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國音

漢語詞語

老國音,中國國語運動中,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該音系基於傳統的韻白,后被新國音取代。

1913年,新建立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老國音雖以北京音為主,但為了兼顧各地,仍具有當時的南京官話特徵,如有入聲等。當時預定為官方語言的國音是北京話南京話的結合: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成為一個北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複合普通話。

音系


在北京音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微母[ʋ](ㄪ)、疑母洪音[ŋ](ㄫ)和細音[ɲ](ㄬ),區分尖團音,保留入聲(採用南京話的入聲形式),這些語音特徵普遍存在於中國南方諸語中。

推行


限於當時各方面的條件和認識,未能很好地推廣,后被新國音(純粹的北京音系)取代。之後對於老國音產生了種種誤解,如“雜糅古今南北是無法推廣的”,甚至出現了“只有趙元任一個人會說”的言論。事實上,現在南方各地一些中老年人說的帶有濃重口音的普通話就接近老國音。而他們沒有接觸過老國音,只是在學習普通話時無意地把方音帶了進去。

反思


老國音推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在於民國初年政局動蕩,軍閥割據,政府沒有能力推行。
老國音以北京音係為基礎,還顧及各地語音,仍具有南京官話的特徵,如有入聲等。當時預定為官方語言的國音是南京話和北京話的結合: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成為一個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複合普通話。由此能和中古音形成更為嚴整的對應關係;而新國音使用純粹的北京音系,僅顧及華北地區的漢語,對南方諸漢語的考慮不足。進入21世紀后,保衛南方諸語(方言)的呼聲此起彼伏,其中的問題在於普通話推廣的強制性而非新國音本身的缺陷或者說老國音的“優點”。應當這麼說,語言本身是不存在優缺點之分的。
老國音與普通話(新國音),一個是推行不力導致最後被棄置,一個是強制性推廣壓制方言導致方言生存空間受打壓。今天的人們應該有所審視反思,應盡量推行標準語但儘可能保留方言的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老國音在審定字音時出現了一些標準不統一的情況。這種情況延續到了新國音字音的審定中,新國音的審定不嚴謹導致了今日普通話混亂的文白異讀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是京劇念白和北京舊文讀相比老國音更有價值。

老國音與普通話


眾所周知,民國初年制定的老國音和普通話(新國音)最大的區別是保留尖團分別和入聲,老國音委員會還特別說明這是符合北京數百年來一脈相承的讀書官音的,不可因北京土話無之而偏廢。新老國音除此重大異同外,還有些許重要之區別,特擇要錄之於下:累類淚內等字讀 uei 韻,u不可無;蛇者車惹等字讀如英文中beg check 中之e韻,哲舌徹熱等入聲字亦讀此韻之入聲eh;科普及等字讀 o 韻,各可合額等入聲字亦讀此韻之入聲oh;學略腳岳等字讀 io 韻入聲,此韻惟有入聲,不讀iue(並標註這是土話音);白麥陌帛宅摘等字讀 eh 韻,不讀ai 或者oh,即一等鐸葯韻讀oh,二等陌麥韻讀eh,分得很清楚;街介械等字讀 iai 韻,不讀ie;夢蒙翁馮等字讀 ong 韻,不讀ueng;我昂岸等字有疑母 ng,此聲母只限於開口呼;主要區別就是上述這些了,其他的都是個別字讀音的差別,因老國音比較嚴格地按照古反切審音,故一些字音脫離生活,只存活在韻書里,就算老北京的讀書音也未必如此。最後說說入聲韻,我覺得細分有八個:達ah,曷oh,德eh,一ih,屋uh,律üh,屑ieh,質(韻母如普通話讀短促)。總的說來,老國音的這些特點與崑曲京劇韻白基本一致,可見我國官話讀書正音明清以來一脈相承,老北京人口語說一套,讀書吟誦又說一套。這種讀書音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新國音的制定推廣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