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科
浣熊科
浣熊科是食肉目的一科。雜食性動物。形態和結構略似於熊科,但體型要小很多,並有較長的尾,樹棲性比熊科更強。浣熊科動物所有種類均限於美洲。
曾經成員中包含小熊貓且爭議較大,直到科學家對小熊貓基因進行同源性分析后,認為其應當單獨列為小熊貓科。
這是一科體形較小的動物,身體較粗壯而四肢短,前、後肢均具五趾,蹤行性。昆長超過頭體長的一半,且往往有環紋。頭骨吻部顯短而傾斜,下頜冠狀突高而圓。上裂齒不發達,形狀類似第一上臼齒伊臼齒2/2。樹上或地棲生活,一般夜行性,雜食。本科動物產於美洲,唯獨小熊貓分。分佈於我國的西南山地及緬甸、錫金和尼泊爾等地。
食肉目的1科,通稱浣熊,體型較小,尾長於體長的一半;臼齒2/2,上臼齒闊度較長度為大。共5屬18種,分佈於南北美洲,只有小熊貓1種單獨分佈於亞洲。其中浣熊,因進食前總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後食用而得名。體長65~75厘米,妊娠期65~70日,春季產仔每胎4~5隻。在北方寒冷地區,有冬眠習慣。
浣熊科
2、浣熊procyon lotor,浣熊科除了小熊貓以外最著名的成員當屬浣熊procyon lotor,分佈於中北美洲,最北到達加拿大南部,是浣熊科分佈最北的成員。浣熊外形與小熊貓非常類似,但食物中動物性食物的比例要大些,進食前要將食物在水中浣洗,因而得名浣熊。浣熊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諸島有一些同屬的成員,它們有時都被併入浣熊一種。
3、南美浣熊,浣熊科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屬是南美浣熊屬nasua,包括分佈於巴拿馬到巴西北部的南美浣熊(赤豿)nasua nasua和分佈於美國西南部到中美洲的白鼻浣熊(白鼻豿)nasua narica。長鼻浣熊身體比浣熊瘦,吻部很長,是浣熊科唯一長吻的代表,主要吃昆蟲等各種小動物,也吃果實和蜥蜴等較大的動物。
浣熊科
浣熊科Procyonidae有6屬19種。分佈於美洲。因多數種類進食前總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後食用而得名。體型較小,尾長於體長的一半;臼齒2/2,它們的上裂齒都有較大的原尖和次尖。臼齒多呈方或長方形,具半封閉的外耳道上窩。浣熊Procyon lotor體長65~75厘米,尾長25厘米,體重7~9千克;全身毛色為灰棕色混雜,面部有黑色眼斑;尾部有多條黑白相間的環紋;裂齒和臼齒的形狀與熊類相似。取食各種果、菜、魚、蛙、鼠、小鳥和昆蟲等。白天蜷伏窩內,夜間出來覓食。喜在溪邊、河谷的近水處捕食魚、蝦和昆蟲。亦喜上樹,以樹洞為窩。春季產仔,每胎4~5仔。在北方寒冷地區,有冬眠習慣。小熊貓Ailurus fulgens主要分佈於我國西南地區(西藏、雲南、四川)海拔2000~3000米的亞高山叢林中,也見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北部,尾長而蓬鬆,具棕白相間的九節環紋,俗稱“九尾狐”、“九節狼”。
浣熊亞科 Procyoninae 浣熊屬(Procyon) 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us) 特島浣熊(Procyon insularis) 浣熊(Procyon lotor) 南美浣熊屬(Nasua) 南豿(Nasua nasua) 柯島豿(Nasua nelsoni) 白鼻豿(Nasua narica) 長鼻浣熊屬(Nasuella) 長鼻浣熊(Nasuella olivacea) 蓬尾浣熊屬(Bassariscus) 蓬尾浣熊(Bassariscus astutus) 中美蓬尾浣熊(Bassariscus sumichrasti) | 蜜熊亞科 Potosinae 蜜熊屬(Potos) 蜜熊(Potos flavus) 犬浣熊屬(Bassaricyon) 秘魯犬浣熊(Bassaricyon alleni) 毛尾犬浣熊(Bassaricyon beddardi) 巴拿馬犬浣熊(Bassaricyon pauli) 加氏犬浣熊(Bassaricyon gabbii) 毛犬浣熊(Bassaricyon lasius) |
浣熊科
包括5種:秘魯犬浣熊Bassaricyon alleni、毛尾犬浣熊Bassaricyon beddardi、巴拿馬犬浣熊Bassaricyon pauli、加氏犬浣熊Bassaricyon gabbii、毛犬浣熊Bassaricyon lasius。分佈於南美。
僅1種,即蜜熊Potos flavus。分佈於墨西哥、中美、南美北部。體長40~76厘米,尾長39~57厘米 體重1.4~4.6千克。樹棲性很強,尾具纏繞性。
包括3種: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us分佈於巴西、哥倫比亞、巴拉圭、委內瑞拉、巴拿馬。特島浣熊Procyon insularis分佈於墨西哥的特雷斯—馬里亞斯群島。浣熊Procyon lotor原產於北美。因其進食前要將食物在水中浣洗,故名。眼周黑色,體灰色或棕黑色。長65~75厘米,尾長約25厘米。雜食性。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會潛入人類住處偷竊食物,加上眼睛周遭的黑色條紋特徵,因此常被稱為“食物小偷”。
包括3種:南美浣熊Nasua nasua、柯島浣熊Nasua nelsoni、白鼻浣熊Nasua narica。分佈於美國西南部至南美洲一帶的森林地區。多白天活動,5~6隻乃至40隻一群。尾細長,有深色環帶,行動時豎立。善爬樹,在樹上和地面覓食果、種子、卵和各種小動物。雄體全長可達73~136厘米,其中尾長近1/2,體重4.5~11公斤,雌體略小。吻部長而堅韌,毛粗,灰色至微紅或褐色,腹部色淺,面部有淺色線紋,妊娠期約77天,每產2~6仔。
僅1種,即長鼻浣熊(山豿)Nasuella olivacea。分佈於委內瑞拉西部、哥倫比亞、厄瓜多。
包括2種:蓬尾浣熊Bassariscus astutus分佈於美國西南各州、墨西哥、中美各地;中美蓬尾浣熊Bassariscus sumichrasti分佈於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馬西部的中美洲。
浣熊分佈在美國、加拿大南部、中美洲北部,生活在有森林的池塘、湖泊、溪流、沼澤區及城市郊區。浣熊分為長鼻浣熊(又叫南美浣熊)、蓬尾浣熊、蜜熊、食蟹浣熊等幾種。浣熊與我國的珍貴動物小熊貓是近親,同屬浣熊科動物。它個子很小,體長只有65—75厘米,體重在7—13千克之間。它身體又肥又短,四肢細長,嘴巴尖,毛色較雜,灰、黃、褐等色混在一起,面部還有黑色的斑毛。尾巴肥大,上面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有點像小熊貓。
浣熊是雜食動物,既吃老鼠、昆蟲、青蛙、魚、蝦、蟹,也吃果實、鳥蛋。它前爪靈巧,能從小溪和池塘中捕食魚蝦。它喜歡單獨活動,白天在地上覓食,晚上則睡在乾淨的樹上。浣熊每次吃東西前總要將食物放在水中洗一下,因而得名。
浣熊不管住在哪兒都離不開水。動物園裡的飼養員在給浣熊餵食時,總是在它身邊放上一盆清水。因為浣熊吃東西時特別講究,喜歡將食物先放在水裡洗一洗再吃。比如它吃魚,會先把魚咬死,用腳按住,伸出利爪剝掉魚鱗吃魚肉,它吃一塊洗一塊,洗洗吃吃,吃吃洗洗,真夠忙的!不但如此,浣熊在吃的時候,還不時地洗一洗手。當然它並不像人那樣洗手,而是用爪拍打著水,就算洗手了。它洗食物也是如此,把食物放在水中,用前爪拍打著食物。也因為它的這種習性,所以人們叫它浣熊。浣就是“洗”的意思。
浣熊為什麼愛洗食物呢?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浣熊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講究衛生、愛乾淨,因為它們有時用泥水洗食物,結果越洗越臟。有的科學家認為浣熊愛洗食物是因為它們的口中缺少唾液腺;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喜歡水中的食物,這些食物吃起來格外有滋味;而有的科學家則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浣熊在吃水分較多的果子和蔬菜時,也要放在水裡洗一下,有時它們在沒有水的地方找到食物,也會先做出“洗”的動作。
後來科學家通過仔細的觀察,終於找到了浣熊愛洗食物的原因。原來,浣熊在自然條件下並不洗什麼東西,只是到了動物園中,沒有了自由,也沒有機會去水中捕食魚蝦,它“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便模仿在水裡捕食的動作,而這一動作看起來像是在洗食物似的。
浣熊膽子很大,它經常闖入人們的家中或跑到莊稼地里偷東西吃,因而人們稱它為“小強盜”。在北美的一些居民家中,常常會看到這位“不速之客”在大肆“搶劫”。
浣熊會用靈巧的前肢抓住房門上的把手,破門而入,進入室內,然後毫無顧忌地翻箱倒櫃,打開冰箱,扭開罐頭蓋,吃這吃那,將屋子弄得亂七八糟的。浣熊雖然很淘氣,但長相可愛,討人喜歡。許多家庭主婦見到它們后,不但不把它們趕出門,還拿好吃的食品招待它們。小浣熊很機靈,如果見到主人拿出奶瓶,就會排隊挨個上去喝牛奶。浣熊有時成群結隊在路邊、城鎮翻垃圾桶找食物吃。
母浣熊懷孕期約2個月,在樹洞里產崽,一胎2—5崽。浣熊媽媽非常疼愛它的小寶寶,它常常靠在樹邊,坐著給小浣熊餵奶,還輪流給它們梳理體毛。浣熊媽媽除了哺育自己的兒女外,也會照顧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孤兒”。
浣熊媽媽帶領兒女們外出遊玩時,如果遇上狼、貓頭鷹等敵害的襲擊,它會用嘴銜著小浣熊逃往他處,或是用腳掌猛擊小浣熊的屁股,催它們爬上樹躲避。一旦被敵害追得無路可逃時,浣熊媽媽就挺身與敵害搏鬥,以保護自己的孩子。
當小浣熊長得稍大一些時,浣熊媽媽就帶它們外出,教它們捕食的本領。1年以後,小浣熊已變得體格健壯,能夠自己尋找食物和逃避敵害,浣熊媽媽這才放心地讓它們獨立去闖世界。浣熊的壽命為16~22年。
小熊貓屬於食肉目浣熊科動物,又名小貓熊、九節狼、金狗等,分佈於我國陝西南部、青海東南部、甘肅南部、四川、雲南、西藏,以及尼泊爾、不丹、錫金、緬甸北部等地,在我國屬二級保護動物。
小熊貓體型肥圓,外形似熊又像貓,但比熊小得多,又比貓大,因而得名。體重5千克左右,體長50~ 64厘米。小熊貓主要生活在海拔1 600-3 800米之間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叢林之中,它白天隱匿於石洞或樹洞中休息,晨昏外出活動覓食,喜愛結成5隻的小群活動。小熊貓喜歡飲水,常在小溪邊活動。它的腳底下長有厚密的絨毛,這使它很適合在密林下面濕滑的地面或者岩石上行走。它走路時前腳向內彎,與熊類走路的姿勢類似,顯得步履蹣跚。它平時性情較為溫順,很少發出聲音,但生氣時會發出像貓叫一樣的“嘶嘶”聲,並會吐唾沫,憤怒時則發出短促而低沉的咕噥聲。
小熊貓行動非常靈敏,善於攀樹,它白天大部分時間在樹上休息、睡覺,遇到風和日麗的天氣,也喜歡蹲卧在岩石上曬太陽,顯得十分悠閑自得,所以當地的人們又叫它“山門蹲”。它休息的時候,胸部和腹部一般緊貼在樹枝上,四條腿自然下垂,還不時地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臉,或者用舌頭不斷地舔弄身上的細毛,睡眠時用它那蓬鬆多毛的大尾巴蒙蓋住頭部或當做枕頭,有時也將腳下垂高高地伏卧在樹枝上。小熊貓喜食箭竹筍、嫩葉、竹葉及各種野果和苔蘚,還捕食小鳥、鳥卵和昆蟲等,更喜食帶有甜味的東西。每年春天雌性小熊貓發情交配,妊娠期約3個月,每年一胎,每胎2~3崽,偶見4崽,一年後發育成熟。
長鼻浣熊又叫南美浣熊,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中。它行動敏捷,善於攀援,是捕食高手。南美浣熊最顯著的身體特徵是鼻子較長,它白天用長鼻子在地面尋找食物,用強有力的爪子挖掘食物的根莖。它還會爬到很高的樹頂上去找果子吃。蓬尾浣熊生活在美國和墨西哥西部的乾燥地區。這種浣熊最大的特徵是長有一條美麗的長尾巴,尾毛長而蓬鬆,上面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它喜歡在多岩石的地方活動,可以毫不費力地攀上岩壁。蓬尾浣熊以老鼠、鳥類和昆蟲等小動物為食。它捕捉獵物時,常常突然猛撲到獵物身上,一口咬死獵物,長鼻浣熊然後用牙齒把獵物撕開。當地居民常常用馴服的蓬尾浣熊來捕捉他們住處的老鼠和其他害蟲。
蜜熊是浣熊的一種,分佈在墨西哥南部、巴西等地。蜜熊體長40~76厘米,體重1.4~4.6千克,身材像猴子,長有一條能捲住東西的長尾巴,有“第五隻手”之稱。蜜熊主要吃花、果子、蜂蜜、昆蟲、小鳥、鳥蛋等,特別愛吃蜂蜜,因而得名。它性格孤僻,喜歡單獨活動,主要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活動。它白天在樹洞中睡覺,晚上在樹上活動覓食。蜜熊善於爬樹,它的口角下,喉嚨後面以及肚臍附近無毛的部位會分泌腺體擦向樹木,以便於與同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