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龍科

甲龍科

甲龍科(拉丁學名:Ankylosauridae)為甲龍亞目的一科,該科物種是一類裝甲恐龍,與結節龍科一樣,出現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甲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有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

簡介


甲龍科包頭龍
甲龍科包頭龍
甲龍科恐龍中也有身披甲胄的,它們的特點是:有寬闊、堅固的頭骨和棒槌狀的尾巴。其中以頭甲龍最為典型。它的頭骨上有骨質的眼瞼,可以抵禦肉食類恐龍利爪的襲擊。它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質的甲板,不同形狀的不太鋒利的釘狀物和板狀物,圍繞著脖子、肩膀直到尾巴。頭部的甲胄則更多更重,能保護頭的頂部及其兩側。它的眼睛上也長著三角形的骨甲。這種恐龍的肋骨與臀部骨骼癒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後肢和棒槌狀的尾巴,頭甲龍的尾巴是很厲害的,它至少有30公斤重。頭甲龍有六七米長,估計有2噸重。

特徵


甲龍科恐龍的背部與尾巴覆蓋者一層由厚重鱗甲組成的堅甲,讓它們外表上類似哺乳類的雕齒獸與澳洲的卷角龜
它們的頭部由厚重鱗甲保護,前方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但嘴部兩側與下頜有小型牙齒,位在嘴部深處。不同於結節龍科,甲龍科的身長範圍從3到10公尺之間,頭顱骨長寬大致相等。

裝甲


甲龍科恐龍通常有一層由固定骨頭組成的厚重鱗甲,上面通常散布者不同的尖刺與瘤塊。有些先進的甲龍科恐龍甚至有骨質的眼瞼。

尾巴


甲龍
甲龍
許多甲龍科恐龍的尾巴末端,有大型棒槌狀骨槌,由兩塊大的骨質瘤塊 構成,構成骨槌的骨頭嵌入皮膚,而這兩個骨質瘤塊被固定到脊椎骨上,有時互相固定住。尾巴擁有骨質肌腱,可強化尾端。尾巴基部靈活,可以左右揮動。尾巴上的骨槌傳統上被當作分辨甲龍科、結節龍科的特徵,但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多刺甲龍亞科缺少這些骨槌。

種與分類學


甲龍科目前已經有兩個被承認亞科。在其中一個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所著的研究中,他將多刺甲龍亞科2改列為科,但沒有其他古生物學家承認。
多刺甲龍亞科生存於晚侏羅紀到早白堊紀,Kirkland注意到多刺甲龍亞科滅絕的時間,與北美洲與亞洲間的陸橋消失,大約是同一時期。
根據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在2005年的定義:
甲龍科:包含大面甲龍(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但不包含胄甲龍(Panoplosaurus mirus)在內的最大演化支。
甲龍亞科:包含大面甲龍,但不包含怪嘴龍(Gargoyleosaurus parkpinorum)、敏迷龍(Minmi paravertebra)、以及沙漠龍(Shamosaurus scutatus)在內的最大演化支。
以下列表根據麥克·班頓(Micheal Benton)在2004年的研究: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漂泊甲龍 Aletopelta
雪松甲龍 Cedarpelta
戈壁龍 Gobisaurus
牛頭怪甲龍 Minotaurasaurus
沙漠龍 Shamosaurus
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甲龍 Ankylosaurus
包頭龍 Euoplocephalus
結節頭龍 Nodocephalosaurus
繪龍 Pinacosaurus
美甲龍 Saichania
山西龍 Shanxia
籃尾龍 Talarurus
多智龍 Tarchia
天鎮龍 Tianzhenosaurus
白山龍 Tsagantegia
多刺甲龍亞科 Polacanthinae
怪嘴龍 Gargoyleosaurus
加斯頓龍 Gastonia
裝甲龍 Hoplitosaurus
林龍 Hylaeosaurus
邁摩爾甲龍 Mymoorapelta
多刺甲龍 Polacanthus
恢復
阿爾伯塔省學生物科學系的V.M. Arbour和P.J. Currie2013年提出,其中很多所謂的“優頭甲龍”化石可能並非真正的優頭甲龍,因此過去被認為是優頭甲龍的同物異名的恐龍應該得到恢復。
V.M. Arbour和P.J. Currie發現,所謂的“優頭甲龍”化石的地層範圍非常大,包括雙麥迪遜組(Two Medicine formations)、恐龍園組(Dinosaur Park formations)和馬蹄鐵峽谷組(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s),而阿爾伯塔省的其他鳥臀目(Ornithischia)恐龍化石沒有這樣的地層範圍。
古生物學家在對大量所謂的“優頭甲龍”化石進行比較研究后,提出恢復曾經被認為是優頭甲龍的同物異名的無齒甲龍(Anodontosaurus lambei)和刺甲龍(Scolosaurus cutleri)的有效性,並且支持V.M. Arbour等人此前提出的恢復倍甲龍(Dyoplosaurus acutosquameus)有效性。
V.M. Arbour和P.J. Currie認為無齒甲龍主要分佈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馬蹄鐵峽谷組,特徵是眼眶後部和第一頸半環(first cervical half ring)具有飾紋(ornamentation),寬三角形的尾錘。
優頭甲龍主要分佈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恐龍園組的第一大型動物組合帶(Megaherbivore Assemblage Zone 1),特徵是眼眶後部和第一頸半環不具有飾紋,第一頸半環具有嵴狀內側骨板。
刺甲龍主要分佈在美國蒙大納州的雙麥迪遜組,但是在恐龍園組也有發現,特徵是長而向後的鱗骨角(squamosal horns),眼眶後部具有飾紋,第一頸半環具有較低的內側骨板。
V.M. Arbour和P.J. Currie發現倍甲龍和其他所謂的“優頭甲龍”除了在腰帶和足部具有區別,而且倍甲龍的尾錘可能更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