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派
養陰派
“滋陰派”是醫學學派分支之一。朱丹溪又稱朱震亨,元代浙江義烏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善於應用降火的藥物,因為他注重滋陰,所以被稱為滋陰派。
滋陰派,朱震亨(又稱朱丹溪)所創,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變規律,認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即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得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後人稱其為“滋陰派”。代表作為《格致餘論》。
“滋陰派”的一代宗師朱丹溪是著名理學家許謙的高徒,是當地有名的鴻儒,他是從40歲起才開始棄儒從醫的。他曾經用藥名寫成了一篇藥名文來書寫純潔的愛情,據說,戲曲家湯顯祖就是受了此文的影響,寫成了名劇《牡丹亭》:“牡丹亭邊,常山紅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牽牛郎於芍藥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見鍾情,托金銀花牽線,白頭翁為媒,路路通順,擇八月蘭開日成婚,設芙蓉帳;結並蒂蓮,合歡之久,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遠志,持大戟,平木賊,誅草蔻,破劉寄奴,有十大功勞,當歸期,封大將軍之職。”巧用藥名,128字、22味中藥,寫出兩代人的故事,可見其功力深厚。良好的儒學功底為朱丹溪的成才奠定了基礎,使他很快成為一代名醫,並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傳承千年的“滋陰派”。
代表醫家: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后尊稱他“丹溪翁”,元朝醫學家,是元代婺州羲烏(今浙江義烏)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作:《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
特點:朱丹溪學術思想的基本特點是:力倡在“相火論”基礎上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說。他充分研究了《內經》以來各家學說關於“相火”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內在火熱的病機,並進一步作了理論上的發揮,闡明了相火有常有變的規律。提倡滋陰降火之劑,善用滋陰降火之劑,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
朱丹溪,滋陰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這個平衡向陰虛的方面傾斜。一個人的陰精隨年齡的增長而衰竭。人至年老,疾病多由陰虛形成。而經常進食一些熱性食品、經常加班出差以及長時間過量服用壯陽藥物,最容易引起心血肝腎陰虛,從而引起虛火上沖。這些“上火”主要表現為眼睛紅赤、口腔潰爛、口臭、唇舌腫脹、咽喉不適、疼痛、牙齦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吞咽困難、便秘、長青春痘、身體疲憊、心煩意亂、失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