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龍

繪龍

一種強壯的具重甲的食草恐龍叫美甲龍,它長著一個大腦袋,上面長滿骨質脊突,身體兩側長著尖刺,整個背部由成排的甲片突起保護著。它的尾巴末端呈骨棒狀,可以左右晃動防範襲擊者。約80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它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亞洲。繪龍的化石發現在蒙古與中國。繪龍是種輕型、中等大小的甲龍下目恐龍,擁有長尾巴,身長達到5米。

基本內容


恐龍食物:植食
生存年代: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中國 蒙古
辨認要決:不詳
恐龍種類:甲龍科簡介
繪龍
繪龍
發掘於中國和蒙古,甲龍科 長5.5米,繪龍的鼻孔附近有2到5個額外的洞,目前沒有理論解釋這些洞的功能。

敘述


繪龍
繪龍
繪龍是種輕型、中等大小的甲龍下目恐龍,擁有長尾巴,身長達到5米。如同所有甲龍科恐龍,繪龍的尾巴末端有骨槌,作為抵抗掠食者如特暴龍的武器。最初標本上最獨特的特徵是在鼻孔的正常位置,有兩個蛋狀的洞上下排列。這些洞是繪龍的特徵,數量有變化。Godefroit等人在1999人敘述有四個洞,
在2003年的一個未成年個體標本則被敘述有5對洞。

發現


繪龍
繪龍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1920年代舉辦數次中亞的挖掘活動,在蒙古戈壁沙漠進行挖掘。在Shabarakh Usu地區Djadokhta組的火焰崖的許多古生物發現中,發現了繪龍的最初標本。原型標本(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第6523號標本)是在1923年所發現的部分壓碎的頭顱骨、顎部、真皮骨。
繪龍是最著名的亞洲甲龍類,已發現超過15個標本,包括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5個頭顱骨或部分頭顱骨、以及發現兩個有數只未成年個體擠在一起的化石,可證明是因沙塵暴而死的(Jerzykiewicz, 1993)。目前保存最好的頭顱骨是一個由Teresa Maryanska在1971年與1977年所敘述的未成年頭顱骨。
繪龍
繪龍

分類


繪龍
繪龍
最初的標本屬於谷氏繪龍(P. grangeri)。Young在1935年於寧夏發現一個新標本,並將它命名為新種寧夏繪龍(P. ninghsiensis),但寧夏繪龍現在被認為跟谷氏繪龍是同一個種;Maleev在1952年以破碎化石命名的徐龍(Syrmosaurus viminicaudus),也被認為是谷氏繪龍。
另外在中國發現的化石,由Godefroit等人在1999年敘述為P. mephistocephalus,因次真皮角狀物與鼻部特徵而被認為是有效種。保存最好的頭顱骨來自於未成年個體,但原型標本是個成年頭顱骨,而長度大於寬度,這顯示它們可能是更基礎的裝甲亞目恐龍。
繪龍起初被分類於結節龍科,現在被認為是甲龍科。以下為關於繪龍現在的種系發生學位置的簡易演化樹:

藏品信息


繪龍
繪龍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繪龍藏品圖片1
圖片描述 :此圖為發現於內蒙古烏拉特后旗巴音滿都呼的繪龍頭骨的標本照片 。
保存單位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繪龍
繪龍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繪龍藏品圖片2
圖片描述 :此圖為發現於內蒙古烏拉特后旗巴音滿都呼的繪龍頭骨的標本照片 。
保存單位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禦敵方式


在面對獵食者攻擊的時候,繪龍有很多防衛的武器。繪龍的身上長滿了骨質硬甲,長長的尾巴末端長有骨錘,這是它們抵禦獵食者的武器。此外,群體生活的繪龍還會利用團體的力量來戰勝強大的獵食者。

種類


繪龍是甲龍科的恐龍,根據繪龍的皮內成骨與鼻部的不同特徵,人們普遍認為繪龍有谷氏繪龍和魔頭繪龍兩個種類。谷氏繪龍有寧夏繪龍、徐龍等品種。此外,黑山龍也有可能屬於谷氏繪龍的次異名。
異名是指用來表示同一個分類單元的同命名,在動物的命名規則中,首先發現的物名稱叫首異名,后發現的就稱為次異名。

習性


從發現的骨骼化石來看,它們的牙齒比較小,也不是很尖銳,所以推測它們只能吃一些柔軟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