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蝶獵龍

恐龍化石

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原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巴音滿都乎恐龍化石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晚白堊世(約8300萬-7000萬年前)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化石,命名為“內蒙古蝶獵龍”。

發現經過


內蒙古蝶獵龍蝴蝶狀的背椎
內蒙古蝶獵龍蝴蝶狀的背椎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團隊介紹,內蒙古蝶獵龍化石標本是其2016年-2017年在內蒙古西部獨立開展地質遺跡保護項目時採集的,標本保存了大部分頭骨和部分頭后骨骼,完整頭骨長約12厘米,體長約1米。團隊經過2年的室內精心修復研究,發現其前部背椎神經棘呈現標誌性的蝴蝶狀特徵,區別於其它已知的傷齒龍家族成員,故命名為內蒙古蝶獵龍。

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裴睿表示,本次發現的內蒙古蝶獵龍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亞成體,不論是在個體發育還是種群演化均處於關鍵階段,對研究晚白堊世東北亞陸地生物群多樣性和古環境變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對探索近鳥類恐龍演化和鳥類起源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