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楊河

上海的人工河流

川楊河是上海為數不多的一條筆直的人工河流,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西起黃浦江,旁邊有原來的楊思鎮,向東筆直達川沙海邊的三甲港,徠所以命名為川楊河。全長28公里,河道寬約70米,全河可通航載300噸的船隻。

河流歷史


開挖之前

川楊河工程於1977年醞釀規劃,1978年開工。
1978年5月,川沙縣川楊河工程指揮部成立。縣委書記唐學優擔任總指揮,不久唐學優調離川沙,王金祥擔任常務副總指揮,全面負責整個川楊河工程。陸品剛任工程組負責人,具體負責川楊河工程質量。
工程的測量標準很高,規劃完成後,僅測量工作就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長達28.77公里的川楊河工程,最終實現誤差不到10厘米,達到了水利測量的優質標準。
按川楊河工程要求,動工前必須清除開挖線兩側各40米內的一切障礙物。
清除工作從1978年5月開始至10月結束,歷時6個月,共計拆除或移動10大類設施和建築,包括通信電纜、廢棄碉堡、水利排灌站、工廠、宿舍等等,居民住房則遷移至附近再建。
川楊河工程結束時,這些移地再建的農民住房全部建成。

開挖

川楊河開挖工程全長28.7公里,橫貫浦東大地。由於工程量龐大,川楊河開挖工程分成東西兩段,分年實施。

東段工程

東段工程由三甲港起,至川北公路陸家大橋,長 13.5公里。
1978年11月20日,東段工程動工開挖。
川沙農民剛剛收割完晚稻、播種好麥子,就拿起扁擔畚箕,離家奔赴川楊河工地。開河農民為建勤工(即義務工),只給微薄補貼。
在那個注重精神、倡導艱苦奮鬥的年代,參加開河的農民不會關心打聽報酬,所關心的是自己生產隊的開河進度。至於勞動報酬,採用記工分方式。上一天工地,一般記10個工分,到年終分配時,所處的生產隊如果每個工分分配金額是0.1元,那麼農民每天的報酬就是1元。在當時,一個工分能分0.1元的生產隊是屬於分配水平較高的隊,分配低的隊每個工分只能分到六七分。
後勤部門在工地上搭建了55000餘平方米的工棚,以迎接大批民工上塘。
開挖東段川楊河時,每天參加開河農民佔到全縣農村人口10%左右。最多一天,在川楊河勞動人數佔到整個川沙縣農業勞動者的30% 左右。
東段工程經過整整2個月的奮戰,1979年1月20 日基本完工。

西段工程

川楊河西段工程從川北公路陸家大橋向西至楊思水閘,長15.2公里。
徠1979年11月25日,西段工程破土動工。
每天平均有3萬多民工在川楊河工地上勞動,高峰時有39000多人。
意外發現
1979年12月12日,在北蔡公社五星大隊第十二生產隊黃家宅南的川楊河工地上,挖掘出古代木船一條。古船艙內遺留鵝卵石2枚,唐代開元通寶錢1枚及一殘角,火燒土1塊。經考證,專家們認為古船可能製造於隋代,至唐朝武德年間還在使用。由此證明唐代浦東海岸線的位置和走向大致就在此處。
1980年1月15日,歷時51天的西段工程竣工。
29座橫跨川楊河兩岸的橋樑同時建成,包括川北公路、上川公路、川南奉公路(今東川公路)等7座公路大橋、兩座水閘橋和20座拖拉機路橋(亦稱農橋)。
位於川楊河東西兩端的三甲港節制水閘和楊思港船閘和節制閘,儘管施工難度大,還是在川楊河土方工程結束之前先後竣工。

東西工程貫通

川楊河全線竣工后,橫亘在兩個水系的欽公塘(時稱川南奉公路,今為東川公路)並未立即挖通。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川沙地區的水系分為兩個不同地區,自成兩個系統。
黃浦江水系:欽公塘西至黃浦江地區,地勢高;
長江口水系:欽公塘東至人民塘之間(俗稱夾塘地區)地勢低。
如果貿然開通,夾塘地區的河水大多流入西部,造成夾塘地區河流水位大幅下降,某些河段甚至乾涸,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為平衡和統一兩大水系水位,做好川楊河最後貫通準備工作,從1981年開始,分步實施夾塘地區河道深挖疏浚工程,歷時3年多時間,於1984年上半年完成。
1984年7月11日,阻礙川楊河貫通的欽公塘終於被挖通,從而使川沙縣境內兩大水系實現一統——統一為黃浦江水系。

建成意義


整條川楊河沿河受益農田面積35萬畝,全部農田不受澇,所有河道做到蓄得住、排得出、灌得到,工商各業用水得到保障。
除了航運、水利,川楊河在改善水環境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直到今天,浦東新區水務部門每年在實施引清排污措施中,川楊河的引水排污功能是其他河道所不能替代的,其引進水量和排出水量位居各河道之首。
如今,依託河長制、“五違四必”、生態綠廊等水岸聯動治理,“岸綠水清”的川楊河將給浦東居民帶來更大的驚喜。

流域概況


川楊河由西往東穿越了原來的楊思鎮,今為三林鎮北蔡鎮、孫橋鎮、黃樓鎮、川沙新鎮、蔡路鎮、海塘村等直到三甲港。由西往東穿過的馬路有沿江公路、濟陽路長清路上南路、楊高南路、浦三路、下南路、滬南路、羅山路、張江路、A20、唐陸公路、川沙路、東川公路、遠東大道、人民塘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