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寨鄉

安徽省界首市轄鄉

任寨鄉,隸屬於安徽省界首市,位於界首市東南18公里處,駐地岳劉集。全鄉轄7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常住人口24708人(2017年),耕地總面積27152畝。任寨鄉位於界首市東南18公里處,駐地岳劉集。北連陶廟鎮,南接泉陽鎮,西與王集鎮隔幸福溝相望,東與太和縣肖口鎮接壤。南部岳塘溝、北部淇子溝流經全鄉。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界首至泉陽、王集至太和公路穿境而過;2005年,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目標。

這裡徠四季分明,生態優良;阡陌縱橫,土壤肥沃;人民勤勞,民風淳樸。全鄉轄7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總人口28200人,耕地總面積27152畝。主要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各種瓜果蔬菜及中藥材等多種農作物。

地理環境


徠這裡四季分明,生態優良;阡陌縱橫,土壤肥沃。

行政區劃


全鄉轄7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
名稱地理下轄詳情
任寨村位於任寨鄉政府所在地東南部,界泉路以東,南與泉陽鎮接壤,北靠岳塘溝,張庄、王言庄、李庄、大曹元、小曹元、許庄、任寨7個自然村。全村4280人,耕地4907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兼種紅芋、蔬菜等經濟作物。
楊庄村位於任寨鄉東部,北與太和縣肖口鎮接壤。楊庄、馬友庄、車庄、劉小寨、大邢庄、馬范棚、馬腰庄8個自然村。全村2656人,耕地2935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兼種紅芋、蔬菜等經濟作物。
岳劉村位於任寨鄉政府所在地,界泉路與太王路從此經過。岳劉、大橋集、小張寨、小邢庄、張樓、張思庄、梁庄7個自然村。全村5209人,耕地4583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小張寨蔬菜種植和果樹種植為主。
亮集村位於任寨鄉北部,東部與北部與太和肖口鎮相鄰。亮集、劉寨、王寨、邢寨、高庄、邢庄、張庄7個自然村。全村4169人,耕地3459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
馬湖村位於任寨鄉東北部,東部與北部與太和肖口鎮隔棋子溝相望。馬湖、李湖、馬小庄、王莊、周王莊5個自然村。全村2673人,耕地3132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畜牧養殖業發達,主要以黃牛、山羊為主。
苗湖村位於任寨鄉東部,東於太和肖口鎮接壤,南與泉陽鎮相連。苗湖、王橋、苗李庄、郝李王、余小庄、小翟庄、白庄湖、賈庄、大曹庄、小曹庄、大翟庄11個自然村。全村4451人,耕地5198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畜牧養殖業發達,主要以黃牛、山羊為主。
張許村位於任寨鄉西南部,南與泉陽鎮接壤,西與王集鎮接壤。張凡庄、劉庄、周橋、許庄、窪張庄、趙油坊6個自然村。全村3260人,耕地2937畝。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畜牧養殖業發達,主要以黃牛、山羊為主。

人口民族


總人口24708人(2017年)。

經濟


農業是本鄉的傳統優勢產業,鄉黨委政府把抓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始終列入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本著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資源優勢,合理調整種養結構,積極創辦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探索農業種養適度規模經營,建設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化農業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人民勤勞,民風淳樸。耕地總面積27152畝。主要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各種瓜果蔬菜及中藥材等多種農作物。
任寨鄉樹立“農業富鄉、工業強鄉、和諧穩鄉、生態立鄉”的理念,先後引資2000多萬元,興辦了塑料顆粒、編織袋、板材、“三粉”、麵粉等加工項目,興建肉雞、生豬、黃牛等養殖場20餘個。

文化


民俗

“無時不說,無處不唱,無人不樂”是界首苗湖書會自娛性的重要體現,是原始趣味性的真實寫照。“苗湖書會”演唱的曲目,特別是鼓書、評詞等道具簡單、演唱方便,可就地取材,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特別適合農民口味。苗湖書會承載著地方曲藝和稀有曲種的交流與發展的重任,是樹立區域品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資源。
該鄉成功舉辦了10多屆“苗湖書會”,2008年“苗湖書會”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會


城鎮建設

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岳劉集鎮的建設力度,小城鎮框架迅速形成,街道兩側樓房林立,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各項基礎設施完善,商業繁榮,客商雲集。轄區內另一集鎮亮集,緊鄰太和縣界,建國前商業已經十分繁榮,兩縣客商多在此交易,日客流量達6000人次以上,現已成為界首市最大的紅麻加工銷售基地。同時,文化娛樂(如全國最有影響力之一的民間藝術組織、苗湖書會),防疫保健,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場所,一應俱全。廣播、電視覆蓋率100%,電話村村通,2008年,岳劉集建設了大型自來水設施,惠及周邊數個自然村,目前,整個任寨鄉已全部實現自來水供給。岳劉集已成為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現代氣息濃厚的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