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斑天牛

雲斑天牛

雲斑天牛(學名:Batocera horsfieldi ),是天牛科、白條天牛屬的一種昆蟲。雲斑天牛成蟲體長34-61毫米,寬9-15毫米,體黑褐色或灰褐色;老齡幼蟲體長70-80毫米,淡黃白色;蛹體長40-70毫米,淡黃白色。

雲斑天牛白天棲息在樹榦和大枝上,有趨光性,晚間活動取食,5月為羽化盛期,卵期10-15天,幼蟲期達12-14個月,成蟲壽命約9個月,是一種危害性很大農林業害蟲,分佈於越南、印度、日本、中國等地。

(概述圖來源: )

形態特徵


成蟲
成蟲
成蟲:體長34-61毫米,寬9-15毫米。體黑褐色或灰褐色,密被灰褐色和灰白色絨毛。雄蟲觸角超過體長1/3,雌蟲觸角略比體長,各節下方生有稀疏細刺,第一至第三節黑色具光澤,有刻點和瘤突,前胸背有1對白色臀形斑,側刺突大而尖銳,小盾片近半圓形。每個鞘翅上有白色或淺黃色絨毛組成的雲狀白色斑紋,2-3縱行末端白斑長形。鞘翅基部有大小不等顆粒。
卵:長6-10毫米,寬3-4毫米,長橢圓形,稍彎,初產乳白色,以後逐漸變黃白色。
幼蟲:老齡幼蟲體長70-80毫米,淡黃白色,體肥胖多皺襞,前胸腹板主腹片近梯形,前中部生褐色短剛毛,其餘密生黃褐色小刺突。頭部除上顎、中縫及額中一部分黑色外,其餘皆淺棕色,上唇和下唇著生許多棕色毛。
蛹:體長40-70毫米,淡黃白色。頭部及胸部背面生有稀疏的棕色剛毛,腹部第一節至第六節背面中央兩側密生棕色剛毛。末端錐狀。

棲息環境


成蟲爬出羽化孔后,喜棲息在樹冠龐大的寄主上,如白蠟、桑、柳、烏桕女貞泡桐、枇杷、楊、苦楝懸鈴木、柑橘、紫薇等。

生活習性


雲斑天牛
雲斑天牛
雲斑天牛白天棲息在樹榦和大枝上,有趨光性,晚間活動取食,啃食嫩枝皮層和葉片,有咔嚓咔嚓響聲,最大取食量1天可達100平方厘米。成蟲在林內生活約40天,受驚時即墜地。
雲斑天牛幼蟲和成蟲在蛀道內和蛹室內越冬。越冬成蟲翌年4月中旬咬一圓形羽化孔外出,5月為盛期,連續晴天、氣溫較高時羽化更多。
雲斑天牛初孵幼蟲蛀食韌皮部,使受害處變黑、樹皮脹裂、流出樹液,並向外排木屑和蟲糞;20-30天後漸蛀人木質部並向上蛀食,蟲道內無木屑和蟲糞,長約25厘米。第一年以幼蟲越冬,次春繼續危害。

分佈範圍


雲斑天牛分佈於越南、印度、日本、中國等地。在中國分佈於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河北、陝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台灣、四川、雲南等地。

繁殖方式


成蟲喜19:00-22:00集中在樹榦4米以下爬行求偶,新出孔成蟲直至死亡前都能交尾。6月為產卵盛期,當腹內卵粒逐漸成熟后,即在樹榦上選擇適當部位,頭向下咬1個圓形或橢圓形中央有小孔的刻槽,刻槽約15毫米,然後調頭將產卵管從小孔中插入寄主皮層,把卵產於刻槽上方,每槽有卵1粒或無卵,產卵后以分泌黏液和木屑粘合刻槽口;每雌產卵約40粒,每批約產10-12粒,胸徑10-20厘米的樹榦落卵較多,每株樹上常有卵10-12粒,多者達60餘粒。卵期10-15天,幼蟲期達12-14個月,成蟲壽命約9個月。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雲斑天牛幾乎遍及適宜其生存的任何環境中,是林業有害生物的優勢種。

保護級別


雲斑天牛不是保護物種,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為害特點


成蟲取食嫩枝皮層及葉片,幼蟲蛀食樹榦,由皮層逐漸深入木質部,蛀成斜向或縱向隧道,蛀道內充滿木屑與糞便,輕者樹勢衰弱,重者整株乾枯死亡。還會導致木蠹蛾木腐菌寄生。

防治策略


人工捕殺成蟲:成蟲發生盛期,要經常檢查,利用成蟲有趨光性、不喜飛翔、行動慢、受驚后發出聲音的特點,傍晚持燈誘殺,或早晨人工捕捉。
殺滅卵和初孵幼蟲:成蟲產卵期,檢查成蟲產卵刻槽或流黑水的地方,尋找卵粒.用刀挖或用鎚子等物將卵砸死。於卵孵化盛期,在產卵刻槽處塗抹50%辛硫磷乳油5-10倍藥液,以殺死初孵化出的幼蟲。
消滅危害盛期幼蟲:在幼蟲蛀干危害期,發現樹榦上有糞屑排出時,用刀將皮剝開挖出幼蟲;或從發現的蟲孑L注入50%敵敵畏乳油100倍液,而後用泥將洞口封閉,也可用藥泥或浸藥棉球堵塞、封嚴蟲孔,毒殺干內害蟲。用鐵絲插入蟲道內刺死幼蟲,或用鐵絲先將蟲道內蟲糞勾出,再用磷化鋁毒簽塞入雲班天牛侵入孔,用泥封死,對成蟲、幼蟲熏殺效果顯著。
樹榦塗藥:冬季或產卵前,用石灰5千克、硫磺0.5千克、食鹽0.25千克、水20千克拌勻后,塗刷樹榦基部,以防成蟲產卵,也可殺滅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