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黨的女兒》

電影《黨的女兒》

《黨的女兒》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林農執導,田華主演,陳戈、李林、夏佩傑等出演,於1958年上映。

該片根據王願堅創作的小說《黨費》改編,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西根據地籠罩在白色恐怖中,共產黨員玉梅帶領人民群眾堅持鬥爭,最後為了掩護游擊隊員而英勇就義的故事。

故事梗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北上抗日後,興國桃花鄉處在白色恐怖中,黨組織被敵人破壞,玉梅和其他七個同志被捕。在被敵人槍決時,玉梅死裡逃生,要把村支書奄奄一息時告訴她的黨內有叛徒的消息轉告給區委書記馬家輝。 玉梅找到了馬家輝,他的妻子桂英當面揭露了馬家輝的叛徒嘴臉。在桂英的幫助下,李玉梅死裡逃生,而桂英卻被打死。玉梅找到找到東山游擊隊,途中遇到秀英、惠珍兩人。由於敵人封鎖,她們行動失敗,決定返鄉,成立黨小組,堅持鬥爭。不久后,游擊隊交通員小程奉命找到玉梅。他轉達魏政委的指示,要她恢復各村的黨組織並為游擊隊打點鹽。後來她們的行動被化裝成乞丐的馬家輝發現。 第二天,小程如約前來取鹹菜,馬家輝帶領白匪包圍了村子。危急中玉梅以黨小組負責人身份命令小程一定要把鹹菜和她們的黨費帶走,還求小程把女兒帶到東山去。小程隱蔽在閣樓上,為掩護小程,玉梅與匪兵殊死鬥爭,被抓走。小程將小妞放在竹筐里,一頭挑著鹹菜,一頭挑著小妞上山了。 後來,小程奉命將小妞送到新四軍文工團。他說:“總有一天你爸爸會在台底下看到你的。”小程於皖南事變中犧牲。 革命勝利后,已經升為將軍的王傑在一次演出中認出了台上的女兒。父女相認時,小妞交給爸爸一個小紅包,裡麵包著李玉梅的黨證和他長征前留給她的兩塊銀元。王傑撫摸著黨證,告訴小妞:“你媽媽是我們黨的好女兒。”

演職員表


演員表
田華 飾 李玉梅
陳戈 飾 王傑
李林 飾 馬家輝
夏佩傑 飾 二姐
李萌 飾 秀英
杜鳳霞 飾 惠珍
孟憲英 飾 桂英
周文彬 飾 匪軍官
張鳳翔 飾 魏政委
王春英 飾 小程
任頤 飾 支部書記
高平 飾 秀英爺爺
沈競華 飾 小妞
李英舉 飾 土生
田華 飾 小妞(成年)
職員表
原著王願堅
導演林農
編劇林杉
攝影王啟民
配樂張棣昌
美術設計劉學堯
錄音陳文淵
劇務武愚(劇務主任)
領唱李憶蘭
演奏、演唱長影樂團
指揮尹升山

角色介紹


李徠玉梅
演員 田華
堅定、沉著、機智、英勇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對黨無限忠誠,在殘酷的對敵鬥爭中,無論處境多麼艱難,都百折不撓,堅貞不屈,始終想著黨,堅持戰鬥。
馬家輝
演員 李林
原區委書記,卑污懦怯而又狠毒,對白匪軍官逢迎乞憐,背叛了黨組織,向敵人交出了全區黨員名單,導致桃花鄉的黨員盡遭殘殺,可以說是血債累累、罪行滔天。
秀英爺爺
演員 高平
善良的老赤衛隊長,尊重黨、愛護黨。面對白匪殘殺黨員又不許家人收屍的殘暴行徑,他感到無比悲憤,向玉梅要求黨出面領導群眾鬥爭。
秀英
演員 李萌
入黨不久的新黨員,對黨忠貞不二,但缺乏鬥爭知識與經驗,而且性情急躁。曾誤會玉梅是軟骨頭的叛徒。誤會消除后,與玉梅、惠英一起成立了黨小組

音樂原聲


曲名編曲演唱
《興國山歌》張棣昌 李憶蘭

幕後花絮


在《黨的女兒》的文學劇本中,本來給小妞安排了多場戲和較長的台詞,但因為一般五歲的孩子很難達到要求,所以後來把鏡頭和台詞都大大削減了 。
在物色演小妞的演員時,導演頗費了一些周折,因為不但要求年齡相符,而且臉形上也要和小妞媽媽的扮演者田華相似。後來,導演偶然發現劇組服裝員沈競的女兒基基年貌都合乎要求,外表動作也顯得聰明伶俐,就決定讓她試鏡。在試鏡中,基基表現從容,走位、台詞都沒有差錯。導演不但馬上決定由她扮演小妞,而且把原來怕演員演不好而削減的鏡頭又增添了一些上去 。
為了縮短與扮演小妞的基基之間感情上的距離,田華有意識地領著她玩,給她講故事,培養感情。最後,基基在生活中也管田華叫“媽媽” 。
劇務主任武愚常常陪基基玩,後來他在玉梅被捕的戲中客串了一個兇惡的國民黨兵。拍戲時,基基入戲很深,看到“媽媽”田華被壞人廝打,武愚也在其中,非常氣憤,沒按劇本演出,而是捏緊拳頭打了武愚,害他仰面摔倒。拍完戲后她還是好幾天不理武愚 。
為了紀念該片,基基從兩個“媽媽”(田華和沈競)的名字中各取最後一個字,改名為“競華” 。

幕後製作


角色塑造
在片中,田華一人分飾玉梅、小妞(成年)母女兩個角色,而且兩個角色的年齡差不多。雖然可以依靠造型來區分二人,但是,田華認為,外在的容易搞,難的是挖掘內心。鑒於玉梅和小妞在性格氣質、內心世界上大不相同,她將兩個角色的區別建立在“神”的差異上。她根據特寫鏡頭可以再現人物精微的表情變化的特點,再考慮到最能表達內心活動的器官莫過於眼睛,所以,著重抓人物的眼神,以表現不同人物。李玉梅是經歷了白色恐怖時代地下鬥爭的軍屬、黨員,田華運用了深沉、堅定的眼神;小妞在革命隊伍中長大,單純熱情,所以田華把角色的眼神處理得比較散,以顯示年輕人的朝氣。除此之外,田華在表演中還注重人物感情的變化、形體動作的銜接以及即興創作,例如,“小程來了”一場戲中,玉梅燒信的動作就是她臨場即興發揮的 。
音樂創作
為了配合劇情需要,作曲家把流傳於中央蘇區的革命民歌《興國山歌》 改編為女聲領唱和合唱隊演唱的合唱,由女聲領唱演唱主歌,合唱重複她的最後一句。這一方面是歌曲結構使然,一方面也是為了推出小妞這個人物,並以老將軍由這首歌所引起的回憶把影片情節展開。最後小妞與父親重逢,把感情推向高潮從而結束全片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的社會主義內容一直是在民族的表現形式下得到發展的,通這這種民族表現形式,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塑造了共產主義的英雄人物形象。它的主題讓觀眾看到了那首難忘的英雄之歌《中華女兒》中的景象。該片可以稱為偉大的藝術品 。(民主德國影評人海因茨·霍夫曼評)
該片鮮明有力的表現了黨在群眾中間的威信怎樣的高,成功塑造了黨所培養教育出來的黨形象,出色地描寫了李玉梅的忠貞、勇敢和機智,給觀眾以學習的典範。它用簡練的手法表現了白匪的瘋狂殘暴。影片的故事發展很有旋律感,又很自然,有些場面近於驚險,然而合於生活邏輯,不給觀眾以矯揉造作之感。該片善於使用富有典型性的小事件來勾勒人物的性格。田華所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使影片給人以深刻強烈的感染 。(茅盾評)
負面評價
該片的導演對於如何深入刻畫李玉梅這個人物形象,在創作思想上還不夠明確,沒能緊緊抓住這個人物對黨無限忠誠的思想感情的本質。在主次部分的處理上,導演的分寸掌握還不夠確切。整個影片的調子處理過於低沉,使人感到悲而不壯。在藝術處上還有些地方強調了驚險場面,而忽略了人物思想活動的刻畫 。(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張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