油燙鵝
煙熏油燙鵝,龍泉洛帶古鎮客家美食,由遷入四川的客家人自創,具體的誕生時間已不得而知,由洛帶鎮客家人傳承。油燙鵝製作工藝複雜,從宰殺、腌制、晾掛、煙熏、鹵煮到油炸,前後需經過七八道工序,耗費10多個小時。
天鵝蛋(糖油果子)
傳說幾百年前的一個冬天,一群天鵝飛來過冬。在客家人眼裡,天鵝是一種代表吉祥、幸福的動物。當地客家人擔心天鵝的蛋被人偷盜,就用糯米、芝麻和紅糖炸成天鵝卵大小的食物,取名“天鵝蛋”,供人食用,以保護野生的天鵝。後來成了客家人的小吃。天鵝蛋是糯米泡製,研磨后發酵一定時間,包入紅糖或豆沙等餡料,紅糖、白糖用清油熬化,放入搓成團的糯米團炸制而成。“天鵝蛋”用大鐵鍋熱油炸制,撈出裹芝麻白糖,外焦里糯,一鍋一次性大概能炸200—300個左右。
傷心涼粉
傷心涼粉,客家特色小吃之一,傷心一說有二解:一為居住在洛帶鎮的當年湖廣填四川來的廣東客家人思念家鄉時做的涼粉,因為思念而傷心,故得名;二則指該涼粉太辣,吃了涼粉的人都會被辣出眼淚,個個淚汪汪。涼粉有兩種,主料是豌豆做的米黃色的涼粉,還有一種是土豆粉或者大米粉做的白色的涼粉。白涼粉口感爽滑。佐料主要有:紅油,特辣辣椒油,鹽,醋,姜蒜,蔥花,雞精等13種。
此外還有洛帶羊肉湯、雞樅(肉)菌麵皮湯。
一說從前,洛帶鎮叫甑子場。場內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為東海龍王口中所吐,味極甘甜,泡茶茶香,洗臉美顏。井裡有東海鯉魚,肉味鮮美,食之可益壽延年。蜀太子阿斗聞之,擇一黃道吉日,率眾太監來到甑子場八角井旁。但見一條條金色鯉魚穿石洞於水井和池塘間游進游出,煞是可愛。眾太監脫靴挽褲,下得池來,撲騰半日,終無斬獲,急煞阿斗。卻聞身後一聲“好”,一條尺長大魚隨一白髮老者釣竿甩動,劃一弧線,飛出井來。阿鬥眼紅,老翁卻不賣。太監強搶,阿斗得魚。魚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奮力擺尾,阿斗連人帶魚跌入池塘。魚兒穿石洞進八角井,溜哉。阿鬥氣極,和衣跳入井中。那魚卻鑽進海眼,回東海去也。阿斗被眾太監拖起,忙亂中腰帶卻掉入井底。回頭欲找老翁算帳,已無人影,老翁坐釣處僅餘一白綢帕,上書一詩:不思創業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阿斗臉鐵青,團綢帕擲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從此變渾變苦。後人遂改甑子場名為“落帶鎮”,后演變為“洛帶鎮”。八角井有詩人流沙河手書對聯:“玉帶落井流到東海;鐵鐘在亭叩響西川。”
二說為鎮旁有一“洛水”環繞,形如玉帶,故名“洛帶”。
三說為場鎮老街蜿延一公里,狀如玉帶自天飄落,故名“落帶”,后演變為“洛帶”。
綜述
洛帶古鎮歷史底蘊深厚,建於三國蜀漢時期,一街七巷子格局千年未變。洛帶古鎮是成都近郊保存最為完整的客家古鎮,客家文化濃郁,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會館”等明清客家建築群50餘萬平方米,四川客家家風館等各類客家展館祠堂50餘個。
洛帶古鎮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尤以“四館一園”(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和客家公園)、燃燈古寺為著。其中,2006年5月25日,洛帶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帶會館體現了移民文化的豐富、演繹了古典建築的多彩。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位於洛帶老街上街南側,佔地面積2712平方米,建築面積2499平方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因崇尚佛教禪宗的創始者六祖慧能(被譽為“南華道人”),又名“南華宮”。后失火,燒毀各主要殿堂,僅存大門戲樓及前院壩兩邊廂房耳樓。光緒九年重修全館,建國以後改作糧倉,多有拆除和添建,繼而由洛帶公社使用。
廣東會館座北向南,主體建築由戲台、樂樓、耳樓及前中後殿組成,呈中軸線對稱排列,復四合院結構,總建築面積3310平方米。廣東會館大殿石柱上有楹聯多副,其中“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異鄉、艱苦創業和思念故土之情。而現代客家畫家(龍泉西河鎮人,國家一級畫師)邱笑秋為廣東會館創作並懸掛於中堂的一副對聯“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刻畫出了客家人紮根四川后既溶於巴蜀文化,又以“寧賣祖宗田,不丟客家言”的祖訓頑強傳承自身國文化的精神特質。廣東會館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其風火牆建築風格在四川絕無僅有,是洛帶古鎮的標誌性建築。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宮,位於洛帶鎮中街,湖廣籍移民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資修建,供奉大禹,是清代填川湖廣(今湖南、湖北)人聯絡據點。會館座北朝南,依中軸線對稱布局,由牌坊、戲台、耳樓、中後殿和左右廂房構成,全貼金裝飾,建築面積2480平方米,較完整地反映了湖廣移民的艱苦創業和社會生活。館內天井無下水道,但即使街上洪水漫漲,湖廣會館不會淌水漫延,為湖廣會館的一大奇迹,民間傳為大禹保佑之故。會館於民國元年(1912年)毀於火災,民國二年(1913年)重建。
湖廣會館館內設有四川客家博物館,常年免費舉辦“中國西部客家民俗文物展”,陳列其中的400餘件客家文物、民俗民物以及紅色革命成果展示等實物或圖片,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川北會館
川北會館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原址位於成都市卧龍橋街,1998年遷建至洛帶鎮正興村,為旅蓉川北藉商賈聚會聯絡據點,現僅存大殿、戲台,戲台為二層,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雕花門窗,頂飾藻井。遷建后的川北會館佔地約333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山門、戲樓、正殿和庭院組成。山門、戲樓房頂為歇山式,正殿為穿逗式架梁,單檐歇山式屋頂,筒瓦覆蓋。建築部位的木雕、石雕刻技精美,為典型的川西神廟建築風格。
江西會館
江西會館位於洛帶鎮江西館街,原名“萬壽宮”,座北向南,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資興建,供奉贛南鄉賢神祗“許真君”,為清代填川江西人聯絡據點。江西會館為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大戲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江西會館在整體布局和建築美學方面都頗有價值,在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裡還有小戲台,為四川會館中獨有。
燃燈古寺
燃燈古寺是成都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原名“信相祠”。隋唐時期建寺。到了唐代,法潤禪師及悟達知兀國先後在此修行,在大師的主持下,信相祠聲名漸起。宋朝時期,真宗皇帝欽賜寺名“瑞應禪院”。清代以來,因為寺內供奉燃燈佛一尊,改稱燃燈古寺。文革時期,燃燈古寺曾遭遇衝擊。後來因客家人祭祖的契機,上傳下方師父來到了燃燈寺,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在廢墟上重建寺廟。十幾年的耕耘,歷經歲月的洗禮,燃燈古寺香火重燃,再度興盛。
燃燈古寺寺廟內保存了大量的歷代碑刻和楹聯。寺內的佛像全部用純銅鑄造。燃燈古寺佔地達18畝,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燃燈古佛殿等。
博客小鎮
洛帶博客小鎮-土樓
客家土樓博物館、嶺南街區、客家美食街區的博客小鎮一期共有2萬多平米,將有30餘商家入駐,其中由年畫、泥塑、竹編、香包等非物質遺產組成的洛帶民間藝術保護髮展中心將紮根土樓博物館。可以走進土樓,近距離接觸非物質遺產、觀看非遺傳人的精彩工藝表演外,還可在客家美食街區品嘗種類繁多的客家美食和來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做一回“好吃嘴”,並可走進古典生活傢具生活館、畫廊等文化藝術區,感受藝術文化魅力。
客家土樓博物館、嶺南街區、客家美食街區的博客小鎮一期共有2萬多平米,將有30餘商家入駐,其中由年畫、泥塑、竹編、香包等非物質遺產組成的洛帶民間藝術保護髮展中心將紮根土樓博物館。可以走進土樓,近距離接觸非物質遺產、觀看非遺傳人的精彩工藝表演外,還可在客家美食街區品嘗種類繁多的客家美食和來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做一回“好吃嘴”,並可走進古典生活傢具生活館、畫廊等文化藝術區,感受藝術文化魅力。
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基本形制,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卷棚、攢尖以及盔頂、頂、洛帶鎮
單坡、囤頂、平頂、圓頂、栱頂、穹隆頂、風火山牆式頂與扇面頂等多種。其風格隋唐時代的大屋頂厚重而舒展。大氣磅礴;宋代大屋頂在優美中透露峻肅之氣;元、明、清時代,大屋頂造型向峻嚴、聳起方向發展。大屋頂形制在中國建築文化史上沿襲了數千年,走過了一條由簡入繁、由繁化簡的道路。建築文化所體現在大屋頂的倫理色彩很強烈。比如琉璃瓦的採用十分講究等級,以黃色為最顯貴之色。大屋頂以廡式殿為最尊,歇山次之,懸山又次之,硬山為下,而攢尖頂為末。廡式殿:造型最大特徵,是略有凹曲之勢。檐角與檐口向上反翹。在歡愉情調之中透露出莊重,雄偉之感。多見於宮殿帝王陵寢與大型寺廟殿宇之上。
歇山頂
在建築文化中倫理品味僅次於廡殿頂的大屋頂形制。它有九條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整個屋面造型,上部為雙坡型,在雙坡的左右,是兩際山花,富於裝飾美感。下部為四個坡面,前後與上部雙坡自然連接,呈凹曲線,下垂到檐口略有起翹。這一大屋頂之脊曲直多姿,形象華美。懸山頂:這是“人”字型屋頂的一種形式。其基本造型為兩坡式。由於山牆兩際屋面挑出,所以也稱為“出山”、“挑出”。單脊,位於兩坡交界之處,往往以瓦或磚鋪砌。脊上常以走獸、寶瓶或花卉為飾、為雕塑之作。脊兩端做出鰲頭、象鼻子與燕尾等形象。
硬山頂
“人”字形兩坡頂又一形式。屋頂兩坡交界處常以片瓦或磚鋪砌成單脊。兩側山牆與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使得山牆形象頗為突出。由牆兩際有時砌作方磚博風板。
多見亭。基本造型為一頂尖高高在上,為尖錐形大屋頂形制。其平面隨建築形狀而各呈其態,有圓形、方形與正多邊形之別。圓形平面的屋面用上小下大的“竹子瓦”鋪砌,其餘一般以筒板瓦鋪蓋。卷棚頂:將歇山或硬山頂的正脊做成圓弧形。便是卷棚頂。有所謂“歇山卷棚”,“硬山卷棚”兩種。是無脊的一種大屋頂形制。因而在外觀上,少聳起之感,屋面比較平緩,給人以溫和、圓柔之美感。
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具有以下幾個特色:一是高聳而形成坡面。二是屋蓋寬大,出檐深遠。三是檐下斗拱成為力學結構上必不可少的構件。四是屋頂上充滿弧形曲線之美,檐角、檐口呈起翹之勢。五是建築環境中少雕塑之裝飾。檐口呈起翹之勢。五是建築環境中少雕塑之裝飾。
玉帶湖
儲水量達120萬立方米,常年被花與果環繞,環境清幽、空氣清新。可乘船,是人們放鬆心情的絕佳地點。
金龍寺
金龍長城又名洛帶長城,位於成都市洛帶鎮。金龍長城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模擬長城,伏卧九泉山,起於金龍湖景區大門,沿山脊而上至金龍寺,全長1680米,高4米、寬3米,共有五個峰火台。金龍長城入口有一座大牌坊,上面雕有許多龍,栩栩如生,猶如萬龍騰空。牌坊正中雕有盛氣凌人的四個大字“金龍長城”。
洛帶長城票價五元一人。在山腳下放眼望去:青磚、條石、烽火台;垛口、射口、望口……此“長城”似乎除了“高矮胖瘦”與彼長城不太一致,“長相”上還真沒有太大的區別。一路望去,“長城”內外風景宜人。特別是順山脊上至山峰,兩邊全是鬱鬱蔥蔥的樹木,高大的野生植物上還掛滿了鮮紅誘人的果子。也不失為成都市民生態休閑的一個“步道”。
內部交通
洛帶雞公車:洛帶古鎮內有雞公車可供遊人乘坐,花上十來元即可遊覽古鎮一周。
徒步遊覽古鎮:洛帶古鎮不很大,古鎮內基本以步行為主。而古鎮新城區有計程車,很方便。
外部交通
自駕租車:洛帶南距成渝高速公路龍泉站3.2公里,成洛、龍洪、龍新公路貫穿全境。從成都出發至洛帶,僅需半個多小時,可當天往返。
長途汽車:成都五桂橋乘219路到洛帶中心站;
龍泉汽車總站乘850到洛帶中心站。
機場大巴:洛帶古鎮距離成都市區約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第1種方案(約39站)在高筍塘坐80路到青龍村/十陵鎮政府/成都大學換乘219路到洛帶客運中心
第2種方案(約41站)在高筍塘坐2路到五桂橋公交站換乘219路到洛帶客運中心
第3種方案(約46站)在高筍塘坐108路/412路/80路到成洛路建材路口/槐樹店/東虹路口/來龍村換乘219路到洛帶客運中心
美食
洛帶美食之:傷心涼粉
據說是因為“吃的人都會被辣得流下眼淚而得名”。佐料“色澤鮮亮”,涼粉“爽口滑嫩”,小米椒威力巨大,真是讓人“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越吃越傷心”。一定要再來碗“甜甜”的開心冰粉“才能化解”。推薦去廣東會館那家,坐在“古色古香”的院子里,看服務員“用竹簸箕”端來涼粉,很有川西風情。
傷心涼粉”一說有二解:一為居住在洛帶鎮的當年湖廣填四川來的廣東客家人思念家鄉時做的涼粉,因為思念而傷心,故得名;二則指該涼粉禿辣,吃了涼粉的人都會被辣出眼淚,個個淚汪汪,別人還以為遇到了什麼傷心事。
洛帶美食之:天鵝蛋
一種由麵粉而製成的小吃,長像酷似天鵝蛋一樣的形狀,故名“天鵝蛋”
客家美食系列:傷心涼粉、蕪蒿餅、石磨豆花、洛帶鎮小吃李天鵝蛋。街邊美食還有玫瑰糖、薑糖、張飛牛肉、釀豆腐、鹽滷雞、洛帶供銷社飯店的油燙鵝等。
客家菜品系列:客家菜菜最出名的有九斗碗、釀豆腐、鹽滷雞、油燙鵝、面片湯
特色旅遊產品:《狀元福蠶絲被》
狀元福蠶絲被為100%純天然桑蠶絲蠶絲被,選自本地優質桑蠶繭,並在挑選、煮繭、抽絲、拉套等各個環節設置了質量監督,保證了蠶絲棉的品質。
桑蠶絲具有柔軟、親和、滋養皮膚、冬暖夏涼、促進睡眠、吸濕排汗、舒適透氣等作用。此外,桑蠶絲由動物蛋白所組成,含有人體必須的18種氨基酸,因此又具有滋養皮膚,增強皮膚細胞活力,防止皮膚老化等優良特性,所以用天然桑蠶絲製作成的蠶絲被賦予綠色、環保、舒適、健康的主題。
1、客家人喜唱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全面反應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轉優美,唱詞生活氣息濃郁,且在每年端午節有斗山歌的傳統,男女對歌尢為吸引人,其中不乏即興之佳作,如《情妹放牛》、《情嫂收衣》、《昨天趕場酒吃醉》等,皆為難得之精品。
洛帶古鎮
3、每年7月26、27一般會舉行水龍節(類似與潑水節),場面熱鬧,極具客家特色。
4、從洛帶客運站可到洛帶的金龍長城,長城是現代材料仿製長城修建,大概5里路,頗為陡峭,沿途風景不錯,到最後有寺廟可以祈福,剛到長城那有湖,是被大壩攔截而形成的,風景不錯,而且還可以騎馬,10元錢饒湖一圈。
“落帶”之名,如何在坊間演變為“洛帶”?不明所以。威武矗立,如若城門。老街的地面該是遺址,一塊一塊青石板鑲嵌而成,東高西低,很多斷裂痕迹,凹凸不平中,銜接起歲月與滄桑。老街兩側有小溪,溪水清澈,涓涓細流。邊上老人講,早前有浣衣女於此捶打衣裳。
全天開放
免費
2006年,洛帶古鎮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08年10月,洛帶古鎮被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4年7月,洛帶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