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迷龍

敏迷龍

敏迷龍(minmi)是在南半球發現的第一條甲龍,它是1964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南部一個叫敏迷的交叉路口附近發現的。敏迷龍生活在距今1億1500萬年前的早百堊世晚期。根據前後發現的兩具敏迷龍骨架化石,人們可以確定它披有骨板,長有骨刺,四足行走,以葉狀小牙嚙食植物。因為沒有發現尾棰,人們把它歸入結節龍科,但根據它的其它特徵,有人認為它可能構成甲龍類的第3個科。

簡介


恐龍名稱:敏迷龍/珉米龍
拉丁文名:minmi
恐龍體重:2噸重
恐龍食物:蕨類植物
生存年代:白堊紀前期
生存地點: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南部
辨認要決:棘刺長在尾巴的兩側
恐龍種類:鳥臀目·甲龍類·結節龍科
敏迷龍
敏迷龍

形態特徵


敏迷龍屬於甲龍類恐龍,是南半球發現的第一種甲龍。它個頭兒不大,2米長,1米高,2噸重。敏迷龍的頭部從側面看與烏龜的頭相似。它的身體的各個部位幾乎都覆有甲片:背部有瘤狀物的鱗甲;腹部上覆蓋著由很小的盾甲組成的堅甲;四肢上也有此種鱗甲。臀部兩側還長有尖刺。它用四肢行走,以蕨類植物為食。當它受到肉食性恐龍的襲擊時,可能會消極逃避。
敏迷龍
敏迷龍

生活習性


敏迷龍是草食性恐龍,吃蕨類植物。前肢和後肢幾乎一樣長,當四肢著地時,整個背部基本呈水平狀態。敏迷龍遭遇到肉食性恐龍的襲擊時,很可能採取逃避的方式作消極反抗。
敏迷龍
敏迷龍

分佈範圍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南部。

種群現狀


敏迷龍骨骼圖
敏迷龍骨骼圖
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只發現過兩具敏迷龍的骨架化石,1964年發現的那具骨架較為凌亂,而且缺少很多部分。而1990年發現的第二具骨架則給研究工作帶來了希望,正是通過這具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才對敏迷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通過對這兩具敏迷龍骨架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敏迷龍的頭部由前到后逐漸變寬,背上還有數排骨架。
根據所發現的兩具骨架化石,古生物學家們確定敏迷龍披有骨板,長有骨釘,四足行走,且沒有發現尾棰,因此將它歸入甲龍類結節龍科。但也有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可能是一種原始的甲龍類,或者屬於甲龍類中結節龍科和甲龍科之外的單獨的一科。

消極躲避


敏迷龍雖然有全身的骨甲做保護,但是不會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被敵人攻擊時,它們既不會立即反擊,也不會快速地逃跑,而是選擇全神戒備地找個地方躲起來,進行消極抵抗。雖然它們總是消極地躲避而不正面迎敵,但它們身上長有的堅甲還是讓不少肉食性恐龍望而卻步。看來,消極躲避有時候也會讓敵人因摸不著頭腦而害怕喲。
敏迷龍
敏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