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火烈鳥的結果 展開
火烈鳥
紅鸛目紅鸛科動物
火烈鳥(學名:Phoenicopteridae):亦稱紅鸛。3屬6種: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頸長而曲;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后趾短小不著地;翅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
棲息於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後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棲,常萬餘只結群。以泥築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裡,高約0.5米。孵卵時親鳥伏在巢上,長頸后彎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窩產卵1-2枚。卵殼厚,色藍綠。孵化期約1個月。雛鳥初靠親鳥飼育,逐漸自行生活。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
大紅鸛分佈於地中海沿岸,東達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見於西印度群島;小紅鸛分佈於非洲東部、波斯灣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紅鸛、智利紅鸛、安第斯紅鸛和秘魯紅鸛分佈均限於南美洲。
化石證據表明,火烈鳥的祖先早在3000萬年以前的中新世就開始分化出來了,遠早於大多數別的鳥類。1976年發現的化石暗示其祖先是類似乎鷸鴴那樣的濱岸鳥類。在安第斯山脈曾發現大約700萬年前的火烈鳥腳印化石。
火烈鳥的分類問題是鳥類學的一個著名難題。困惑了幾代鳥類學家。簡單來說,在分類學家眼中,火烈鳥似乎是一個由一部分鸛的結構和一部分鴨子的結構拼接而成,所以主張把火烈鳥劃為鸛形目的分類學家和劃為雁形目的分類學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據。比如說:
火烈鳥的骨盆結構和肋骨構造和鸛類類似;
火烈鳥的卵白蛋白質跟鷺類接近;
火烈鳥,尤其是幼雛的行為跟雁形目非常像。火烈鳥成鳥長蹼,而且羽毛防水,這都與雁形目相同。此外,連叫聲兩者都像。
作為折中的分類方案,把火烈鳥提升到目的層次,單立火烈鳥目。而分子生物學家通過DNA雜交實驗研究發現,跟火烈鳥的DNA最接近的鳥類卻是一類小型鳥類:鴴形目。最終,火烈鳥被劃分為一個獨立的“紅鸛目”。
全球年齡最大的火烈鳥於2013年1月30日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動物園(AdelaideZoo)辭世,享年83歲。
火烈鳥(英文名稱:Phoenicopteridae、Phoenicopterus):亦稱紅鸛。1屬6種: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頸長而曲;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后趾短小不著地;翅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棲息於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後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棲,常萬餘只結群。以泥築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裡,高約0.5米
主要棲息在溫帶及熱帶的鹽水湖泊、沼澤及礁湖的淺水地帶,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鹽水和淡水棲息地,如瀉湖、河口、灘塗、沿海或內陸湖泊,主要靠濾食藻類和浮游生物為生。
火烈鳥(3屬6種)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英文名稱 | |
---|---|---|---|---|
一 | 小紅鸛屬 | Phoeniconaias | Gray,1869 | |
1 | 小紅鸛 | Phoeniconaiasminor | E.GeoffroySaint-Hilaire,1798 | LesserFlamingo |
二 | 安第斯山紅鸛屬 | Phoenicoparrus | Bonaparte,1856 | |
2 | 安第斯紅鸛 | Phoenicoparrusandinus | Philippi,1854 | AndeanFlamingo |
3 | 秘魯紅鸛 | Phoenicoparrusjamesi | P.L.Sclater,1886 | PunaFlamingo |
三 | 大紅鸛屬 | Phoenicopterus | Linnaeus,1758 | |
4 | 智利紅鸛 | Phoenicopteruschilensis | Molina,1782 | ChileanFlamingo |
5 | 大紅鸛 | Phoenicopterusroseus | Pallas,1811 | GreaterFlamingo |
6 | 加勒比海紅鸛 | Phoenicopterusruber | Linnaeus,1758 | AmericanFlamingo |
火烈鳥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島、非洲、馬達加斯加、歐洲南部、西南亞、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大典型的熱帶地區,也可以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中找到。
喜歡結群生活,往往成千上萬隻,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在面積僅有13,939平方公里的中美洲的巴哈馬,就棲息著多達5萬隻以上的加勒比海紅鸛,甚至多達10萬隻以上聚集在一起。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火烈鳥與雁類相似的叫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遠遠望去,紅腿如林,一條條長頸也頻頻交替蠕動,十分壯觀。它們性情溫和,平時顯得膽怯而機警,游泳的技術也很出色。飛翔時,能把頸部和兩腿伸長成一條直線,而且只要有一隻飛上天空,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邊飛邊鳴。食物以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蝦、蛤蜊、小蠕蟲、昆蟲幼蟲等為主,偶爾也吃小的軟體動物和甲殼類。進食的方法與眾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長頸彎下,頭部翻轉,然後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觸摸水底取食。由於喙的構造特殊,下喙的溝深,上喙的淺而呈蓋形,邊緣有稀疏的鋸齒和細毛,倒置在水中就像個大篩子一樣,可以快速地將水吸進來和濾出去,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並使食物留在嘴裡徐徐吞下。另外它的舌很大,也可以幫助將水壓出和防止吞食大塊的物體.
火烈鳥
發情交配火烈鳥屬“一夫一妻”制的動物,發情期多在3-4月,發情期間表現為異常親熱、興奮、形影不離,並出現踩巢、卧巢行為,交配的全過程都有在淺水中進行,在此期間,應盡量減少外界的干擾。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易危(VU)——1種;近危(NT)——3種;無危(LC)——2種。
2009年12月,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CS)公布了一批因氣候變化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名單,其中介紹:火烈鳥是世界珍稀鳥類,由於全球濕地面積迅速縮減,火烈鳥的生存岌岌可危。2017年7月29日,在西班牙馬拉加豐特德彼德拉湖,火烈鳥以及雛鳥的繁殖情況,該湖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火烈鳥最重要的繁殖地,也是一個自然保護區,也是鳥類的天堂,在當地生活的有記錄的物種超過170種。
火烈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