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剛

四川大學高端外籍教師、博導

姚剛:男,德國 人,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 土木工程博士,四川大學外籍教授。

1991年6月赴德國深造,師從德國最負盛名的亞琛工業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多曼教授(Prof. M. Dohmann),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期間就深入了解、參與德國最前沿的科研工作。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在多曼教授領導下的研究機構任職,參與、領銜過數十項不同領域的重要項目,尤其是中德環保領域的合作項目。德國的環境政策、環境管理和環保技術水平著稱世界,本人親歷了德國該領域十幾年最鼎盛的發展階段,全面掌握最新發展水平,擁有寬厚的環保技術知識。

從事中德雙邊合作項目十幾年,涉及雙邊的各級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部門和企業經濟界,並通過長期的合作建立了高度信任和密切的友好人脈關係,練就了高強的協調能力、組織和領導能力,擁有很強的各類項目實施能力。是集科研、教學、設計、工程應用一體的綜合型人才。

基本信息


1991年10月至1997年4月:土木工程博士,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
1983年9月至1985年12月:環境工程碩士,中國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
1978年3月至1981年12月:土木工程學士,中國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
2008年7月起:教授,博導,中國四川大學
2003年7月年起:高級研究員,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ISA)
1997年5月 – 2003年6月:高級研究員,中國部經理,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 (FiW )
1996年6月 – 1997年5月:研究員,項目經理,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 (FiW )
1991年10月 – 1996年5月:訪問學者,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ISA)
1986年3月 – 1991年5月:講師,中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環境工程系
1982年1月 – 1983年8月:助理工程師,中國湖北紡織設計院
1975年3月 – 1977年10月:下放知青

代表性創新成果


1.自我描述: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在多曼教授領導下的研究機構任職,參與、領銜過數十項不同領域的重要項目,尤其是中德環保領域的合作項目。德國的環境政策、環境管理和環保技術水平著稱世界,本人親歷了德國該領域十幾年最鼎盛的發展階段,全面掌握最新發展水平,擁有寬厚的環保技術知識。
從事中德雙邊合作項目十幾年,涉及雙邊的各級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部門和企業經濟界,並通過長期的合作建立了高度信任和密切的友好人脈關係,練就了高強的協調能力、組織和領導能力,擁有很強的各類項目實施能力。
2.重要項目:
中國的環境保護調研(1993年)(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德國北威州資助項目,資助金額: 10萬馬克)
污水污泥的處理、利用、處置方法的研究(1993年至1995年)(德方實施單位∶德國亞琛工大,艾伯特基金會資助項目,資助金額: 8萬馬克)
第一屆(1994年元月)至第十屆(2002年十月)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歐盟、德國政府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20萬馬克,德方承辦單位∶德國亞琛工大,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四川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四川省、江蘇省、山西省、廣東省、海南省、浙江省等)
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中德環境保護學術研討會(1994年元月,1996年9月,1999年10月)(德國DFG資助項目,資助金額: 15萬馬克,德方承辦單位∶德國亞琛工大,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四川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
第一屆中德危險廢物研討會(1994年12月)(德國環境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0萬馬克,德方承辦單位∶德國亞琛工大,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國家環保局,清華大學)
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國危險廢物管理高級培訓(1995年,1996年)(德國環境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0萬馬克,德方承辦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國家環保局和各省環保局)
四川省造紙廢水處理工藝的研究(1995年至1996年)(德國北威州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5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四川省環保局)
指導昆明市第三自來水廠的加藥設備的安裝調試(1997年,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WEDECO委託項目∶5萬馬克)
中國南京市危險廢物管理規劃(1997年)(德國北威州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2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南京市政府)
中國太原市垃圾管理規劃(1997年)(德國北威州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2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太原市政府)
中國浙江省危險廢物管理規劃(1997年至1998年)(德國環境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3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浙江省政府)
中國廣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規劃(1998年至1999年)(德國教育、研究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2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廣州市政府)
中國桂林市垃圾處置示範工程(1998年至2002年)(德國教育、研究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6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桂林市政府)
1998年作為德國經濟合作部技術合作公司中國項目專家參加中德重大合作項目”中德環境保護技術中心(湖南)”的審核工作,2003年參與項目的實施(德國經濟合作部援助項目,資助總金額: 40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參與/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機械工業部,湖南大學)
四川省眉山市城市垃圾管理規劃(2000年至2002年)(德國北威州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2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四川省環保局,眉山市)
環境保護的持續發展-觀念轉換-以中國為例(2000年, 德國教育、研究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50,000 歐元,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參與/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部,清華大學)
北京垃圾處理項目-額外諮詢服務(2001年至2002年)(德國政府復興銀行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80萬馬克,德方實施單位∶LOC公司,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北京市政府)
為德國環保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尤其四川市場、建立合作合資企業提供各種諮詢服務
“中國金屬加工行業引進德國先進技術及環保技術”的合作項目(2003年至2004年)(德國北威州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16萬歐元,德方實施單位∶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中方合作單位: 四川省環保局、四川大學和山西省長鋼)
在中國引入德國“環境科學和工程碩士核心課程” (2003年至2008年)(德國教育、研究部援助項目,資助金額: 50萬歐元,其他資助24.7萬歐元,德方實施單位∶德國亞琛工大/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教育部,四川大學和清華大學),
德國R&D促進膜技術研究與開發網路 (German R&D 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2008年至2009年)(德國教育、研究部資助項目,資助金額: 18.41萬歐元,德方實施單位∶德國亞琛工大/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教育部,四川大學和清華大學),
德中現代水研究平台 (German -Chinese Platform for Advanced Water Research) (2008年至2010年)(德國教育、研究部資助項目,資助金額: 4.97萬歐元,德方實施單位∶德國亞琛工大/中方合作單位:清華大學)
中—德水環境研究中心:籌備組負責人(2008年7月起)
中—德水管理學術研討會 2010 (2009年至2010年)((德國教育、研究部資助項目,是中德科技年合作計劃框架內項目,資助金額: 3.85萬歐元,德方實施單位∶德國亞琛工大/中方合作單位: 中國科技部,四川大學)
上海市竹園污泥(干化、焚燒)處理工程的設計諮詢(2008年至2011年)(世行貸款和上市政府項目,概算總投資:98925.15萬元人民幣,德方實施單位∶漢堡水務集團和和漢堡貝利能源公司/中方合作單位:上海城建設計院和上海市政設計院)
主要成果:
於1991年赴德,在世界著名教授、德國聯邦政府環境顧問委員會顧問多曼先生領導的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環境工程所攻讀博士學位,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工作。1993年10月起同時在多曼教授領導下的德國水和廢物研究所 (FiW )任職,在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利用和處置領域,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的運行管理領域,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軟體開發領域,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系統、填埋技術、綜合利用和焚燒技術領域造詣深厚。本人尤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當置身於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環保技術的德國后,為報效祖國,解決中國日益加劇的環境污染問題,選擇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借鑒德國幾十年的發展經驗,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實用環保技術,並選擇了自己的工作重心----致力於促進中德環保領域的合作。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德文專著《借鑒德國的經驗論中國污水污泥的處理、利用、處置方法和策略》中,分析和總結了過去幾十年間德國污水和污泥處理、利用、處置技術發展情況,建立了城市污水和污泥產量的中長期預測模型,對德國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利用、處置的各種方法進行了技術、生態、經濟方面的分析比較,根據中國大、中、小城市的不同特點研究出不同的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利用、處置方案,並建立了相應的實施方案的資金籌措模式。為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利用、處置的決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正處在迅速發展的階段。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工作量繁重。如何實現工藝設計的自動化一直是國內同行探討的問題。本人將德國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廠工藝設計的先進理念與計算機軟體開發相結合,與德國軟體開發公司合作成功組織開發了以污水處理現代技術水平為基礎的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廠設計軟體 — Aqua Designer中文版 — 填補了中國該領域的空白。它將大大地減輕設計工程師的工作量,加速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廠設計進程和建設進程。
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置問題是當今中國環境領域迫在眉睫的一大難題。基於本人在該領域深厚造詣,與德國漢堡水務集團和漢堡貝利能源公司聯盟參加上海市政府和世界銀行在世界範圍的公開招標,以絕對優勢獲得項目委託,承擔上海市竹園污泥(干化、焚燒)處理工程的設計和諮詢任務。這是中國首次設計建設大型污泥(干化、焚燒)處理工程。在設計中,根據項目的具體條件,引入德國先進的設計理念,並借鑒德國數十年實際運行管理經驗,制定最優化的工藝方案。工程的成功建設將為解決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置做出一個典型示範。
十幾年如一日致力於中國與德國的合作事業,是“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發起人之一。這個系列活動的最大特色是,在環保領域為雙邊的政府部門、大學科研機構和環保企業搭建一個共同交流的平台。在1993年至2002年期間,成功向歐盟、聯邦政府、州政府爭取經濟和政治的支持,負責組織了第一屆至第十屆“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這個系列活動歷時之久、範圍之廣、影響之大是空前的。時任德國環境部長默克爾博士曾經擔任大會德方名譽主席,時任中國環保(總)局局長的謝振華先生曾經擔任大會中方名譽主席並出席為大會致過詞。四川省多次派代表團參加這個系列活動,。1994年元月,由時任國家環保局第一副局長的張坤民教授為團長、由各省市環保局主要領導(包括時任四川省環保局副局長的唐倫先生)和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中國著名大學代表(包括四川大學環境系原系主任朱聯錫教授)代表團,應德國環境部邀請到德國參加了第一屆“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1994年9月,由德國聯邦環境部、北威州政府、中國國家環保局、江蘇省、四川省、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聯合分別在北京、南京和成都市舉辦了第二屆“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這個系列活動的另一特色是在兩國輪流舉辦,讓雙邊決策人互相了解對方的國情。尤其是讓德方代表能夠親歷中國的發展變化,增強與中國合作的信心。這個系列活動開創了中德環保合作的新局面,對雙邊的環保合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第二屆“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期間,於1994年9月26日簽訂了中德兩國的環境合作協定。在這個雙邊環境合作協定框架下,申請人負責完成了一系列德國政府援華項目(參考領銜過的重要項目)。其中包括由德國聯邦環境部資助,與中國國家環保局聯合主辦的“中德第一屆危險廢物研討會”和二期“危險廢物管理高級培訓班”。各省、市包括四川省和成都市環保局均選派了負責人參加了這些活動。藉助這樣一個平台,進一步展開了雙邊政府、大學、科研單位、企業之間的全面合作。雙方專家一起探討環保問題,交流環保立法和執法經驗,介紹德國先進的環保技術及其應用的實踐經驗。通過長期的交流,促進了雙邊互相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雙邊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城市生活垃圾處置問題是世界各國各級政府都無法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德國在這方面為世界作出了典範。德國首先提出了“物質循環管理” (所謂循環經濟)的理念,並於1994年7月頒布了“物質循環管理/垃圾法”,1996年9月生效。該法規定生活和生產中必須優先考慮一切避免垃圾產生的措施; 在不可能避免垃圾產生的情況下,必須優先考慮對垃圾進行物質和能源的利用; 在垃圾既不可能避免也不可能進行利用時,則必須對垃圾進行有益於環境的處置。這部法規是對德國垃圾管理中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申請人藉助各種機會(“中德環境保護研討會”,“第一屆中德危險廢物研討會”,“中國危險廢物管理高級培訓”)向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各省、市領導介紹這些基本思想,並主編翻譯了《聯邦德國有害垃圾管理》作為“中國危險廢物管理高級培訓班”的教材,將這些先進的理念借鑒到中國。其後中國立法機構把“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思想寫進中國的固廢法,為在中國實現“物質循環管理” (循環經濟)提供了先進國家的法律依據。
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的固體廢物問題日益嚴重,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在本人努力下,獲得德國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援助,為中國提供技術支持,制定多部固體廢物治理規劃和方案。例如, 1997年在時任德國環境部長默克爾博士訪華期間與國家環保局達成一項合作計劃:制定中國浙江省危險廢物管理規劃。本人組織十幾位來自德國環境部門的、大學科研機構和環保企業的專家,與中方合作單位共同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關於危險廢物的管理規劃。其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為規劃的實施提供了900萬馬克的資助。
不僅向中國引進“物質循環管理” (循環經濟)的理念,而且在中國進行實踐。1998年至2002年在中國桂林市進行的垃圾處置示範工程,該項目由德國教育、研究部援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制定垃圾處置示範工程的方案,第二階段進行實施。該項目根據當地的事情,借鑒了德國垃圾分類收集、利用以及處理處置的技術和經驗。
2001至2002年間,作為德國聯邦政府復興銀行選派的專家參與實施“北京垃圾處理項目的額外諮詢服務”。借鑒德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成功經驗,在北京市政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選擇3個不同類別的社區作為示範區。經過一年多的艱辛努力,成功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垃圾分類系統。其後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很快將垃圾分類系統推廣到200多個社區,為實現2008年北京綠色奧運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川省作為德國最大的聯邦州(北威州)的友好省份,一直是推動雙邊合作的重點。積極推進德國北威州對四川省環保科學研究的援助。1995年促成了北威州環境部資助的《四川造紙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項目。2000年12月,組織並陪同北威州環境部部長赫恩女士訪問四川省,舉辦合作項目研討會,促成《眉山市生活垃圾處置規劃》的援助項目。2003年促成由北威州政府資助,四川省環保局、四川大學和和山西省長鋼參與實施的《中國金屬加工行業引進德國先進技術及環保技術》的合作項目。
雙邊的高層次的教育合作是最關心的問題。2001年11月12日~2001年11月15日,四川大學原校長、黨委書記盧鐵城率領的代表團訪問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安排盧校長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校長Rauhut教授的正式會晤,極大的推動了兩校合作關係的建設。
多年來一直努力爭取申請德國政府對華教育援助,積極推動和參與實施了德國北威州政府的“研修生計劃”。在多曼教授的領導下,共接收和指導中國研究生約20名,其中7名是來自四川省的研修生。他們來自四川省設計研究單位、環保局等重要的部門,回國后在這些部門擔任重要的領導工作,為四川省的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多年不懈努力下,2003年聯邦教育部批准了《在中國引入德國環境科學與工程碩士核心課程》的合作項目。合作項目中方的重點單位是四川大學。聯邦教育、研究部出資50萬歐元,亞琛工業大學投入22.4萬歐元,德國環保工業界投入2.3萬歐元,德方援助總額度為74.7萬歐元。項目的實施期限:2003年06月30日~2008年6月30日。該項目旨在加強中國環境保護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建設。為中國未來的決策人員講授德國先進的環保技術知識和技能以及環保技術應用和管理的實踐經驗。該《碩士核心課程》包括水體保護法、給水工程、排水管網、污水處理工藝、污水處理廠設計、固體廢物管理與處理處置技術六大部分。作為合作項目雙邊協調員和德方專家組負責人,組織聘請德國一流大學的教授和來自環保工業界一流的專家,並親自主編翻譯講義、擔任主講,為四川大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市政工程等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講授環境保護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運行管理中的實踐經驗。在該合作框架內,已經組織聘請德國一流大學的教授和來自環保工業界一流的專家共 31人次為四川大學授課,共有133名川大研究生參加了課程的學習,選拔26名成績優異的研究生去德國實習,讓他們親身體驗了德國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四川大學培養青年教師3人。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顯示了姚剛博士學術造詣深厚,實踐經驗豐富,優秀的組織和領導實施國際合作項目的才能。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大學。四川大學與亞琛工業大學的合作直接推動四川大學環境學科的快速發展。近幾年來,先後取得了環境科學和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博士點和省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碩授權點、四川省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
此外,在過去十餘年期間,一直關心和促進德國環保企業與四川省環保企業的合作,以及環保建設項目。多次組織德國數十家環保企業來四川省進行項目考察,並針對自來水廠項目、污水處理廠項目以及垃圾處理場項目進行多輪實質性洽談。積極推動了雙邊環保建設項目的合作。本人還多次接待和安排來自四川省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界代表團來德國訪問考察。
負責執行了二十幾項中德政府高層次的環保合作項目。中方合作單位對姚剛博士的工作成績給予高度評價。在長期推動中德合作的過程中,把德國最先進的環保技術和實踐技能引入中國一流的大學,培養出具有國際竟爭能力的環保專業人才,極大地促進了四川省企業環保水平的提高,也為四川省政府環保局的有關決策與管理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四川省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此,200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為姚剛博士頒發金頂獎。並被四川省教育廳評選為外籍優秀教師。

代表性論著


KÖSTER, S., HAUSSMANN, R., 姚剛, PINNEKAMP, J. (2008). 在中國講授環境碩士研究生課程,德國核心刊物《排水通訊》Ein-führung eines Lehrmoduls Umweltwissenschaften in China, Korrespondenz Abwasser Verlag: GFA ISSN:1866-0029 Heft: Nr. 5, Mai 2008, Seiten:557-560
Köster, Stephan, 姚剛, Schmidt, Winfried, Pinnekamp, Johannes. 膜技術 - 未來水處理的關鍵技術. 《新膜過程研究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膜工業協會《膜科學與技術》編輯部2008.02.12. P. 104-110
姚剛. 德國的城市污泥利用和處置的發展. 德國核心刊物《排水通訊》專輯《污泥處理與處置論文精選》第五章(2006)
M. Schröder, 姚剛. 德國污泥厭氧穩定工藝的基礎. 德國核心刊物《排水通訊》專輯《污泥處理與處置論文精選》第三章(2006)
M. Dohmann,姚剛. 膜技術在德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中國給水排水China Water & Wastewater Vol. 22 NO. 6; 95-98 (2006)
姚剛,蔣曉雲,張盼月,黃謹輝,何靜,曾光明. 德國科隆市斯達姆海姆中心污水處理廠. 教育部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項目《環境工程設計與運行案例》化學工業出版社,ISSN 7-5025-5972-8(2004)
姚剛. 張盼月,黃謹輝,何靜,蔣曉雲,曾光明. 德國埃爾夫特水協會北運河污水處理廠. 教育部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項目《環境工程設計與運行案例》化學工業出版社,ISSN 7-5025-5972-8 (2004)
姚剛. 德國的污泥利用和處置(II).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0 (2),Vol.13 No.2 P. 24-26,ISSN 1002-1264 (2000)
姚剛. 德國的污泥利用和處置(I).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0 (1),Vol.13 No.1 P.43-47,ISSN 1002-1264
姚剛. 借鑒德國的經驗論中國污水污泥的處理、利用、處置方法和策略. 《廢物 - 循環 -遺留土地污染》第12集,德文專著 165頁,ISSN 0940–4511(1997)

獲獎


(獎勵名稱、獲獎等級、授予年度、排名、授予單位)
漢堡水務集團高級顧問:2008年
深圳金達萊環保有限公司高級顧問:2008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金頂獎:2006年
四川省教育廳外籍優秀教師獎:2006年
2005全國自來水、污水處理廠技術改造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中國給排水編輯部,2005年
浦華控股有限公司(原清華紫光環保)高級技術顧問:2005年
四川大學客座教授:2003年
聯邦德國艾伯特獎學金:1991年至1995年

研究方向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