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術與工程

焊接技術與工程

焊接技術與工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材料類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材料科學、電工和電子學、機械、力學和自動控制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思想開闊,創新意識強,能夠在焊接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諸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

發展歷程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前身為始建於1959年的焊接工藝及設備本科專業,並於當年實現招生。2000年與鑄造、鍛壓專業合併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2008年恢復焊接專業並更名為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高校以目錄外專業招生辦學,專業代碼為080207W 。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代碼由目錄外080207W調整為目錄內特設專業080411T 。
2020年2月,在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隸屬於工學、材料類(0804),專業代碼:080411T 。

簡介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是一門集材料學、工程力學、
培訓
培訓
自動控制技術的交叉性學科,教學以培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為基礎,進行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本專業是國內唯一的焊接專業,學生經培訓考試合格后,還可獲得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IWE)。主幹課程有焊接過程的感測與測試、微機原理及焊接應用、自動控制原理、材料熔焊基礎、焊接方法及弧焊電源、焊接結構力學等。該專業畢業的學生可從事汽車、鍋爐、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航空、航天等行業的生產、科研開發、工程監理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課程


物理化學、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材料科學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計算機在焊接中的應用、材料連接原理、焊接方法與設備、焊接結構與設計等。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索質、創業精神、國際視野、溝通和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材料類專業畢業的學生,既可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研究,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生產技術開發和過程式控制制,材料應用等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擔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科技管理和經營工作。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達成,課程體系必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課程約佔20%;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20%,實戰內容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5%。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材料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的方法為學生運用相應基本概念表述材料工程問題、設計與選擇材料、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應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對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施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知識涵蓋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工具性知識、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類知識。
(1)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哲學、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基本內容。
(2)工具性知識包括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文獻檢索、科學研究方法論等基本內容。
(3)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以及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等基本內容。
(4)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類知識包括金融、財務、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內容。
● 基礎類課程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結構表徵等知識領城。
(1)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結構、晶體缺陷、相結構與相圖、非晶態結構與性能、固體表面與界面、材料的凝固與氣相沉積、擴散與固態相變、燒結、變形與斷裂、材料的電子結構與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論等。
(2)材料工程基礎知識包括流體流動基礎、熱量傳遞、傳質過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產品設計、選材、製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工程製圖、機械設計及製造基礎、電工電子學等。
(3)物理化學知識包括氣體、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相平衡、化學反應動力學、電化學、表面現象和膠體分散系統等。
● 專業類課程
專業類課程包括機械設計基礎、金屬學及熱處理、熱加工傳輸原理、電弧焊基礎、焊接冶金學、焊接結構學、焊接質量檢測與評價、釺焊、電阻焊、高能束焊接等。
實踐教學
●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分為以下3個類型:
(1)公共基礎實驗
主要包括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計算機基本操作實驗、電子電工實驗等。
(2)專業基礎實驗
主要包括材料科學基礎實驗、材料工程基礎實驗、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專業基礎訓練及綜合實驗。依據相應課程大綱,每門課程至少開設4個實驗項目,且能支持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
(3)專業實驗
主要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材料製備與性能綜合實驗等。要求開設材料的力學、熱學、電學等性能相關實驗至少7項,同時完成至少1種材料的製備,包括原料的選擇—配方計算—工藝方案設計—製備—相關性能測試及結構分析等全過程訓練。
● 課程設計
(1)機械零件設計
進行工程設計基本技能訓練。
(2)材料製備裝備設計
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設備設計訓練。
(3)工廠工藝流程設計
針對至少1種材料生產工藝進行車間工藝流程設計。
● 專業實習
實習是學生接觸生產實際、接觸企業的重要實踐環節,各高校應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制定符合生產現場實際的實習大綱,讓學生在實習中實踐所學知識,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
● 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科研與教學結合最為密切的一個實踐環節,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提供有效指導,每位專業教師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人數原則上每屆不超過6人。選題應結合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從科研任務中選擇規模適當和相對獨立的題目,還可以通過與企業緊密合作的實戰教學活動來進行。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1)按一級學科專業培養的高校,專任教師不少於50人;按二級學科專業培養的高校,每個專業的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
(2)生師比不高於18:1。
● 師資結構
(1)年齡在55歲以下的教授及40歲以下的副教授分別占教授總數和副教授總數的比例應適宜,中青年骨幹教師所佔比例較高,滿足持續發展的需要。
(2)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50%,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85%。
(3)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80%,其中具有博土學位的不低於50%。
(4)85%以上的專業授課教師在其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材料類專業學歷,具有材料類專業本科畢業背景的教師人數比例不低於60%。
(5)學科帶頭人學術造詣較高,專業領域分佈合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學緣相同的教師比例原則上不高於50%,有數量適宜的骨幹教師,可為專業發展所需的學科基礎提供基本保障。
(6)有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1)授課教師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2)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擔過科研項目的教師須佔有相當比例,部分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
(3)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4)擁有良好的相應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指導學生、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5)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發展的要求。
設施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教學實驗室生均面積不小於2.5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5000元。
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需求。專業課程實驗開設率應不低於90%,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課程佔總實驗課程的比例不低於60%;每個實驗既要有足夠的實驗台套數,又要有較高的利用率。基礎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2人;專業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3人;大儀器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8人。
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實驗設備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保證學生使用。
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繫,建立有穩定的產學研合作基地。有足夠數量、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能支持教學目標的達成。
生產實習要有具體的實習大綱、明確的實習內容和考核方法及標準。
實習帶隊教師高級職稱比例不低於30%;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配備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 信息資源要求
配備各種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和工具書以及各種專業圖書資料,師生能夠方便地使用;閱讀環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過網路獲取學習資料。
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1200元,且應隨著教育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以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
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
各高校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體系、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和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及社會有關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定期對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進行評價。
在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的執行過中,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對畢業生做跟蹤調查時,確保跟蹤反饋信息真實、可靠,具有說服力。
(2)反饋樣本數量應達到各專業當年畢業生總量的一定比率(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行制定),跟蹤調研的時間和周期應有要求。
(3)在選擇畢業生跟蹤調查對象時,確保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應充分考慮地域分佈、企業類型、崗位工種等差異。
(4)適當加強對優秀畢業生、創業學生、在單位做出特殊貢獻的畢業生的調查。
(5)形成報告並且能夠有效地指導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調整及完善。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要求有監視和測量、數據分析以及改進活動。應根據各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環節的評價結果以及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分析教育質量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找出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進措施,並組織實施。實施后的結果與信息轉入新一輪的循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使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基本學製為四年。四年參考總學分一般為140~190學分[含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學生通過學習各門課程修滿總學分並畢業考核合格,可獲准畢業;畢業環節完成並經院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者,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 人才培養
(1)掌握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工程技術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材料的組成、結構、合成與製備、性質與使役性能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
(3)掌握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所涉及的各種材料的製備、性能檢測與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了解材料類專業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備設計材料和製備工藝、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產品質量、開發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藝、根據工程應用選擇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了解與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6)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閱讀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培養模式


●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在課程體繫上,貫徹“基礎適度、口徑寬廣、應用為先”的課程體系改革原則,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為專業基礎課;增加馬氏體轉變在形狀記憶合金中的應用;增加陶瓷材料和先進材料的焊接性和焊接工藝要點講解;焊接檢驗課程改成焊接檢驗與評價;讓學生理解專業課的抽象內容,製作材料科學基礎等課程課件及相應動畫。
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三層實驗體系,即專業系列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和創新開放實驗;焊接結構學課程設計改為設計面向工程實際的專業課程綜合設計;開展工程化和國家化的焊接實訓。
建立學歷教育與資質認證結合的辦學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國際焊接工程師(IWE)和無損檢測培訓(UT/RT/MT/PT)選修課程。學生在第8學期可以選修此課程,學生按照學習計劃進行實踐和理論知識學習,通過考核后即可獲得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和無損檢測一級資質證書。以資質認證促進工程化人才的培養。
● 基於產教融合的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課程教學的“通識教育、專業基礎、專業課程、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素質拓展教育”的“六模塊”課程體系。即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由一線教師對課程進行梳理,以此打通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邊界,並依照應用能力培養的要求,將課程按“通識教育、專業基礎、專業課程、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素質拓展教育”進行建設。
完成單項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三層次”培養。“三層次”主要是通過實踐教學完成學生應用能力三個階段的提升。其中,第一學期、第二學期、第三學期完成單項能力訓練,激發學生對該專業的興趣,對學生單項能力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焊接專業的基礎應用能力;第四學期、第五學期、第六學期完成焊接綜合能力訓練,培養焊接專業學生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知識、技術與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工程應用能力;第七學期、第八學期結合“綜合實踐”課程,使學生進入基於產教融合的生產實習基地實際訓練,強化理論知識與生產、科研的結合,提高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團隊協作水平和職業素養,從而逐步實現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經過“六模塊、三層次”培養實現“產教四融合”目標。在人才方案構建之初,高校工作人員要深入企業反覆調研,提取企業所需的職業素質,將其貫穿於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實現課程與職業素質相融合;調研企業創新創業需求,並將其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如將相關攻關項目帶入畢業設計,通過產教融合幫助學生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就企業提出的學生就業所需的工程應用能力,修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不斷培養並提升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就業順利進行,實現工程應用能力提高與就業要求相融合;在“綜合實踐”模塊中,將企業文化帶入學校、帶入課程,使學生能夠畢業后第一時間適應企業的要求,實現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應關注、跟蹤工程教育發展的動態,及時掌握社會、行業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動向,進一步開展專業調研、用人單位調研和畢業生調研,使專業建設與改革和人才培養做到與時俱進。
在調研的基礎上,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計劃和修訂教學大綱,儘可能地請外校、培養企業和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和教學大綱的修訂;進一步整合課程,做好課程內容銜接,盡量消除內容的重複和脫節。進一步與課程組或負責人明確課程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應起的作用,作好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在課程的落實。
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著眼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個培養全過程應具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共性。兩個條件分別是以基礎理論課程為主要學科基礎,以工程應用能力為主要能力培養導向。一個共性就是要形成具有高素質的工程應用人才。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是特設專業,各大專院校對於該專業方向均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合作辦學,因此有必要進行資源整合,做好分類和合併工作,應在結合學校背景的情況下,在培養目標和任務上應該不同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上更應該體現鮮明的院校特色,達到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目的。

開設院校


地區院校名錄
天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河北河北工程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山西太原科技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工業大學------------
遼寧瀋陽工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工業大學瀋陽工學院
營口理工學院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瀋陽大學
遼寧理工學院------------
吉林長春工程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佳木斯大學哈爾濱華德學院
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電機學院--------
江蘇江蘇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安徽安徽工業大學------------
江西南昌航空大學九江學院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山東山東建築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河南洛陽理工學院------------
湖北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南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
重慶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理工大學--------
四川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大學--------
貴州貴州理工學院------------
雲南昆明理工大學------------
陝西西安石油大學------------
甘肅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城市學院蘭州工業學院----
新疆新疆工程學院------------

方向及特色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是一門集機械學,電工電子學,工程力學,材料學,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並具有突出的實踐性。本專業教學以培養學生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調實踐性訓練,密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進行工程師的基本訓練. 本專業鼓勵學生跨專業選修雙學位,並與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合作在我校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本科生中聯合培養具有一定焊接工程經驗和熟悉焊接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得到國際焊接學會(IIW)認可的國際焊接工程師(IIE).

培養要求


本專業的主幹課程有力學,機械學,電工電子學,計算機原理及應用,金屬學及熱處理,自動控制原理,熱加工測量與控制技術,焊接電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結構力學和材料熔焊基礎及焊接性等,還提供了由學生廣泛選擇的專業選修課程。本專業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課堂教學與實驗,實習,設計等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提倡學生在四年級時就下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和焊接工程訓練。本專業培養的本科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2, 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電子學,熱加工工藝,自動化基礎,焊接電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結構力學和材料熔接基礎及焊接性;
3, 了解本學科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4, 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工程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5, 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並具有一定的聽說能力;
6, 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組織管理的初步能力;
7, 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

開設學院

編輯
哈爾濱工業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太原科技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南昌大學、浙江大學、重慶科技學院、湖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昌航空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長春工程學院、蘭州工業學院、西南石油大學、哈爾濱華德學院、西安石油大學、西華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上海電機學院、昆明理工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遼寧工業大學、新疆工程學院。

畢業合格標


准完成本專業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內容,包括必修,限選和選修課程,並完成各實踐性教學環節, 修滿規定學分,各門課程成績合格,畢業論文獲得通過,同時達到學校對本科生在德智體等諸方面的要求后,方准予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