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崇正總會

香港崇正總會

香港崇正總會又名崇正會館、世界客屬總會,是香港的著名客家人組織,徠也是目前(2012年)全世界創辦時間最早、影響力最大的客家人社會組織之一,成立於1921年9月29日。崇正總會不乏香港及台灣的知名人物,包括陳濟棠的後人以及張發奎等人。

歷史


崇正大廈
崇正大廈
香港崇正總會始建於1921年,定名為“香港崇正工商總會”,創建人有賴際熙、李瑞琴、黃茂林等。
1925年正式更名為“香港崇正總會”,旨在崇尚正義,崇正黜邪,象徵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敢作、敢為、敢當、團結互助、愛國、富於創造、崇尚正義、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2年至1940年期間,香港崇正總會先後創辦了4間崇正義學,其經費都由會長胡文虎贊助。總會先後創辦了《崇正月刊》、《崇正會刊》,還出版過《客族考源》一書(共15卷,內容分八大類,約30萬字)。
1971年9月,為慶祝該會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廈”落成,邀請了世界各地47個客屬社團250多名代表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與會代表決議將這次規模宏大的世界性客家社團活動定名為“世界客屬第一次懇親大會”,並決議每隔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地舉行會議。
1996年10月,香港崇正總會在北京舉辦了“孫中山與客家精神”研討會。
1997年在香港崇正總會倡導下,成立了“全球客家崇正總會”,為全球客家人的大聯合,大團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組織機構


下設機構

崇正總會下設多個附屬機構,如:香港崇正總會會產信託管理委員會、香港崇正中學有限公司校董會、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崇正總會文化教育有限公司、租務小組、獎學金評審小組等。

歷屆領導

黎錦文
黎錦文
香港崇正總會自成立起,就有一批著名的客家領袖為核心,如賴際熙、張發奎、胡文虎、李瑞琴、黃茂林、廖新基、徐仁壽、古端庭等。
1、張發奎
1966年,香港崇正總會誠邀榮膺CBE勛位的張發奎出任會長,他謙讓陳濟棠的文膽林翼中為理事長,自己退居名譽會長。1971年9月,香港崇正總會金喜大慶時,舉行首屆客屬懇親大會。當年的發起人便是客家先賢張發奎。
2、黃石華
1968年,黃石華接任第22屆崇正總會理事長,之後共擔任會長兼理事長四十年。1992年9月,黃石華和他主持的崇正總會,促成了國際客家學會的建立及首次國際可加研討會的召開,並將論文彙編成冊出版。黃石華還首次闡明了客家學的含義及其研究方法。
3、黎錦文
現任(2012年)會長兼理事長黎錦文。

公益活動


1、關心和積極支持祖國的賑災、助學及其他公益事業,在香港及國內多間大學設置獎學金;
2、倡辦首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使“客家學”成為當代“顯學”;
3、關心兩岸事務,多次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期能促成兩岸和平統一;
4、積極參與各項愛國活動,儘力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經過歷屆總會領導集體和全球客家組織、客屬鄉賢的不懈努力,崇正總會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為海內外客家人的團結及祖國的和平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懇親大會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各地區客家人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它源起於1971年,基本上每隔兩年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舉行一屆。
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在香港崇正總會倡議、推動下召開的,並得到東南亞、歐美各地崇正會的廣泛響應。截至2012年,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至已在亞、美、非三大洲十個國家和地區共十幾個城市舉辦過。大會的規模、活動、內容和社會影響等都逐屆擴大,其指導思想是:弘揚客家精神,增進海內外客家人的團結,促進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其功能也由單純的懇親聯誼,發展為融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等於一體的活動載體。

各地分會


法國崇正總會
法國崇正總會
香港崇正總會歷來重視與世界各地客屬組織的縱橫聯絡,自成立至1938年新加坡客屬總會由胡文虎領導,但自1928年後,胡文虎也常在香港參與香港崇正總會的領導與管理工作,致使兩會關係十分密切,精神相隨。
在香港崇正總會的巨大影響下,海外許多客屬會館紛紛改名為“崇正會”,如紐約的客家人會館改名為“旅美紐約崇正會”,檀香山、三藩市、古巴、荷蘭、利物浦等地的客屬組織亦更名為“崇正會”。較有影響的崇正分會如:
法國崇正總會
英國崇正總會
荷比盧崇正總會
美國崇正總會
加拿大崇正會
台北崇正會
台灣世界客屬總會
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