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碧溪
清碧溪
徠清碧溪,位於蒼山聖應峰和馬龍峰之間,景色優美,風景宜人,分為上、中、下潭,其水各自的景緻:“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鴉碧色,上潭水光鸚綠色。”
清碧溪位於蒼山聖應峰和馬龍峰之間,是蒼山18溪中風光最美的一溪。
清碧溪遠景
清碧溪
夾於蒼山聖應峰和馬龍峰間的清碧溪分為上、中、下潭,其水各自的景緻:“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鴉碧色,上潭水光鸚綠色。”
名勝景觀
沒青碧溪而下,蒼山聖應峰麓,有紀念國民黨時期雲南省主席和駐大理陸軍旅長劉正富率部修路的功績而建的聖麓公園,園內有五鳳樓,四方兩層閣樓,龍雲銅鑄台水榭,亭台樓閣,是遊人憩息歇腳的好去處。
清碧溪,也叫“青龍潭”。若從峰下抬頭仰視,潭旁岩石就象兩道凌空而立的大門,險而壯觀。溪水象一匹很長的白綢緞,從岩頭向下飄飛,陽光之下顯得特別奇麗。潭邊峭壁上,有“禹穴”兩個大字,幾株杉松挺立兩旁,似乎真有龍藏水中。
傳說,這個龍潭原住著一條小青龍,龍潭 下原有一個寺廟,叫“小雷音寺”,寺內住著一個老和尚,喜愛下棋。小青龍因久住龍潭心裡煩悶,常常變成一個年輕人出外與老和尚下棋。天長日久,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一天,二人下棋下得太晚,老和尚留年輕人住宿,年輕人不肯,並說自己就住在附近。老和尚知道附近無人家,以為這是青年人在哄他,當年輕人吐露了實情時,老和尚更不相信,定要年輕人變出原形證實。年輕人迫於老和尚固執的要求,把自己的原形變了出來。龍身粗如水缸,頭如大斗,口似血盆,牙如利劍,眼似銅鈴,渾身青黑,鱗甲泛光,身有八九丈長。頓時,便把老和尚嚇昏死了,兩個偷看的小和尚,當即也嚇喪了命。由於小青龍變原形時被兩個生人——小和尚看見后,再不能變成人了。怒急之下,小青龍將尾巴一掃,把小雷音寺掃平了,瞬間,大水鋪天蓋地的湧來,於是小青龍駕著水頭,一直闖進洱海去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小青龍,便在峭壁上刻寫了個“雨”字。後來,太守楊邛,改為“禹穴”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