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歌

民族音樂

傣族民歌以優美抒情見長,它的特點是歌詞長短不拘,多至野外演唱,旋律悠揚舒緩,表現的內容十分廣泛。演唱場合及應用範圍也靈動和自如,在歌舞活動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可以大家載歌載,也可一人領唱,多人舞蹈等;在勞動之餘的夜間歌唱,多是表達愛情的,它的曲調纏綿委婉,輕聲吟唱,在各種傳統習俗中或禮神佛活動中,傣族人都離不開歌唱,這種民歌多稱調子。同時也有歌唱與朗誦相結合的特點。

簡介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形式特點

民歌在形式上比較自由,韻律不很嚴格,曲調節奏也較靈活,各地唱腔多有不同。根據唱腔特點的不同,可以分為城子山歌、壩子山歌、芒市山歌、瑞麗山歌、鸚鵡歌(以上德宏地區)以及情詩調、甩、索(以上西雙版納及孟連等地)等多種形式。德宏大部分地區曲調鮮明、重音突出,西雙版納一帶滑音、裝飾音較多。而瑞麗山歌則活潑、爽朗,各有特色。但總的說來,傣族民歌的風格都較為柔和優雅,抒情色彩比較濃厚。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

固定唱腔

長篇敘事詩都有固定的唱腔,在西雙版納一帶被稱為“章哈調”。“章哈調”與其他地區傣族歌手演唱的唱腔有很多共同特點,如旋律和語調密切聯繫,朗誦性和歌唱性結合緊密,它基本上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經常使用滑音、裝飾音和顫音,使唱腔柔和抒情。西雙版納一帶的歌手演唱時一般用傣族特有的竹笛(傣語叫“畢”)或近似二胡的“玎”伴奏,孟連一帶多用類似三弦的“玎列”伴奏。傣族唱詞每句字數不固定,襯詞的使用頻率高。長詩的押韻方式大體與民歌相同,其主要要求是韻母(包括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聲調的高低則無嚴格規定。
總之傣族民歌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應用廣泛,是傣族人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傣族樂器


悠揚的歌聲配合傳統的民族器樂,是傣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傣族樂器豐富多彩,常用的就有葫蘆絲、象腳鼓、牛皮鼓、芒鑼、叮和琴等,它們是人們文娛生活中的良交密友,它們使傣族歌舞更富有鮮明的特色。
打擊樂器在傣族樂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項打擊樂器又何不同的規格和類型。傣族的打擊樂器有;鼓、鋩、鑔、韻板、銅鐘。鼓有:長、中、短、象腳鼓、抬鼓、掛鼓,短鼓,晚明時期還用過銅鼓。鋩有大中小鋩、排鋩、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