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夾纈技藝
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印染技藝
藍夾纈技藝,浙江省溫州市的地方傳統印染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夾纈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唐明皇曾將其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遣唐使。
2011年5月23日,藍夾纈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92。
藍夾纈紋樣
夾纈曾唐流印染藝,唐皇曾禮饋贈各遣唐。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薩所穿著的便是夾纈彩裝,當時彩色印染的夾纈,織物質地為絲。這些實物的殘片,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正倉院等世界性博物館視為國寶級珍藏品。至元、明,夾纈向單藍色轉化,最後僅在浙南地區保存下來,以溫州為中心,向台州、麗水等部分接壤地區輻射。
溫州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藝流程。遍布溫州各縣(市、區)藍夾纈染坊,紀陸續歇業,蒼南農民在外籍商人的資助下開設染坊,又斷續作業,並對該技藝的傳承保護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台灣的漢聲雜誌社於1997年對藍夾纈進行田野調查,並出版了《夾纈》專輯,第一次向外界宣布夾纈工藝依舊有活態的存在,使得浙南藍夾纈引起廣泛關注。
夾纈印染
二、紋樣特徵:以戲曲人物為主要紋樣,劇種涉及崑曲、京劇、亂彈等。藍夾纈的紋樣特徵為研究戲曲以及民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使用特徵:僅用作被面,是流傳地民間婚嫁必備用品。藍夾纈在浙南地區是婚嫁必備物品,和生活密不可分。
工藝流程
藍夾纈為中國傳統印染“四纈”技藝之一,是中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藍夾纈技藝從制靛到製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瑣,工藝精湛,是中華民族民間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體現。幾百年的手工藝傳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對研究浙南一帶的民俗風情,以及人文歷史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是浙南民間手工技藝瑰寶,展現浙南一方美麗的風土人情。
藍夾纈技藝
在現代化工業的衝擊下,傳統的藍夾纈技藝一度消失,唯有樂清中雁盪山溝里的一位老藝人還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藍夾纈的印染技藝。但前途不容樂觀,由於古老的藍夾纈很難被現代人所接受,藍夾纈技藝面臨再度失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藍夾纈技藝”省級傳承人
藍夾纈技藝在樂清市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勢下,在樂清文化部門及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樂清的藍夾纈印染技藝得到了很好恢復。作為藍夾纈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白石中雁村的陳松堯的藍夾纈染坊終於於2007年重新開爐。
• 重要展覽
2011年6月10日至14日,在樂清市文化館一樓展廳舉辦藍夾纈專題展。此次展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打靛和印染的兩個工藝流程和樂清的3位省、市級藍夾纈技藝傳承人。
藍夾纈技藝
2018年8月12日,由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承辦,北京科技大學纈守社會實踐團自發組織的“藍夾纈技藝展”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