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指地殼局部受力,岩石急劇變形變質而大規模隆起形成山脈的運動。僅影響板塊邊緣地殼局部的狹長地帶。其速度快、幅度大、範圍廣,常引起地勢高低的巨大變化;同時,隨著岩層的強烈變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複雜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這個構造過程引起地球上產生強烈變質變形的規模巨大的帶狀大地構造單元,引起板塊邊界地殼加厚、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在地表產生線狀隆起的山脈。

構造詳解


造山作用不僅包括岩石圈擠壓收縮導致的地殼岩石在低熱梯度下發生的褶皺和斷裂、伴隨有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所形成的山脈,而且包括那些拉伸構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時,地殼岩石在高熱梯度下發生變質作用乃至部分熔融導致變質核雜岩侵位構成的山系。這種俯衝帶之上橫向收縮、垂向增厚而造成構造山脈的作用叫作俯衝型造山作用,而那些發生在碰撞造山帶之下縱向減薄之後垂向伸展而造成構造山脈的作用稱為裂熔型造山作用。

地質標誌


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是造山運動的主要標誌。由於岩石圈發生劇烈構造變動,導致其物質與結構的重組,使地殼物質在結構和成分上發生顯著變化,在板塊邊界形成的狹長強烈構造變形帶,在地表表現為呈線狀隆起的山脈。

作用類型


增生造山

發生於大洋板塊俯衝帶邊界,地震和火山活動常見。在俯衝過程中,俯衝的大洋板塊上覆沉積物潛入上覆大陸板塊之下,部分沉積物被刮削下來添加於海溝陸側坡,構成增生楔增生楔混雜岩體逐漸成長並受擠而隆起,導致大陸增長,稱為增生楔造山。另一方面,俯衝大洋板片析出流體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交代岩,這類交代岩發生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漿沿大陸邊緣上升噴出地表,形成與海溝平行延伸的火山弧,稱為邊緣弧型造山。
一般認為,南美的安第斯是有代表性的增生造山作用產物。那裡太平洋板塊俯衝於南美大陸之下,不僅增生楔拼貼到大陸邊緣,而且出現安山質弧火山岩。

碰撞造山

發生於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地震活動顯著,但是缺乏火山噴發。在碰撞過程中,原大陸邊緣基底和沉積物遭受緊密褶皺和逆沖推覆,一系列地殼楔沿近水平的層間滑脫面拆離開來,相互逆沖疊覆,導致地殼壓縮增厚,例如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之間在新生代早期發生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
碰撞造山可以是陸陸碰撞或者陸弧碰撞,不過俯衝的總是相對古老的大陸岩石圈。大陸對接拼合時的巨大擠壓應力產生逆掩斷層和大型推覆體。阿爾卑斯山區推覆體的位移可超過100km,這類造山帶在剖面上是不對稱的。

裂熔造山

發生在匯聚板塊邊界,先前在這裡發生的俯衝已經停止(因此是遠離現今活動板塊邊緣),表現出顯著的伸展構造格局和相對缺乏地震。但是,由於大陸拆離體系的發育引起強烈的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而變質核雜岩的侵位導致地面大幅度抬升產生滑脫構造,也可以形成宏偉的褶皺山系。
裂熔造山作用出現在現今大陸內部,過去曾認為其形成與板塊俯衝或大陸碰撞無關,因此曾被成為克拉通內部造山、陸內造山。然而,其產物常常在結構和成分上表現出與增生/碰撞造山帶之間的繼承關係,因此看上去是俯衝型造山帶的復活,不過在構造體制上已經從擠壓變成伸展。如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帶,就是古生代造山帶在新生代的復活。中國的賀蘭造山帶、燕山造山帶也是一種的裂熔造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