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右渠

全國最大的民辦水利工程

綿右渠首地都村段井陘綿右渠始建於1958年,擔負著井陘縣、礦區和鹿泉市20個鄉鎮、193個村的22.5萬畝農田灌溉任務。目前,這裡已建成各級用水協會70多個,在為農戶服務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規範的運作機制,使灌區糧食年畝產量達到了700多公斤,創社會效益7000多萬元。

簡介


井陘綿右渠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晉冀交界處,在地都村築壩取綿河水自流灌溉。工程始建於1958年,由6條幹渠,23條支渠,3488條斗農渠組成,總長1868公里,擔負著井陘縣、井陘礦區和鹿泉市20個鄉鎮、193個村的22.5萬畝農田灌溉任務。是當時最大的民辦水利工程(據《石家莊市百年百事》中:1959年1月,當時全國最大的民辦水利工程井陘縣綿右渠一期工程竣工)。

工程介紹


1959年新民晚報 相關報道
1959年新民晚報 相關報道
綿右灌溉由總干、左干(東分干、北分干)、右干、引甘濟綿共4條幹渠組成,全長188.5公里。渠線橫穿300餘 座山頭,跨越400多條溝谷,興建大小建築物1352處,配套支渠24條,設計灌溉面積22.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7.3萬畝,全區總工程量996萬立方米。總乾渠從山西省平定縣葦澤關引水。
1936年,井陘縣南橫口村馬作霖請國民黨華北水利委員會勘測1條"綿右渠",西起地都村,東至柏山岩,乾渠30華里,三條支渠25華里,圖紙藏於家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未付諸施工,直至1958年3月8日,綿右渠正式破土動工,綿右渠建設分四期工程進行,至1977年曆時19年全部建成。

渡槽

1975年,建成綿右渠大溝渡槽,是井陘縣第一座等截面雙曲拱渡槽。該槽跨馬峪村大溝,長132米,高31米,渠槽寬2.1米,設計流量5米3/秒,主拱3孔,單孔凈跨40米。橋墩用料石漿砌、拱圈、渠槽用鋼筋混凝土現場澆注。

隧洞

1959年,建成綿右渠雞架山隧洞。洞長502米,寬4米,高3米,設計過水流量5米3/秒。1970年,建成綿左乾渠三官山隧洞,洞長5569米,洞寬3,高2.5米,設計流量3.5米3/秒。洞內內部採用料石襯砌,混凝土護底。1975年建成井陘縣唯一路、水結合的路水洞。該洞位於袁峪村北芝麻峪,橫穿石門峪,洞長488米,高8米,洞內用料石襯砌,混凝土護底,上下分兩層,上層走水,下層行人。

倒虹吸

1960年,建成綿右渠乏驢嶺倒虹吸,渠水從河右岸潛入河底,從左岸流出。它是河北省第一座高壓雙排鑄鐵管倒虹吸。水位差57米,全長451米,鐵管1.5直徑米,設計流量3.5米3/秒。同年,建成三角刊倒虹吸,該工程是井陘縣主幹渠上獨有的1座砌石管倒虹吸。全長140米,水位差9.3米,用精細料石砌成圓形管狀,內徑1.5米,設計流量2米3/秒。1975年建成金良河倒虹吸,它是井陘縣主幹渠水位差最高的1座倒虹吸工程。水位差73米,全長590米,採用三排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管鋪設,管徑1米,設計流量4.05米3/秒,流速1.7米/秒。1976年,建成上安倒虹吸工程,它是渡槽和倒虹吸相結合的工程。全長1450米,預應力雙排鋼筋混凝土管鋪設,進出口兩端建有空腹式砌石渡槽,長414米,跨越石太鐵路處採用空腥式拱橋架設預應力管,長115米。橋下通火車,橋上人行走,橋中小潛流。

精神


在建設綿右渠的過程中曾遇到了很多困難,如:資金短缺、勞動力不足、生產工具落後等,但均被村民們一一克服。其中也湧現出了許多優秀人物,一位名叫許黑狗的技術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58年3月8日,興建綿右渠工程在乏驢嶺桃花棧打響第一炮,許黑狗被任命為台頭連連長兼技術員,帶領180名民工進行施工。初春,頑冰未化,地凍未解,冷棧工地終日不見光,他帶領身系安全繩的全連民工,在寒冰覆蓋的半山腰施工。
為了鼓舞民工士氣,天寒地凍,許黑狗脫光上衣,帶頭大幹,並不斷鼓勵著大夥,民工們在他的帶領下幹勁十足。就是憑著那麼一股勁頭,那麼一種拚命精神,那麼一種熱情,大家硬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工程任務,這種精神對井陘的建設事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來的縣委書記王金廷同志譽為“綿右渠精神”。
1975年,許黑狗作為“綿右渠精神”的代表人物,受到國務院的邀請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並被縣委命名為“排險英雄”。

至今仍在使用


說起人工建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位於河南的紅旗渠,殊不知,紅旗渠在建造之前,曾專門派人員來綿右渠取經,學習修建人工水渠的經驗。
1959年,河南林縣的領導就曾在當地水利專家的陪同下來井陘參觀學習綿右渠的經驗和精神。紅旗渠的修建時間比綿右渠晚兩年,通水時間也晚了一年多。綿右渠扮演的是“老大哥”的角色。
林縣來此地學習經驗,這隻不過是龐大參觀群體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綿右渠的模型曾到阿爾巴尼亞展出,之後又有德國、伊拉克、蘇聯、巴基斯坦等十多個國家的人員前來參觀,還有我國的15個省市,80多個地市縣也前來參觀學習建造經驗和綿右渠的精神。
綿右渠在新中國水利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據《石家莊市百年百事》記載,綿右渠是當時最大的民辦水利工程。綿右渠一共拍過兩部紀錄片,第一部是在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由中國水利部門牽頭拍攝的,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偉大成就之一。第二部是在1975年前後拍攝,作為歷史資料留存。
紅旗渠的主要功能是用來觀光旅遊,只有少部分用來灌溉。而綿右渠雖然修建的時間已經超越半個世紀,如今仍擔負著春夏山區灌溉的重任。
位於乏驢嶺分水口之前的乏驢嶺發電站是井陘縣級發電站,利用綿右渠供水發電,每年為井陘縣增收300萬元。綿右渠當地的有關部門也在籌建旅遊項目,發揮地方特色,讓綿右渠得到充分利用,發揮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