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手
農村題材的電影
《簽手》是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熱愛電影的鄉村放映員的一生。影片緊緊跟隨中國電影的鄉村放映史。主人公從七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電影經歷,艱難中對影像的痴迷和付出,又讓主人公獲得了精神上的充實和滿足。電影製作成本低但卻映射出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引發很多人的思考。2012年12月12日,由利川籍人士、“亞洲先生”趙涌徠主演的利川本土電影《簽手》在第四屆澳門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金蓮花單元優秀製片人獎。
2010年底拍攝完成、今年5月剛剛製做完成後期的電影《簽手》,和奧斯卡、戛納大出風頭的《藝術家》,看似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對電影的熱愛,和對古老影像藝術致敬的主題,又讓它們在某個藝術交叉點不期而遇,有著相同相通之處。講述了一個熱愛電影和電影放映的鄉村放映員(趙涌飾)的一生。影片緊緊跟隨中國電影的鄉村放映史,講述主人公從七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電影經歷,艱難中對影像的痴迷和付出,又讓主人公收穫了喜悅和幸福。最難能可貴之處,是影片並未簡單止步於此,同時還加入中國西部鄉間的名俗民風,和古老皮影戲的魅力,探討傳統民藝和現代影像的矛盾衝突,以及最後的和解。詩意和對傳統的尋找、影片的維美畫面,在小規模的私人觀摩放映中,紛紛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讚揚。適逢戛納65周年電影節來臨,《簽手》劇組趁勢計劃攜新片朝聖電影殿堂,與國際買家和影評人做交流推廣。不過,計劃在最後一刻卻臨時變動。除卻製片人連芳依舊代表《簽手》單獨出行戛納,其餘全部主創人員日夜兼程,開車近36個小時,長途跋涉返回拍攝地利川。據記者了解,無償協助《簽手》拍攝的利川土家族鄉親在得知《簽手》製作完成後,盛情邀請劇組帶片重返拍攝舊地,渴望先睹為快。《簽手》經歷近兩年的後期製作期,其間一直得到利川當地政府、電影放映員及鄉親們的幫助和關照。在戛納電影節和利川鄉親之間,劇組的抉擇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很快就決定率先回饋為影片付出情感和心血的利川人,放棄戛納朝聖宣傳策略。主演趙涌在利川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也表示回饋參與此片創作的鄉親們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這部片子在拍攝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都是在當地人的協助下才能完成,沒有他們就沒有《簽手》。影片不僅僅是主創們的心血與誠意,也是這些從來沒有過參影經驗鄉親們的心血與對電影淳樸的感情。所以決心放棄嘎納,跋涉利川。雖有遺憾,但一切絕對值得
上映時間:待定 對白語言:湖北地方話
聯徠合主演:譚文碧 孫輝牟倫華 黃美志
Director/Screenwriter : Wang Zichen
Art director : Kang Yan
Costar : Tan Wenbi Sun Hui, Mu Lunhua Huang Meizhi
簽手拍攝場景
簽手拍攝場景
在選景過程中,攝製組共尋訪了沙溪、謀道、毛壩等鄉鎮的部分村落,最終選擇了保存最完整、民族特色最濃郁的村寨和土家民居作為影片的拍攝場地。
《簽手》以主人公田國民放映的電影為時間軸,在一部部交替播放的電影切換中帶出時間的流逝。從最初的《東方紅》、《雷鋒》,到《五朵金花》、《我們村的年輕人》、《傷逝》、《風塵女俠呂四娘》、《開國大典》等影片,再到八十年代深受觀眾喜愛的《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簽手》中展示的每部電影都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反映了中國的電影發展歷史。男主人公田國民在理想與現實中的選擇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簽手》閃現的一部部熟悉的老電影片段感染了大家,喚起大家對電影放映的集體記憶。
《簽手》劇照
就是這樣一部沒有大場面,製作成本很低的電影作品,卻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不為“東西”而活,踏踏實實做了一件事,儘管沒有得到什麼物質上的回報,但不覺遺憾與悔恨。
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