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安全部

負責國內安全及防止恐怖活動的機構

美國國土安全部(英語: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成立於2002年,為美國政府在9.11事件之後設立的一個聯邦行政部門,負責國內安全及防止恐怖活動。

2002年,美國徠總統小布希於11月25日在白宮簽署《2002年國土安全法》,宣布成立國土安全部(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US DHS),成立國土安全部是美國自1947年成立國防部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政府機構調整。

下屬機構


主要機構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運輸安全管理局)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專員
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局長
美國特勤局處長
聯邦執法訓練中心處長
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部司令(戰時移交至美國國防部屬下的美國海軍部)
2004年3月1日的重組后,國土安全部成立了國家事故管理系統(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NIMS);目的向美國三層次行政區劃(聯邦、州、本地)提供全國性一致門徑援助。幾個月後,國家應變計劃(National Response Plan,NRP)由NIMS的模板成立目的,是調校聯邦政府部門的原有協調架構,為統一式全天候門徑的本土事故管理。

署處級機構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預備事務)
政府醫療總監
副助理國土安全部長(通訊及綱上通訊)
副助理國土安全部長(支助及訓練)
副助理國土安全部長(基建保護)
美國消防事務總監
國家首都地區協調辦公室
Center for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科學及科技)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監理)
國土安全部行政服務總監 Chie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財政總監
人力資源總監Chief Human Capital Officer
資訊科技總監
國土安全部採購總監 Chief Procurement Officer
保安總監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聯邦緊急事務管理)
副行動主管
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副署長
首席法律顧問
行動主管
反應主管
尋回主管
減災/聯邦保險管理主管
平等權利辦公室主管
戰略規劃與評估主管
Deputy Director for Gulf Coast Recovery
Regional Directors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政策)
副助理國土安全部長(政策發展)
助理主管(國際事務)
助理主管(Offi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助理主管(戰略計劃)
入境事務統計主管
庇護和難民事務特別顧問
美國國土安全部信息安全中心
美國國土安全部信息安全中心
情報分析助理主管/首席情報官(appears to be the head of what used to be the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Directorate, form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 to analyse intelligence pertaining to homeland security.)
國內核探測辦公室主管
行動協調辦公室主管
緝毒執法辦公室主管

成員組成


美國國土安全部是由海岸警衛隊、移民和歸化局及海關總署等22個聯邦機構合併而成,工作人員17萬多名,年預算額接近400億美元。美國國土安全部總部位於內布拉斯加大道廣場(Nebraska Avenue Complex),僱員 208,000人,年度預算 $449億美元(2007年),部長為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格言是:保衛我們的自由。

聯邦組織


1947年,1947年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61 Stat. 499))——設立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Resources Board,NSRB)。
1949年,1949年組織重整計劃第4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4 of 1949)。——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移置於總統行政辦公室(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EOP)之下。
1950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193號(E.O. 10193,Federal Register, vol.15, Dec. 19, 1950, p. 9031),接著通過1950年國防製品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 of 1950, 64 Stat. 798)。總統行政辦公室成立防衛動員局(the Office of Defense Mobilization,ODM)。
1950-1951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221號(E.O. 10221,Federal Register, vol.16, Mar. 6, 1951, p. 2051),接著通過1950年災害救助法(Disaster Relief Act of 1950,64 Stat. 1109)。——該法系首先全面性的聯邦災害救助法律,授予權總統若干緊急應變管理許可權。這些許可權被授予the Housing and Home Finance Administrator.
1950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186號(E.O. 10186,Federal Register, vol. 15, Dec. 5, 1950, p. 8557)。——聯邦民防署(Federal Civil Defense Administration,FCDA)設立於緊急應變管理局(Offi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OEM)之下,緊急應變管理辦公室已在總統行政辦公室成立十年之久。聯邦民防署負責部分先前由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執行的業務。
1951年,1950年民防法(Civil Defense Act of 1950,64 Stat. 1245)。——聯邦民防署脫離總統行政辦公室,成為獨立機構。並成立民防諮詢會議(Civil Defense Advisory Council,CDAC)。
1952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346號(E.O. 10346,Federal Register, vol. 17, Apr. 19, 1952, p. 3477)。——聯邦民防署在奧援聯邦機構規劃業務規定(service provision)及在緊急應變期間持續發揮作用(continued functioning)被賦予關鍵地位。
1953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427號(E.O. 10427,Federal Register, vol. 18, Jan. 20, 1953, p. 407)。——先前授權給the Housing and Home Finance Administrator的緊急應變管理許可權重新授權給聯邦民防署。聯邦民防署被給予額外有關奧援聯邦、州、地方機構發展災難方案的責任。
1953年,1953年組織重整計劃第3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3 of 1953)。——新的防衛動員局建立在舊的防衛動員局的基礎之上,同時將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廢止。
1955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638號(E.O. 10638,Federal Register, vol. 20, Oct. 13, 1955, p. 7637)。——防衛動員局被給予額外有關在敵方入侵時自貯藏處所釋出物料的責任。
1956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660號(E.O. 10660,Federal Register, vol. 21, Feb. 18, 1956, p. 1117)。——防衛動員局被給予新成立國防行政準備(National Defense Executive Reserve)的責任。
1958年,1958年組織重整計劃第1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1 of 1958)。——所有防衛動員局及聯邦民防署的緊急應變管理許可權被移轉至總統,這兩個組織及民防諮詢會議合併至總統行政辦公室下的防衛及民防動員局(Office of Defense and Civilian Mobilization,ODCM)。
1958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638號(E.O. 10773(Federal Register, vol. 23, July 3, 1958, p. 5061)。——1958年組織重整計劃第1號移轉至總統的許可權重新授予防衛及民防動員局。並設立防衛及民防動員委員會(Defense and Civilian Mobilization Board),該委員會由防衛及民防動員局局長與聯邦部會及機構首長組成。
1958年,72 Stat. 861; 總統行政命令第10782號(E.O. 10782,Federal Register, vol. 23, Sept. 10, 1958, p. 6971)。——國會將防衛及民防動員局更名為民防及防衛動員局(Office of Civil and Defense Mobilization,OCDM),總統簽署一項修正先前命令的行政命令以反映出此番轉變。
1961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952號(E.O. 10952,Federal Register, vol. 26, July 22, 1961, p. 6577)。——若干民防業務重新授予國防部部長(Secretary of Defense)。國防部部長設立民防局(Office of Civil Defense,OCD)以管理上述任務。
1961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958號(E.O. 10958,Federal Register, vol. 26, Aug. 16, 1961, p. 7571)。——若干醫療物品貯藏(medical stockpile)及食物貯藏(food stockpile)任務自民防及防衛動員局分別重新授予至衛生教育福利部部長(Secretar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與農業部部長(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1961年,75 Stat. 630.——國會將民防及防衛動員局更名為緊急應變方案局(Office of Emergency Planning,OEP)。
1962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1051號(E.O. 11051,Federal Register, vol. 27, Oct. 2, 1962, p. 9683)。——緊急應變方案局的諮詢及緊急應變任務再度受到肯定並加與擴展。
1964年,Administrative authority.——民防局自國防部部長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移撥至陸軍部(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68年,82 Stat. 1194. 國會將緊急應變方案局更名為緊急應變整備局(Office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1969年,1969年災害防救法(Disaster Relief Act of 1969,83 Stat. 125)。——將聯邦政府的災害防救責任予以擴延。
1969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1495號(E.O. 11495,Federal Register, vol. 34, Nov. 20, 1969, p. 18447)。 1969年災害救助法許多規定的管理(administration)委任予緊急應變整備局。
1972年,行政授權——將設於陸軍部的民防局予以廢止。在其原址,成立位於國防部部長室的國防民事整備署(Defense Civil Preparedness Agency,DCPA)。
1973年,1973年組織重整計劃第1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1 of 1973)。——在許多規定中,1973年組織重整計劃廢止緊急應變整備局,並幾乎先前所有的授予該局或其局長的任務均移轉給總統。前述計劃亦廢止1950年設立的民防諮詢會議。
1973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1725號(E.O. 11725,Federal Register, vol. 38, June 29, 1973, p. 17175)。——1973年組織重整計劃移轉予總統的任務重新授予住宅及都市發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聯邦總務署(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GSA)與財政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1978年,1978年組織重整計劃第3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3 of 1978)。——總統提議並且國會同意,自國防部、商務部、住宅及都市發展部及聯邦總務署等部門劃分出來的五個聯邦機構合併為一個新的獨立機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
1979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2127號(E.O. 12127,Federal Register, vol. 44, Apr. 3, 1979, p. 19367)。——為執行1978年組織重整計劃第3號,若干任務移轉從商務部(火災預防及控制司/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及若干緊急應變廣播系統功能/certain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functions)、住宅及都市發展部(洪災保險/flood insurance)與總統(其他緊急應變廣播系統功能/other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functions)至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
1979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2148號(E.O. 12148,Federal Register, vol. 44, July 24, 1979, p. 43239)。——為執行1978年組織重整計劃第3號,額外的任務從國防部(民防civil defense)、住宅及都市發展部(聯邦災難援助/federal disaster assistance)、聯邦總務署(聯邦整備/federal preparedness)與科學及科技政策局(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地震危險減緩/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移轉至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該署亦獲授權協調“所有民防及民事緊急應變方案、管理、減緩及援助任務”,除了水壩安全,“天然及核子災害警示系統”以及“為減輕大規模恐怖事故後果的整備及方案之協調”。聯邦緊急應變管理會議(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Council),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和管理及預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局長,以及其他受總統指派人員共同組成。
1993年,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的許可權。——將全國整備司(National Preparedness Directorate)裁撤,該司業務系有關國家安全緊急事務(national security emergencies)。
1996年,總統組閣的許可權。——柯林頓總統將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納為內閣成員。
2001年,總統組閣的許可權。——小布希總統在成立其內閣時並未將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納為成員。
2001年,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的許可權。——總統要求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組成一個全國整備局(an Office of National Preparedness),該單位系“協調所有處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最終結果管理的聯邦計劃”。 [Joe M. Allbaugh, Memorandum to All FEMA Employees, “Functional Realignment,” June 5, 2001, Attachment C, p. 1.]
9.11事件后
2002年,2002年國土安全法(The Homeland Security Act of 2002,P.L. 107-296, 116 Stat. 2135)。——成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DHS)。包含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等六個單位的任務、人事、資源及許可權均移轉至應急整備與反應司(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Directorate)。國土安全法第507條特別對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委以重任來“借著帶領並支托國家執行其以全面性風險管理基礎的緊急應變管理計劃來減少生命及財產喪失並且保護國家免於所有的危險威脅的任務”。
2003年,國土安全部組織重整計劃(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Reorganization Plan)。——2002年國土安全法施行,並且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的任務在2003年3月1日移轉至國土安全部。
2004年,根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72條賦予國土安全部部長的許可權。——在國土安全部內,合併組織建制的單位,重新安置業務。其他方面的轉變當中,國土安全法第502及503條“選出補助金授與的業務(select grant award functions)……由緊急應變整備及反應業務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行使”併入州及地方政府協調及整備局(Office of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nd Preparedness),該局可直接向部長報告。
2005年,根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72條賦予國土安全部部長的許可權——大部分在應急整備與反應司(EPR Directorate)內的整備任務移轉至新設立的整備司(Preparedness Directorate)。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成為一個在國土安全部內由署長領導的獨立單位(freestanding unit)。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直接向國土安全部部長報告並直接監督反應、減災及復原等三大部門及甚多的辦公室。
2006年,根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72條賦予國土安全部部長的許可權——應急整備及反應業務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的職位更名為聯邦緊急應變管理業務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for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並且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署長被任命該職位。
2006年,2006年卡翠娜颶風后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The Post-Katr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Reform Act of 2006,P.L. 107-296, 116 Stat. 2135)。
2006年10月4日,小布希總統簽署卡翠娜颶風后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該法在國土安全部內建立新的領導職銜,賦予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更多的機能,在該部內創設且重新調整業掌至其他的單位,並且修正國土安全法,用直接並且間接的方式影響在該部內的各個個體的組織和業掌。另外,國土安全部已在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之外作出特定的其他由國會修正在組織上的轉變。這些轉變,總的來說,將強化國土安全部在應對全方位災害威脅(all hazard threats)在防範(prevent)、預作準備(prepare for)、維護(protect against)、應變(respond to)及復原(recover from)的能力。以上轉變將在2007年3月1日生效。
2007年,根據2006年卡翠娜颶風后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Post-Katr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Reform Act)——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將繼續由大衛。保羅森擔任署長,綜理署務,並將使用署長(Administrator)的新職銜。兩名副署長(Deputy Administrators)襄理署務。其中一人擔任副署長兼營運長(One will be the Deputy Administrator a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主要工作在負責全署的全般營運責任。另一位系全國整備業務副署長(Deputy Administrator for National Preparedness),負責在該署內一個新劃分的部門。
醫療事務辦公室:由首席醫療官(Chief Medical Officer)擔任主管,目前擁有醫療事務助理部長兼首席醫療官的職銜(the title of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Health Affairs and Chief Medical Officer)。該辦公室設有以下三個主要單位:
(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生物防衛(Biodefense)。
(二)衛生戰備(Medical Readiness)。
(三)元件服務(Component Services)。
(一)副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二)基礎設施保護辦公室(Office of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三)網路安全及通訊辦公室(Office of Cyber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CS&C)。
(四)風險管理和分析辦公室(Office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五)政府間計劃辦公室(Office of Intergovernmental Programs)。
(六)US-VISIT(美國訪客和移民身份顯示技術,United States Visitor and Immigrant Status Indicator Technology)。
全國整備處(National Preparedness):該單位包括既有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的計劃和幾個交接下來(legacy)的整備司(Preparedness Directorate)的計劃。全國整備處將監督以下二個單位:Readiness, Prevention and Planning(RPP)及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Center(NIC)。
撥款及訓練辦公室:該單位將被移撥至新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並更名為“撥款計劃辦公室”(Office of Grant Programs)。
由卡特里娜颶風后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在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創設添增的總部級的職位,包括一名生理殘障者協調官(Disability Coordinator),位於署本部的平等權利辦公室(Office of Equal Rights),一名小型州及鄉村代言人(Small State and Rural Advocate),一名從屬於署長的執法諮詢顧問(Law Enforcement Advisor to the Administrator),以及一個國家諮詢會議(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國家保護和計劃司(The National Protection and Programs Directorate)
卡翠娜颶風后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特地排除從整備司(Preparedness Directorate)移轉特定業務至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殘留下來的整備司將重新命名為***全國防護及計劃司(National Protection and Programs Directorate,NPPD)。該司將繼續由副部長(Under Secretary)喬治‧福爾斯曼(George Foresman)擔任主管。該司將包括下列辦公室:
醫療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Health Affairs,OHA)

主要職責


國土安全部的主要職責是保衛國土安全及相關事務,使美國能夠更加協調和有效地對付恐怖襲擊威脅。該部主要負責四方面的工作:
1.加強空中和陸路交通的安全,防止恐怖分子進入美國境內
2.提高美國應對和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
3.預防美國遭受生化和核恐怖襲擊;
4.保衛美國關鍵的基礎設施,匯總和分析來自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等部門的情報。
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為美國政府的一個部門,是在美國20多個聯邦政府機構合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是聯邦政府自1947年以來對政府機構進行的規模最大的改組。
國土安全部負責國內安全及防止恐怖活動。是9.11事件之後所新成立的美國聯邦部門。

機構重組


調整涉及的原政府機構有如下23個:
徠⒈ 調入信息分析與基礎設施保護分部
——國家基礎設施保護中心(原屬聯邦調查局)
——國家通信系統局(原屬國防部)
——關鍵基礎設施確保辦公室(原屬商務部)
——計算機安全分會(原屬國家標準與技術協會)
——國家基礎設施建模與分析中心(原屬能源部)
——聯邦計算機事故反應中心(原屬總務管理局)
⒉ 調入化學、生物、放射與核對抗措施分部
——民間生化防護研究計劃局(原屬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部分)(原屬能源部)
——國家生物武器防務分析中心(新組建)
——普拉姆島動物疾病中心(原屬農業部)
⒊ 調入邊境與運輸安全分部
——海關總署(原屬財政部)
——移民和歸化局(原屬司法部)
——動植物衛生檢驗局(原屬農業部)
——海岸警衛隊(原屬運輸部)
——聯邦保護局(原屬總務管理局)
——運輸安全局(原屬運輸部)
⒋ 調入應急準備和反應分部
——聯邦應急管理局(獨立)
——國內危機支援小組(原屬司法部)
——國內戰備辦公室(原屬司法部)
——國家國內戰備辦公室(原屬聯邦調查局)
——負責公眾健康危機預防的助理部長辦公室(原屬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戰略國家貯備局(原屬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⒌ 調入獨立機構
——特勤處(原屬財政部)
現任部長
2021年2月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於當地時間2月2日確認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擔任國土安全部部長。

歷任部長


姓名任職日期備註
約翰·凱利(John Kelly)//
科斯特珍·尼爾森(Kirstjen Nielsen)?—2019年4月 /
凱文·麥卡利南(Kevin McAleenan)2019年4月—2019年11月11日 代理部長
查德·沃爾夫2019年11月11日-2021年1月11日代理部長 
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2021年2月2日-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