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凌海市的結果 展開
  • 遼寧省下轄縣級市
  • 凌梅

凌海市

遼寧省下轄縣級市

凌海市(原名錦縣)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美麗的沿海開放城市,素有“遼西走廊上一顆明珠”之美譽。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余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凌海市自然地貌結構大體分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內“山、平、窪、海”俱全,土地總面積2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資源8.24萬公頃。

經濟


凌海市
凌海市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凌海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全市共有鄉鎮級以上工業企業298家,其中市營工業企業52家,鄉鎮集體工業企業246家,形成了輕工、化工、紡織、服裝、造紙、印刷、機電、食品等近30個行業的工業生產體系。主要產品有服裝、針織品、原煤、水泥、花崗岩、原鹽、白酒、紅磚、風機。電機、陶瓷、燈具、VF塑料幾粒和阻燃板、樹脂砂輪、硫化鹼、棉布、皮毛製品等,其中有30多種產品填補了國家空白,進人省、中阮質產品行列,並具備規模生產優勢。凌海市農業基礎雄厚,是遼寧省重點產糧基地中(縣)之一。全市年糧豆播種面積8萬公頃左右,總產量達5億公斤以上。主要品種有玉米、高粱、水稻等,蔬菜等高產經濟作物逐年增長,且品種繁多,面積多達7000多公頃。僅出口菜一項每年供貨量達100多萬公斤。還盛產棉花、花生、大豆、小麥、穀子、芝麻、蘆筍。意米等凡十種農副產品,凌海的土壤、氣候也適宜果樹生產。全市果園面積已經發展到1.8萬公頃,有果樹1131萬株,年產量達6000多萬公斤,主要有蘋果、梨、杏、李子、桃、葡萄、棗等30多個品種。
凌海市佔有沿海優勢,水產資源豐富,盛產魚、蝦、蟹,貝類海產品,優質產品有梭魚、鯉魚、青蝦、寸蝦、海蜇、文蛤、蘭蛤、太平洋牡蝸、扇貝、海螺、蟹等。年海產品總量4000萬公斤,海蜇、文蛤、對蝦等出口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全市灘塗養泊對蝦面積達4226公頃、正常年景年總產量900多萬公斤,是遼寧省灘塗養殖對蝦大縣(中)之一。淡水養殖主要品種有鯉、鏈、草等魚類及河蟹,年產量近百萬公斤,遼闊的草原和豐富的農副產品又為畜牧業的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全市共有豬、牛、羊、雞、鴨、野鴨。雞、鶴鎢、肉用犬、鹿、貂、兔、狐狸等畜禽65種,年肉類總產量達4000萬公斤,禽蛋產量達3600公斤,還盛產牛奶和蜂蜜等。近年來,凌海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多年來,凌海市立足資源優勢,全面實施開放牽動戰略,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現已形成以金屬冶鍊、農產品加工、石材建材、服裝紡織為主體的四大特色產業。
 (1)金屬冶鍊業:金屬冶鍊業是凌海市的支柱產業,現有企業20餘家,以沈宏、華宇公司為龍頭企業,主要產品為鉬鐵,年產值達到14億元,上繳稅金3000萬元,僅沈宏公司1家企業年出口創匯額就達9000萬美元。
 (2)農產品加工業:以通亞食品有限公司、阿里郎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800家,採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主要產品為成品、半成品小菜和松牌罐頭,產品主要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通亞食品有限公司現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產品品種100多個,發展訂單農業3萬多畝,轉移農村勞動力4萬人。
(3)石材建材業:依託豐富的花崗岩石材資源優勢,以石山鎮為中心,現有石材加工企業400家,產值達到5億元。這裡的石材產品曾被50年代的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選為裝飾材料,大量出口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現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場。
(4)服裝紡織:以秦仕服裝公司、漢之王服裝公司為龍頭,形成紡紗、織布、服裝系列化生產,生產廠家多達68家,其中秦仕集團投資1200萬元,建廠房8200平方米,該廠的產品主要有品牌服裝和出口工作服,擁有“雅仕”、“秦仕”等服裝品牌,產品定位在精品、高檔、中檔的標準上,在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定份額。產品主要出口俄羅斯、韓國等國家。

綜述

2013年,凌海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0.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0.6億元,完成年初人代會通過17.25億元任務的1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75億元,比2012年增長2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31億元,比2012年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7.2億元,比2012年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700元,比2012年增長13%。
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9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8.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5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4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凌海市漁業經濟總產值完成約32.3億元,比2012年增加15.63億元,增長8.24﹪;水產品總產量預計完成18.09萬噸,比2012年增長10.5﹪。2013年全年實現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2家,認定面積1663畝,無公害產品認證2個。水產苗種檢疫合格率率達到90﹪以上;產地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產品證后監管率達到100﹪;水產品質量安全、苗種監管執法查處率達到100﹪。
2013年,凌海市發放糧食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惠農資金1.5億元。創建糧食高產示範片18個,糧食產量實現11.2億斤。新增綠色產品認證2個、無公害產品認證7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7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55個。全國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現場會在凌海召開,凌海市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完成節水增糧工程4萬畝、保護性耕作25萬畝,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2個、小流域治理9萬畝,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6%。
2019年11月18日,凌海市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第二產業

2013年,凌海市規模工業經濟實現強勢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2%,突破770億元大關。凌海市對納稅人百萬以上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建立了獨立的信息庫。先後爭取上級獎勵補助資金500多萬元,支持6戶企業進行技術改造。7戶企業成功升級為規模企業。201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000多萬元以上的新擴改工業項目達到129個。22個大項目已經正式投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771.3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凌海市主要開發河海觀光園、濕地迷宮、溫泉休閑度假村、生態農業觀光園等旅遊項目;已建成3000平方米的溫泉會所、14個室外溫泉池、1個溫泉旅遊池、6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購進遊艇5艘、快艇2艘;已建成花園溫泉酒店、77米高的九華山舍利塔、2.3萬平方米的聖水湖、大雄寶殿和望海寺,遼西地區最大的溫泉水城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凌海市還整合張作霖墓園、蕭軍故居、翠岩山、岩井寺等旅遊景點。
2013年,凌海市新增房地產開發面積100萬平方米。

招商引資


重點 
凌海市
凌海市
一是重點引進大項目。凌海市的招商引資堅持大中小項目並舉,以大項目為主,重點放在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上,積極發展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努力實現由引進項目向引進產業的轉變。在鞏固壯大金屬冶鍊、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建材業的同時,大力培育輕紡服裝、機電製造和醫藥化工等新興產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縱向延伸,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相關產業的橫向拓展,形成關聯度高的企業集群,加速主導產業集聚,促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快速形成。二是重點引進外資項目。重點引進一批符合本地資源優勢、產業基礎、人才條件和國際產業轉移趨勢、行業發展水平、能拉動凌海經濟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商獨資或合資的大項目和一批對接性強、較靈活的中小項目。鼓勵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出口基地。
三是重點引進科技型項目。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繫,進行廣泛的、多種形式的合作,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對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經濟結構具有直接推動作用的大項目。
四是重點引進資源型項目。利用得天獨厚的沿海優勢,在海珍品立體養殖、海水精品養殖、設施漁業園、漁業科技示範基地、反季節養殖基地、海水工廠化養殖、海產品深加工等項目上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海上發展之路。利用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強白檯子肉牛、肉羊、鵝養殖加工出口基地、閆家肉雞養殖加工出口基地、通亞百合成品出口基地、凌達米業糧米加工等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立足礦產資源優勢,加大石材、石灰石、高嶺土、金礦等礦產資源開發,使資源加工型項目由粗級加工向精深加工、新工藝加工發展,由低級產品向新產品、高科技產品發展。
軟環境建設
 在工作中,凌海市堅持換位思考,主動營造招商引資寬鬆適宜的投資環境,不斷增強凌海對外招商引資的磁場引力。首先是營造優惠便利的政策環境。為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堅持把門檻放到最低限度,把政策給到最寬程度。依據國家有關政策,結合自身實際,重新調整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下發了《中共凌海市委凌海市人民政府關於招商引資的若干規定》,同時還起擬了凌海市對招商引資中介人的獎勵辦法。為理順和規範凌海市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防止多收費,亂收費現象的發生,給企業一個明確的收費項目和標準,市政府出台了《凌海市行政事業性收費手冊》。其次是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進一步簡化了行政性審批事項和審批程序,實行了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職能部門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從單純管理角色向全方位服務角色轉變,服務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經濟職能部門,政法、金融、稅務、工商等系統大力推行首問負責制,建立了服務承諾制,採取限時服務、上門服務、延伸服務、設立服務納稅申報大廳等多種服務方式,對一些大項目及投資者遇到的棘手問題,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千方百計為投資商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市政府定期召開座談會聽取投資客商的意見和建議,實行了重點項目跟蹤制,加強了項目投資、審批、後續服務等方面的協調服務工作。再次是營造安全可靠的法制環境。認真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及《錦州市關於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損害經濟發展環境違紀行為的處罰決定》,堅持把根治吃、拿、卡、要作為優化投資軟環境的突破口來抓,堅決禁止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的發生。堅決整治“三亂”行為,要求執法部門執法必先守法,嚴格依法辦事,只許在規定的時間內例行執法檢查,不許干擾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切實維護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實行掛牌保護政策。

歷史沿革


虞、夏時乃冀州之域。商屬孤竹國。周系幽州地。春秋、戰國時為屠河,屬燕國地。
秦滅六國統一后,行郡縣制,為遼西郡之轄境。
西漢時屬遼西郡徒河縣地。新莽改稱河福縣。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遼東屬國,是為遼東屬國之徒河縣。
三國魏徵遼東後置昌黎郡,郡治昌黎縣。晉代時北方的鮮族興起,前燕之慕容廆復置徒河,至慕容皝置西樂縣於此。南北朝時則為北魏之昌黎郡廣興縣,轄徒河、永樂、燕昌地。
隋統一後為遼西郡滬河縣轄境。唐屬汝羅守捉地。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征服契丹硌部后建立了契丹國,后改為遼。始設錦州臨海軍,置永樂縣於此,屬京中道。錦州之名始於遼代,系以境內之小凌河繞城西南而東流,以其迴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於此。
金因遼制仍名錦州轄永樂、安昌、神水縣,屬北京路。元省軍縣名入州,稱錦州屬大寧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稱帝,推翻了元朝統治,建都南京國號明,統一了中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廣寧中、左屯衛,錦縣是其轄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廣寧右屯衛,初設於十三山堡。翌年遷治早閭陽縣之臨海鄉(今右衛鎮),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明宣德三年置大凌河中左千戶所(今之市駐地)。松山堡中屯千戶所,築城設守。迄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清太祖),建立后金國。明崇禎四年(1631年)后金皇太極(清太宗),率兵進圍大凌河城,明總兵祖大壽以城降。明崇禎九年(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清。明崇十二年(1639年)困松山城。至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明總督洪承疇、總兵祖大壽等被俘。從此錦縣地區論於清王朝。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逐步統一了全國。清初大體承沿明代舊制,錦縣地區為錦州之轄境。清康熙元年七月(1662年)始改錦州為錦縣,隸屬奉天府。清康熙三年六月(1664年)改隸廣寧府。同年十二月罷廣寧,置錦州,縣附府。縣與府之治所駐錦州。延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錦縣西境置江家屯廳,后更名為錦西廳,隸奉天府,清宣統三年(1911年裁縣為府,取名錦縣名稱仍稱錦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裁錦州府治,改府為縣,稱錦縣隸屬遼瀋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除道制,直隸奉天省。同年奉天省改名遼寧,錦縣隸屬遼寧省,縣治所駐錦州。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佔據了中國東北,扶植偽滿傀儡政權,翌年(偽滿大同元年)設置錦縣公署,隸屬奉天省,縣治所仍駐錦州。偽滿康德元年十月(1934年),偽滿行錦省制,設錦州省,錦縣公署隸屬錦州省。偽滿康德四年(1937年)設錦州市,縣、市分治,縣治所仍駐錦州。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一五”光復后,錦縣曾一度由八路軍解放。同年冬國民黨軍隊進駐。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錦縣政府駐於錦州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遼瀋戰役結束,錦州解放。錦縣人民政府移駐錦州城北流水堡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錦縣人民政府遷至大凌河村。同年成立遼寧省,錦縣隸屬遼寧省。
1954年並遼西、遼東兩省為遼寧省,錦縣隸屬遼寧省。同年省、市、縣的行政名稱改為人民委員會。錦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於遼寧省人民委員會。1980年末經縣人民代表大會決議,縣革命委員會改為縣人民政府。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首批環渤海灣對外開放城市,也是遼寧省確定的遼西沿海經濟區之一。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改錦縣為凌海市。
錦縣(州)戰國時是燕遼西郡地。秦、西漢屬遼西郡。
東漢為遼東屬國地。三國屬幽州昌黎郡。
前燕、後燕時屬平州昌黎郡,仍屬徒河縣(《奉天通志》卷五十二)。
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
隋為遼西郡之滬河縣。
唐屬營州,在境內設汝羅守捉。
遼代始建錦州,轄永樂、安昌兩縣,屬中京道。
金仍名錦州,轄永樂、安昌、神水三縣,屬北京路。
元沿稱錦州,屬大寧路。
明為廣寧中左二屯衛。
清為錦州府所轄的錦縣。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錦縣西境設錦西廳(在家屯)。
清宣統三年(1911年)裁縣歸府。
民國二年(1913年)裁錦州府治,改府為縣隸遼瀋道。1929年廢除道治,屬遼寧省。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仍屬錦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實行錦省制,設錦州省,錦縣屬錦州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一日置錦州市,縣、市分治同隸錦州省。錦縣公署仍駐錦州市內。
1945年“九·三”勝利后,錦縣曾為我黨的游擊區。
1946年至1948年一度被國民黨領屬,當時仍稱錦縣。
1948年10月錦州解放后,錦縣人民政府設在錦州城北流水堡屯。
1949年初錦縣人民政府遷至大凌河村,隸屬遼西省。
1954年撤銷遼西省,屬遼寧省。
1956年至1958年為錦州專員公署轄縣。現為錦州市轄縣。
1993年6月撤銷錦縣,設立凌海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凌海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凌海市地理坐標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余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土地總面積249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63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凌海市境內有大小山嶺77座,均屬松嶺山脈和醫巫閭山余脈的延伸部分。醫巫閭山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陰山山脈余脈,屹立於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山勢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縱長四十五公里,橫寬十四公里,面積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有名峰五十餘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山脈

凌海市境內的山脈為松嶺山余脈和醫巫閭山脈。兩條山脈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延伸至凌海市的西部、北部。大凌河以西為松嶺山余脈,大凌河以東為醫巫閭山脈。

氣候特徵

凌海市地處北溫帶,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7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無霜期160—180天。年日照時數為2700多個小時。

水文

凌海市水資源總量為5.4億立方米,流長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條,分屬於大凌河、小凌河和遼河三個水系。其中,大凌河流程為85公里,流域面積為842平方公里。小凌河發源於遼寧省建昌縣東北境的樓子山東麓,全線206公里。在錦州境內的流段從缸窯口開始,最終匯入渤海。大凌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從涓涓細流到波瀾壯闊的入海口共398公里,流經遼寧省朝陽等市縣。遼河是全國七大江河之一,河道全長1390公里,遼河幹流縱貫遼寧中部地區,流經4個市、13個縣(區)。沿岸有瀋陽、鐵嶺、盤錦等大中城市。

自然資源


凌海市地處渤海遼東灣的環抱中,全市海岸線長83.7公里,沿海灘塗1.7萬公頃,10米等深線以內的近海水域9萬公頃,盛產梭魚、河豚魚、對蝦、河蟹、海參、貝類等多種優質海產品。

礦產資源

凌海市已探明的黃金、煤炭、膨潤土、花崗岩等金屬和非金屬礦藏20多種。

土地資源

全市有耕地面積9.4萬公頃,草地面積5萬公頃。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凌海市下轄3個街道、15個鎮、2個鄉、1個種場。
大凌河街道金城街道八千街道石山鎮余積鎮雙羊鎮班吉塔鎮
沈家台鎮三檯子鎮右衛滿族鎮閻家鎮新莊子鎮翠岩鎮安屯鎮
大業鎮溫滴樓滿族鎮建業鎮白檯子鎮板石溝鄉謝屯鄉遼寧省金城原種場
凌海市
凌海市

文化


起源

錦縣(州)之名始於遼代,起源小凌河。據《奉天通志》載:“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參柳水,遼稱小靈河,金、元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凌源縣,逕錦縣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東南過北寧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迴旋如錦名日錦川,縣名亦取於此”。

文物古迹

法華寺
凌海市
凌海市
法華寺原名朝陽寺,距錦朝公路帽山段18華里,分上下兩院。法華寺總面積達2000畝,其中廟宇佔地20畝。現有僧人六單。由於法華寺一帶空曠幽靜,山巒疊嶂,群峰巍峨,風景秀美,歷為修真練氣之士所矚目。法華寺中有一千佛古洞,住僧1400年有餘。洞內石壁上有浮雕佛像數百,姿態各異,神形兼備,實為藝術精品。寺院曾經香火繁盛,但歷經戰亂,多有破壞。現在,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上院基本恢復原貌,法華寺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呈現於世人面前。
佛光寺
佛光寺座落於遼寧省凌海市石山鎮境內,始建於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上路過此地見如此磅礴景色留連忘返,住下三天下令賜建廟宇,至文革時毀壞,現住持僧釋大悟,於2004年發心重建佛光寺,短短一年時間,天王殿、東配房、大雄寶殿已初具規模,尤其以十三米觀音菩薩聖像為遼西地區一大景觀。
翠岩山寺
翠岩山寺在錦州西北三十五里的錦朝公路旁,有一座雄奇而秀麗的群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翠岩山。此山海拔210.4米,數峰插雲,石壁如削。山巔多生苔蘚,山石皆成褐綠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山巒蒼翠,景色如畫。山以此得名為翠岩山。歷來為溫滴樓滿族鄉名勝之一。早在漢代就有僧人于山之東麓修建寺廟,唐宋各代歷經修葺。明正統年間,名稱由清勝寺改為翠岩山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岩山寺住持僧沙昆請儒將名筆都指揮王鍇手書七尺見方的“翠岩山寺”四個大字刻于山崖之上,並浮雕四尊佛像,時至今日依稀可見。翠岩山寺現有兩座石碑保存完好,其一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為嘉慶八年立,碑文清晰可辨。玉皇閣大殿左右兩側牆的內壁上各有建閣碑記一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
班吉塔
班吉塔的石塔是完整的,塔身大約有三層樓那麼高,被塗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動作優美;在這尊座佛面前,還擺有大小香爐兩個,從其外表分析,大香爐顯然是現代作品,而那個不起眼的小香爐卻是過去朝代的物品。第二層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蓮花等其他圖案,其間還有圓形雕刻,面積有銅鏡那麼大,可並沒有銅鏡的痕迹,再往上看還有3層逐層縮小的蓮花座,每層之間更有密檐相隔,倒屬第二層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看上去很新;最頂層的小蓮花座內有蓮蓬,花心很美。

代表人物


蕭軍
蕭軍原名劉鴻霖。又名劉吟飛、劉蔚林。筆名除蕭軍外,還有三郎、田軍等。蕭軍於1907年出生於遼寧省義縣下碾盤溝村(今屬錦縣)。1929年,蕭軍寫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以“酡顏三郎”為筆名,發表在當年5月10日瀋陽《盛京時報》上。小說憤怒地揭發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接著蕭軍又在《盛京時報》上發表了《端陽節》、《鞭痕》、《汽笛聲中》、《孤墳的畔》等小說。1932年初,蕭軍到了哈爾濱。正式開始文學生涯,也正式成為黨的地下組織所領導的革命文藝隊伍中的一員。1933年秋天,他和蕭紅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說集《跋涉》。其中收有蕭軍的《孤雛》、《燭心》、《桃色的線》、《這是常有的事》、《瘋人》、《下等人》等六篇小說。蕭軍於1934年6月中旬離開了東北故鄉,來到關內。在青島,蕭軍、蕭紅一邊編輯《青島晨報》副刊,一邊寫作。蕭軍在里寫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鄉村》。1935年7月,蕭軍自費“非法”出版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立即轟動了文壇,奠定了蕭軍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在藝術上,《八月的鄉村》有著鮮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濃郁的鄉土色彩強烈地吸引著讀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蕭軍既能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寫的勾勒,又善於精雕細繪,並且常常把二者結合起來加以描寫。此外,《八月的鄉村》的風格也質樸剛健,充溢著一種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說是“力”的藝術。這種藝術風格特別體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概括和開掘方面。這時期,蕭軍的創作力極為旺盛。繼《八月的鄉村》之後,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綠葉的故事》,中篇小說《涓涓》等。正是在這樣基礎上,蕭軍開始撰寫他的長篇巨著《第三代》。
從1936年春起,他斷斷續續寫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寫完。這部巨著以宏大的氣魄,全面真實地再現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下的東北社會現實。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從這時起,一直到1945年冬末,蕭軍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擔任了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文協”分會的理事,《文藝月報》的編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教員等職務。抗戰勝利后,於1946年9月23日重返闊別了十二年的哈爾濱。蕭軍先後擔任了東北大學便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等職務。就在這時,發生了《文化報》與《生活報》論爭事件。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作出的“關於蕭軍問題的決定”確認了對蕭軍的政治迫害。從此蕭軍便被排斥出文藝界,被湮沒了整整三十年。蕭軍在極端困難的逆境中寫出《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以及《第三代》最後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動亂的年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寫出了大量的詩詞,近年來又有《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註釋錄》、《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蕭軍近作》等重要著作問世。近年來,蕭軍還出版了《蕭軍近作》、《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註釋錄》等著作。這些作品不但保存了寶貴的文學史料,而且是非常優美的散文藝術珍品。特別是后兩部作品,名為“註釋”,其實是別具一格的藝術品。粉碎“四人幫”后,黨為蕭軍同志徹底平反,恢複名譽,重新作了符合歷史事實的公正的結論,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於民族解放運動,並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宣傳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政策和獨裁統治”的歷史功績,撤消了1948年東北局“蕭軍關於問題的決定”,推倒了“四人幫”給蕭軍強加的各種誣陷之詞,稱讚“蕭軍同志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
凌海市的古今名人有尹繼善、恩銘、劉文翰、王慶升、陸善格、石佐卿、高維岳、張作相、黃紹斌、孫兆印、宋九齡、馮占海、蕭軍、李善祥、周鯨文、岳海岩、趙奇、鄭經十等。

人口民族


人口

凌海市歷代都是遼西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錦州府志》記載,明代廣寧左中右三屯衛(即後來的凌海市境)共有戶口25241丁。康熙初年,境內只有人口行差人丁6801丁,不行差食鹽男婦4150名(不包括滿洲八旗人數)。乾隆六年(1742年),凌海市已有11649戶,72873人。到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增加到19029戶,164404人,40年增加91531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統計,全市有48271戶,217931人(是年七月錦西廳已析出,故不包括今錦西縣境的人口),比乾隆年間增加5萬多人。
民國時期人口繼續增長,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人數達353033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人口超過40萬,達到434456人(包括錦州市區94714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市縣分治后,凌海市人口只有34萬多人,1949年全市人口增加到39萬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凌海市人口曾出現兩次生育高峰:第一次生育高峰從建國初期到50年代末,凌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年份達2.3%。第二次生育高峰發生在1963年以後至70年代初,1965年至1973年出生人口166021人,年平均出生18446人,年平均出生率為3.01%。1973年後深入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從1974年到1985年,年平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904%以內。 
2009年,凌海市總人口為53.7萬。

民族

漢族
境內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和漢墓群證明,漢族在此定居的歷史很久。明末清初的戰亂使大量漢族人流入關內。但從清代中葉以後,關內災民又流向東北,在凌海定居的很多,漢族遂成為人口的大多數。
滿族
明代以前境內無滿族人居住。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明軍戰敗降清后,滿洲八旗進駐錦州地區,從此滿族人開始在此定居。清軍入關后,雖有一部分滿族人隨軍入關,但由於大凌河牧場和滿族皇莊的設置,滿族人在此定居的不斷增加。1984年開始恢復民族族籍工作,過去誤報為漢族的滿族人按規定可以恢復滿族籍,滿族人數增加。
回族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凌海市只有回族10餘戶。以後,回族遷入者日多。到嘉靖年間凌海始建清真寺。至1933年全市回族人口達到2757人。1985年統計回族人口為1332人,主要居住在石山、閆家、小柳一帶。
蒙古族
凌海市西北的鄉鎮,原屬義縣管轄,地近北票等蒙古族人口較多的地區。建國前即有少數蒙古族遷入與漢族人雜居,漢族人與蒙古族聯姻的較多。建國后因工作調動等原因遷入的蒙古族人散居市內各地。
凌海市境內少數民族中,滿族、回族、蒙古族人口較多,1964年統計,有朝鮮族323人居住在東部葦場,后葦場劃歸盤錦地區管轄,此後境內朝鮮族人口減少。 2009年,凌海市除漢族外還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15個少數民族, 朝鮮族、錫伯族、壯族、苗族、鄂溫克族、土家族、俄羅斯族等都不足百人。

區域優勢


凌海市已經具備六大優勢:
對外開放優勢:凌海市是中國最北方的沿海開放城市。早在1988年,凌海市就被國務院確定為遼東半島對外開放縣;1993年,又被國務院列入環渤海經濟圈重要地區之一,享受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 
交通優勢:凌海市地處關內外交通要道,交通非常發達。遼寧重要港口之一的錦州港坐落在凌海市西南30公里處,是中國最北部的一類開放口岸。錦州機場僅距凌海市區30公里。京沈(北京-瀋陽)鐵路、秦沈(秦皇島-瀋陽)高速鐵路、京哈(北京-哈爾濱)高速公路、錦阜(錦州-阜新)高速公路和錦朝(錦州-朝陽)高速公路橫貫全境。距遼寧省省會城市瀋陽210公里,距大連市400公里。
沿海優勢:凌海市地處渤海遼東灣的環抱中,全市海岸線長83.7公里,沿海灘塗1.7萬公頃,10米等深線以內的近海水域9萬公頃,盛產梭魚、河豚魚、對蝦、河蟹、海參、貝類等多種優質海產品。
自然資源優勢:凌海市地處北溫帶,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無霜期160—180天。年日照時數為2700多個小時,適宜種植各種北方作物和蔬菜。境內有大小山嶺77座,均屬松嶺山脈和醫巫閭山余脈的延伸部分,已探明的黃金、煤炭、膨潤土、花崗岩等金屬和非金屬礦藏20多種。全市有耕地面積9.4萬公頃,草地面積5萬公頃。全市水資源總量為5.4億立方米,流長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條,分屬於大凌河、小凌河和遼河三個水系。其中,大凌河流程為85公里,流域面積為842平方公里,是理想的種植業和林業開發用地。
環城優勢: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被凌海所環抱。凌海市內擁有許多國有大中型企業,諸如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的錦州採油廠,中國最大凸版紙生產企業──金城造紙集團有限公司及錦州東港電力有限公司等。凌海市城市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市區內服務設施齊全,網點密布,在購物、娛樂、食宿等方面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擁有星級賓館3家,其中花園酒店是四星級賓館,凌海國際酒店和凌海賓館為三星級賓館。此外,還建有環境優雅、設施現代的明珠廣場、凌河公園、九華山公園等,是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最佳場所。
文化旅遊優勢:凌海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民間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書法、剪紙、繪畫、攝影在遼寧省佔有一席之地,是全國文化先進市。境內名勝古迹繁多,有清嘉慶、道光二帝撰文立碑的明清古戰場遺址、國內現有十餘座花塔之一的遼代花塔等,均保存較為完好。全國聞名的觀音洞、十三峰、翠岩山和茶山寺等景緻頗佳的旅遊勝地也坐落境內。

社會


民生投資

2013年,凌海市用於勞動就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涉及民生方面資金9.5億元。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住房公積金標準平均提高到135元。

就業

2013年,凌海市完成實名制就業8640人、勞務輸出4.97萬人、培訓城鄉勞動力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社會保障

2013年,凌海市城鎮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將1萬名農村居民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範圍。城市低保標準每月提高40元,農村低保年標準提高213元,五保戶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年標準分別提高320元、280元。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穩步推進。投入資金360萬元,安排扶貧到戶2400戶。投入幫扶款物120萬元,救助困難群眾5000人次;爭取救災資金226萬元,為災民建房88戶、162間,維修房屋126戶、309間。公益性公墓建設全面啟動。

科技

2013年,凌海市申請發明專利10件,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40億元。

教育

凌海市內有三所高中,分別是凌海市第一高級中學、凌海市第二高級中學、凌海市第三高級中學。設有一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2013年,凌海市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幼兒園8所;完成了21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醫療衛生

2013年,凌海市中醫院門診樓建成並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銷售全部實行零差價。推進人口計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優生優育水平全面提高。

文化事業

2013年,凌海市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分別達到18個、282個,建成電子閱覽室9個。市檔案館被評為國家二級檔案館。

體育

2013年,凌海市被評為中國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和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移民安置

2013年,凌海市簽訂移民安置協議5216戶,完成任務總量的97%,建設移民安置點22個。

基礎建設

2013年,凌海市共投資4億多元推進城市道路、給排水管網改造、公共設施建設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重大的民生工程建設,共投資2387.5萬元改造市區排水管線12.3公里;投資3545萬元完成344棟住宅樓自來水“一戶一閥”安裝和二、三級管網改造工程;投資1.42億元完成了錦凌路、青年大街、商業路、集貿街、中興街等9條街路改造及給排水、路燈及綠化工程建設,完成改造道路總長15.7公里;投資5738.8萬元,新建、維修及改造了國慶路、自建路、雙凌路等13條街路,共完成路面長度19382延長米。同時,凌海市對明珠廣場、人民廣場、蕭軍公園進行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接受包括富華園小區、市府花園小區、東明珠小區等34各棄管小區,對全市17個棄管小區進行集中改造,改造總面積達37萬平方米。2013年,全市累計投資1.45億元,完成57個示範村環境整治任務,建設美麗鄉村項目9個,完成農村公路大中修101公里,村內道路硬化373公里。

環境保護

2013年,凌海市開展集中清理背街暗巷衛生死角,在城市主要街路定時洒水除塵,全市保潔面積增加到121萬平方米。選取環城村、102國道、大錦線等主要交通線路沿線村為試點,逐步形成“戶保潔、村收集、街道轉運、市處理”的城鄉環境衛生保潔及垃圾處理一體化模式,治理道路邊溝551公里,綠化村路247公里,植樹11萬株,建立垃圾箱916個。

宗教信仰

佛教公元4世紀前後,佛教傳入今凌海市境內,北魏、遼、金、元各代佛教都興盛一時,錦州的大廣濟寺和大廣濟寺塔曾是佛教的聖地。清末,市內佛教僧侶尚有200多人。1912年(民國元年)8月凌海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凌海市分部。1917年(民國六年)4月改為中華佛教會凌海分部。1934年統計,全市有佛教寺廟118處。
道教清代,市境內的道教廟宇很多。錦州的離陽宮道院(即火神廟),曾是錦州一帶道教的活動中心,隸屬於奉天道緣司。民國改元后隸屬於關東道教分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統計,全市有道士道姑50餘人。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全市有道教廟宇15處,有道士道姑15人,道教活動比清代顯著減少。
伊斯蘭教1428年(宣德三年)回民阿訇哈奉先到錦州定居傳教。到嘉靖年間(1522-156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有10餘戶,在錦州修建清真寺。1908年統計,全市信奉伊斯蘭教的有600戶,2300餘人。1913年(民國二年)在錦州清真寺內設凌海伊斯蘭教俱進會支部。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主要集居在錦州城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回族遷居到石山鎮、大凌河鎮和沿海小柳村的逐漸增多。
天主教清代光緒初年,有法國神父到錦州傳教,1884年(光緒十年),荷蘭神父克來麥亦到錦州傳教。光緒末年在錦州建天主教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凌海境內的天主教信徒多參加錦州市的宗教活動。
基督教1883年(光緒九年)英國長老會牧師邵武裴到錦州傳教,在城內南街設福音堂,基督教開始在凌海傳播。基督教傳入之初,只有外國牧師傳教,1916年開始選中國信教者當牧師。凌海城廂設基督教長老會,有信教受洗者增多。

交通


凌海市位於連接東北關內的交通要道,京沈鐵路、公路橫貫東西,錦承鐵路、錦朝公路在境內通過。境內有火車站9個。有市、縣級以上公路12條,總長300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國家、省級幹線為骨架,以市、鄉幹線為網路的公路網。連接關內外的現代化高速公路和電氣化鐵路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同時又具備水運和航空的優勢,距錦州港60公里,距錦州飛機場僅30公里。凌海市位於連接東北關內的交通要道,京沈鐵路、錦承鐵路在境內通過。境內有火車站9個。有錦州-哈爾濱、山海關-通遼、錦州-丹東、錦州-瀋陽、山海關-哈爾濱的列車。凌海市位於連接東北關內的交通要道,京沈公路橫貫東西,錦朝公路在境內通過。有市、縣級以上公路12條,總長300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國家、省級幹線為骨架,以市、鄉幹線為網路的公路網。凌海市擁有現代化通訊設施,程式控制電話與國內國際各大城市間直接連網。在遼寧各縣(市)中首家通了無線尋呼系統,電報傳真機廣泛應用,移動通訊項目已廣泛應用。商品流通十分活躍,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億元。全市有農副產品、機動車輛、牲畜交易、輕工產品等專業市場30個,年集市貿易成交額6億元。

旅遊


景點

凌海市
凌海市
茶山
茶山位於錦州市城北18公里處的凌海市余鎮茶山村,風景區內群山環抱,有茶山、石虎山、關山、望城山、幽宮、棋盤山,山下清澈見底的放生湖、茶山湖麗水縈繞,山前夾極河水潺潺流過,兩岸綠樹成蔭,景色宜人。茶山為火山岩地質結構,因海底火山岩爆發,岩漿擠壓形成了獨特的山勢貌,山峰陡峭,山石千姿百態,有金蛇出洞、猛虎咆嘯、三猴並立、玉兔望月、猿人懷谷、飛天俠女、熊貓卧頂、鸚鵡登山、雙鹿齊奔等憨態殊姿,讓人領略到大自然巧奪天工的藝術美。茶山寺主峰陡峭,“茶山寺”、“禪”一些大型摩崖大石刻迎面躍入眼帘。在懸崖峭壁上鑿有佛龕,雕刻著如來、彌勒和燃燈佛像,山崖東面有人工開鑿的石蹬,迂迴到山頂,山上有一口水井,常年不枯。據說,當年茶山寺的和尚吃水就要攀岩到山頂的水井提水。山下有一棵古松,旁邊就是茶山寺遺址。茶山礦泉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澈,爽口宜人,含有18種以上微量元素,有潤膚容顏,延年益壽這功效。茶山以盛產茶葉而得名,主要有金桂茶、綠葉茶、虎皮茶、腎心茶、扶手茶等,按民間傳說方法烤制出來的茶葉,用茶山礦泉水浸泡,茶水清香濃郁,健脾益腦,補腎治病,堪稱東北一絕。岩井寺森林公園
岩井寺森林公園峰巒兀立、山勢連綿、步步趨險、溝谷縱橫。森林生態和物種的多樣性保護較好,不僅有較強的景觀價值,還具有科考價值。岩井寺森林公園有三殿寺和小洞寺兩座寺廟,均為依自然岩洞而建。洞內高5.6米,寬10餘米,原有古迹在日偽時期遭到破壞,僅在洞壁上留有佛光跡兩處。寺門前,有一棵20米高的古松參天,寺內有壁畫多幅,漢白玉佛像25尊。這裡常年香火不斷,清煙繚繞,似入仙境。相傳唐王李世民在北寧閭山老爺嶺被關公解救后,在回中原的路上在此處滯留,見此處風景瑰麗,特封名“三殿寺”。井寺森林公園位於錦州城北,乃兵家必爭之地,努爾哈赤進兵復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很多戰鬥都發生在這裡。特別是在遼瀋戰役時,留下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的典故就在這裡產生。

特產

石材
凌海市依託豐富的花崗岩石材資源優勢,以石山鎮為中心,現有石材加工企業400家,產值達到5億元。這裡的石材產品曾被50年代的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選為裝飾材料,大量出口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現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場。
大豆
大豆為凌海特產之一。大豆屬於蝶形花科,大豆屬,別名黃豆。大豆原產於我國,據推算我國種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大豆按其播種季節的不同,可分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類,但以春大豆佔多數。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種,十月份收穫,十一月份開始進入流通渠道。我國春大豆種植主要分佈於東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陝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區)。
鹹菜
凌海鹹菜以本地特色農產品、黃瓜、蘿蔔、海帶、白菜、辣椒等為主要原料,其中凌海與日本成立凌海百合食品廠,已經將產品成功打入日本市場。錦州特色小菜更以口感吸引著海內外的關注,同時也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大凌河酒
選用東北特產紅高粱為主要生產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發酵210天出窖,在原酒流酒中,分質接酒,分檔入庫、勾兌,經專家品評和先進的氣相色譜儀和理化指標檢測,質檢員抽檢合格后,儲存3年以上方可投放市場。“凌河釀酒”窖存時間長、酒質醇香,廠內尚存數十噸窖存30多年的原漿酒。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入選2018-2020周期國家衛生城市(區)命名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