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痹

心痹

中醫上,心痹指風寒濕熱等邪侵及形體,阻痹經氣,復感於邪,內舍於心,久之損傷心氣脈絡,心脈運行失暢。以心悸、胸悶短氣、心臟嚴重雜音、顴頰紫紅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痹病類疾病。西醫上,風濕性心臟病是指風濕熱后所遺留下的心臟病變,以心臟瓣膜病變為主。

簡介


● 英文名稱:Heart Impedimen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素問·痹論》)

名詞解釋


● 風寒濕熱諸邪致痹,久病傷及心臟,以心悸,胸悶短氣,心臟嚴重雜音,顴頰紫紅等為主要表現的痹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心痹是指心受邪侵,致血脈、經絡、臟腑、氣血閉阻,不得宣行的病證,屬五臟痹證之一。

病因病機

● “痹”是風、寒、濕等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引起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的疾病。痹證日久不愈,復感外邪,使痹證從筋、脈、肉、皮、骨等發展至與其相合的內臟,致內臟受傷,發為五臟痹。風寒濕熱等邪侵襲,痹阻經氣,復感於邪,內舍於心,久之損傷心氣脈絡,心脈運行失暢,發為心痹。

臨床表現

● 臨床可見心悸,胸悶,氣短,兩顴發紺,心臟嚴重雜音,心胸疼痛,膺背肩胛間疼痛,甚則左臂內側沿心經路線竄痛等。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風濕熱后所遺留下的心臟瓣膜病變,可歸為心痹範疇辨證論治。

心痹與胸痹

● 二者均有心胸疼痛,胸悶氣短,口唇紫紺等癥狀。但心痹為外邪內舍於心,痹阻心脈而發,多有外感病史,且心臟聽診有雜音;而胸痹者,胸痛較甚,但心臟一般無雜音。

治則治法

● 心痹者,應以養心扶正祛邪、活血通脈為原則。有條件者,可積極選用西醫手術療法。

預後轉歸

● 疾病初起,如積極治療,尤其經過手術治療后,病情尚可控制,愈后較好。
● 如病人體質較弱,或治不及時,或治不徹底,疾病可進一步發展,或疾病遷延,反覆發作。

預防調護

● 調攝情志,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 避免受寒、久處陰濕之地及過度勞累。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