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東山校區
綜合研究型大學
山西大學位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是教育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合建的綜合性大學。
山西大學前身為創建於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是中國最早建立的三所大學堂之一,其悠遠的文脈可以上溯至明代三立書院及清代晉陽書院和令德書院。2002年成為國家中部地區重點支持的五所大學之一;2005年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2012年成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同年11月成為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14所入選高校之一,跨入國家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新平台。
2013年09月13日,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山西大學東山校區項目建議書(總體規劃)的批複”,標誌著山西大學東山校區的建設已通過政府的審批。
2014年9月4日,山西大學東山新校區面向社會徵集總體規劃設計方案。
2016年6月,東山校區的部分項目開始招標,其中包括理科教學與實驗綜合樓、教學與實驗綜合樓、軟體學院教學樓、電力學院教學與實驗樓、建築學院教學與實驗樓以及公共教學樓、體育館、風雨操場和區域內基礎設施及室外體育設施。
2017年2月,東山校區總體規劃亮相。新校區將建成由圖書館、公共教學樓、實驗中心、學生公寓等公共建築組成的中心區。先期建設內容包括教學樓、實驗用房、學生公寓以及配套設施等,具體包括建築學院、軟體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生命與科學學院、電力學院、工程訓練中心、公共教學樓、體育館、風雨操場、學生公寓、圖文信息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化學與基礎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政法學院、文科教學樓、信息工程學院等。建築高度有8層,各類建築之間將以綠化帶作為分隔,綠地覆蓋率將達到35%。同時,整個東山新校區還將配建完善的服務設施,機動車停車位分為兩部分,地上605個,地下900個,可基本滿足未來停車需求。
開工奠基
2017年4月21日上午,山西省副省長張復明深入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工地調研,實地察看了解總體規劃布局、建設進度安排和當前進展情況,並在塢城校區會議中心第四會議室主持召開了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會上,教育廳廳長吳俊清宣讀了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領導組由張復明副省長擔任組長,山西省政府副秘書長郭立,太原市市委副書記、太原市市長耿彥波,山西省教育廳廳長吳俊清任副組長,校領導師帥、賈鎖堂、韓勇鴻及省發改委等有關廳局相關負責人為領導組成員。東山校區建設領導組辦公室設在省教育廳,由吳俊清兼任辦公室主任。省政府秘書長、東山校區領導組副組長郭立介紹了領導組主要成員。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
2017年6月30日,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開工奠基。山西省副省長張復明宣布開工並為東山校區建設培土奠基。
2017年7月4日至9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校區內發現的墓葬進行了發掘。
2019年9月18日上午,山西大學130餘名中層幹部與全體校領導、巡迴指導組成員、各民主黨派主要負責人、離退休教職工和學生代表乘車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參加了新校區主教學樓封頂儀式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
2021年8月28日,山西大學東山新校區正式啟用。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及相關學科一級研究單位正式遷入新校區。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有10個學院:
東山校區院系設置 | |
山西大學建築學院 | 山西大學軟體學院 |
山西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 山西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 |
山西大學電力學院 | 山西大學化學與基礎學院 |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山西大學法學院 |
山西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東山新校區將建成本科一至三年級學生的主要教學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通過改造提升,重新劃定塢城校區的功能區,建成科學研究中心和繼續教育中心;研究生和四年級本科生,按學科專業進入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深度學習和科研訓練;鼓勵各學科與校外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在塢城校區共建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實現集成發展,充分釋放各種創新要素的活力。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山西大學東山校區項目建議書(總體規劃)的批複
省教育廳:
晉教財〔2013〕84號文收悉。
山西大學是我省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綜合性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萬餘名,各類碩士研究生近5000人,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2012年首期入選國家實施的“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入選高校”,是我省高等教育優質資源。
為推動山西大學全面發展,推進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進程,逐步建設更多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解決學校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切實提高學校基礎設施能力和教學育才能力,打造“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學,經研究,現將山西大學東山校區項目建議書(總體規劃)批複如下:
一、同意該項目在老峰村以西、崗頭村以北、東山過境高速路以東選址實施新校區建設。
二、同意學校規劃總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一期為2014年-2016年完成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二期為2017年-2019年完成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三期為2020年-2022年完成剩餘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教學、實驗實習實訓及附屬用房、圖書館、體育場館、會堂、學生宿舍(公寓)、食堂、後勤附屬用房及室外設施配套工程等項目(不含教工住宅)。項目建成后,可滿足約3萬名在校生進行學習生活。
三、項目總投資57億元(不含與土地相關的費用)。資金來源由老校區土地處置、政府投入、申請銀行貸款、學校自籌和社會引資等多渠道籌措解決。
接文後,請抓緊辦理土地手續后,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報我委實施項目審批、核准或備案等前期工作。
東山校區規劃圖
(一)用地規模
總平面方案圖
(二)學生規模
結合規劃地塊用地規模以及相關主管部門關於山西大學辦學規模的批複,山西大學辦學總規模為35000人,東山新校區學生規模約為25000人。
(一)教育科研用地規劃
規劃教育科研用地面積為133.34公頃。其中,一期為100公頃,二期為33.34公頃。
(二)水域用地規劃
根據《太原市防洪設施專項規劃》,在山西大學選址北部規劃南坪頭水庫,用地面積
21.09公頃。
(三)公園綠地規劃
結合南坪頭水庫,在其東側和南側的建設用地內規劃南坪頭公園,用地面積10.96公頃。
(四)防護綠地規劃
根據天然氣管線和成品油管線的改線方案,沿規劃範圍西側的次幹路規劃40米綠化防護隔離帶,用地面積為4.88公頃。
(五)農林用地規劃
在規劃範圍北部的建設用地之外,規劃四處農林用地,結合南坪頭公園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色。農林用地面積為10.02公頃。
道路系統由城市主幹路、城市次幹路構成,規劃道路用地共為10.94公頃。
1.城市主幹路
南中環街東延:東西向規劃主幹路(規劃紅線50米)。
2.城市次幹路
學府街東延:東西向規劃次幹路(規劃紅線40米)。
西側次幹路一:南北向規劃次幹路(規劃紅線30米)。
東側次幹路二:南北向規劃次幹路(規劃紅線40米)。
規劃將現狀110kv薛馬線改線,改線線型由規劃部門和供電主管部門進一步確定。在未改線之前,須在高壓線兩側各控制16米保護區範圍。
將現狀天然氣和成品油管線改線,規劃範圍內改至西側城市次幹路旁的綠化防護隔離帶中。
防洪規劃
南坪頭水庫位於黑駝溝的溝口,南坪頭村東,控制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設計庫容82萬立方米,防洪標準百年一遇,校核標準200年一遇。
黑駝溝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南坪頭水庫上游溝道寬度按20米預留,結合南坪頭公園實施進行改造,線型可依據施工圖進行適當調整。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總體規劃設計方案
北起學府街東延,南至南中環街東延(道路紅線50米),西起規劃次幹路,東至規劃次幹路,總用地規模為100公頃。遠期發展預留用地33公頃。
建築面積:規劃總建築面積約為70萬平方米。
1、規劃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適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和學科群建設,將山西大學東山校區建設成為“以應用學科群為主體的多學科融合的校區”。
2、符合《普通高校建築面積指標》規定的11項基本辦學功能指標要求。
3、規劃在空間分佈上建議採用“簇群”式模式:以學科組團為核心,綜合教學、實驗、行政、生活、體育等各項功能,形成相對獨立完整,又互相聯繫的區塊。新校區可分為文、理、藝、體幾大分區,另外由圖書館、公共教學樓、實驗中心、校行政等公共建築組成中心區。
4、規劃建築按單體類別建議分為學院建築、圖書、校行政、公共教學、學生宿舍、生活服務、學生活動、體育運動等幾大類,其中學院建築由各學院行政辦公及實驗用房組成,原則上採用一院一館的設置,院規模過小時可考慮適當組合,同時由相近學院樓組成建築組團,加強各學院樓之間的聯繫,以集合教學研究空間,減少資源重複。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
1、總體規劃目標:遵循簡約、前瞻、綠色、體現文脈與人本理念、體現山地地域特色、尊重原生環境的原則,打造低碳、環保、安全、健康的現代化大學校園。
2、單體建築設計:在合理分配面積的基礎上,確定適當的單體建築體量。單體建築的設計應具有時代特點,同時應反映山西地域特色、綜合院校風格及山西大學文脈傳承。建築體量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為空間、景觀設計保留大的用地。
3、功能及分區設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結合地形地貌特點,合理安排校區的功能分區,按學科功能相近的特點考慮各建築組團的布局,改善各院系獨立封閉的布置,把單幢布置與集中布局相結合,以適應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創造一個資源共享,聯繫便捷的教學環境,加強學科間的密切聯繫與交融,營造流通、交流、接觸方便的交往空間,體現大學激勵思想,創造知識的環境特點。
4、空間、景觀設計:充分運用規劃、景觀、建築三位一體的整體化校園設計手法,從城市到校園,從校園的生態環境到建築組群、建築內部庭院,強調生態和環境優先的理念,營造多層次的園林空間,以高起點的環境藝術及景觀設計創造一個現代化生態的校園環境,起到"環境育人"的作用。校區規劃用地範圍內無自然水系,應充分利用當地地下水位特點,結合場地土方平衡及施工取土,適當營造人工水系,豐富校園景觀。集約利用土地,降低建築密度,留出更多的大面積綠化用地,提高校園環境質量。
5、道路交通組織:遵循人車分流原則布置校園道路系統,在保證校園各個組團的車行可達性的同時,確保步行系統(自行車)流線的順暢和便捷。
6、經濟指標控制:嚴格核定各項技術經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