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突
關節突
關節突(articular process)是2019年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在腰椎每一個椎骨的兩側,都有一對向上的關節突,稱為上關節突,還有一對向下的關節突稱為下關節突。相鄰椎體的一對關節突位置相互對應,共同形成關節突關節,每兩個脊椎骨間都有一對關節突關節。
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強迫性頭頸傾斜畸形;頸椎伸展;旋轉功能受限;四肢癱;下肢癱;部分癱;感覺過敏;疼痛;感覺減退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是較為常見的損傷,通常是由屈曲暴力和旋轉暴力協同作用所致。牽引複位;石膏固定;切開複位;椎板切除減壓術。
關節突
複位后,應用1~2kg重量維持牽引3~4周,再用頭頸胸石膏固定2~3月。如果合併頸脊髓損傷,不宜使用石膏固定,可持續牽引2~3個月,直至癒合。
手術複位及固定術 牽引複位失敗者可考慮切開複位。採用后正中切口,暴露交鎖的小關節突,切除嵌入的關節囊和韌帶組織,用骨膜剝離器撬撥使之複位;如有困難,可將阻礙複位的部分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予以切除,再調整牽引方向,通常可複位。
若有脊髓損傷,應根據壓迫範圍進行椎板切除減壓術。為保持損傷節段的穩定,術中可用鋼絲環扎棘突,並取自體髂骨移植。常用的植骨方法是棘突間“H”型植骨加鋼絲固定。也有人採用關節突間植骨固定。與屈曲性損傷相似,只是頭頸部遭受屈曲撞擊等作用時,頸部不但屈曲,而且有向一側旋轉的動作。當屈曲和旋轉外力同時作用於頸椎時,損傷節段形成向前下方扭曲暴力,以椎間盤后中央部為軸心,一側的上位頸椎下關節突向後旋轉,而另一側下關節突向前滑動,並超過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至其前方,形成“交鎖”狀態(圖1)。上下關節突相互撞擊中,也可以造成關節骨折。
雙側關節突的關節囊撕裂,前縱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及後方韌帶複合體結構均可受破壞。由於脫位的關節移位於上關節突前方,椎間孔變形或狹窄,神經根容易遭受損傷。這種脫位被認為是頸椎損傷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非脫位側的兩個關節突關節面彼此分離。椎間盤纖維環承受著持續的旋轉應力。這種不對稱性脫位,使椎管在損傷平面發生變形和狹窄,可造成脊髓損傷。
1.頸部局部癥狀較為突出,疼痛、強迫性頭頸傾斜畸形、頸椎伸展和旋轉功能受限。
2.合併有脊髓和神經根損傷時表現為相應脊髓節段的癥狀:四肢癱、下肢癱或部分癱。神經根損傷者,表現為該神經分佈區域皮膚感覺過敏,疼痛或感覺減退。
X線表現
X線的特徵性表現是診斷的的關鍵。側位X線片的典型徵象為:脫位的椎體向前移位的距離為椎體后徑的1/3,至多不超過1/2。在脫位的椎體平面上。無法見到正常的關節突關節的相互關係。
《運動醫學名詞》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