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本位

學科本位

本位主義:指專為本單位、本部門打算而不顧集體利益的思想行為。

學科本位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後備人才的手段。

優缺點


優點:知識量豐富,各學科自身體系較完備。
缺點:沒有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沒有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科目多並缺乏整合,過分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學生的經驗。
從國際科學教育改革歷史可知,過分強調學科中心或學科本位,將課程設置的重點放在學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導致學習內容繁、難、偏、舊等,而且教學也更容易側重於知識的灌輸,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課程產生畏難情緒。因此,課程的設置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不過分強調科學體系自身的完備。

發展情況


美國

1960年以前,美國教育研究是以“學科本位”為價值取向的。
自1960年開始,教育研究凸顯出以“問題本位”為價值取向的研究,突出地表現為教育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反應。
社會的發展總是次要矛盾讓位於主要矛盾。促使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由“學科本位”轉向“問題本位”,主要是社會矛盾導致的結果。

中國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觀,體現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和綜合性,避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發布。
2014年下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對深化課程改革做出安排。
2019年出台的《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義務教育格局做了系統部署。
2019年,教育部專門下發《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要求教研工作要突出全面育人的研究,聚集構建五育並舉的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在關鍵環節上,要加強對課程、教學、作業和考試評價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