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

唐代杜甫詩作

《春夜喜雨》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緻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

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作品原文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春夜喜雨》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見《杜工部集》,作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詩人在對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⑵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⑶潛: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⑷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⑸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⑹“江船”句:意謂連江上的船隻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江船上的點點燈火,暗示雨意正濃。
⑺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⑻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白話譯文

好雨是知道該下雨的時節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候。
它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
在雨夜,野外的小路和烏雲都是黑茫茫的,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去看這帶著雨的嬌美紅艷的花朵,整個錦官城變成了沉甸甸的鮮花盛開的世界。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后,終因陝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頷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名家點評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紅濕”二字,或謂海棠可當。此詩絕唱。
明人胡應麟《詩藪》:詠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襲,雖風華競爽,而獨造未聞。惟杜諸作自開堂奧,盡削前規。如題《月》:“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雨》:“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雪》:“暗度南樓月,寒深北浦雲。”《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皆精深奇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格則瘦勁太過,意則寄寓太深。
明人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五字可作《衛風》靈雨註腳(首句下)。譚云:渾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隨風”二句下)。譚云:以此句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譚云:“紅濕”字已妙於說雨矣,“重”字尤妙,不濕不重(末兩句下)。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詩妙在春時雨,首聯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細,而一結見春,尤有可愛處。
明人王嗣奭《杜臆》:“野徑雲俱黑”,知雨不遽止,蓋緣“江船火明”,徑臨江上,從火光中見雲之黑,皆寫眼中實景,故妙。……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清人黃生《唐詩摘鈔》:雨細而不驟,才能潤物,又不遽停,才見好雨。三、四緊著雨說,五、六略開一步,七、八再綰合,杜詠物詩多如此,後學之圓規方矩也。五、六寫雨境妙矣,尤妙能見“喜”意,蓋雲黑則雨濃可知。六襯五,五襯三,三襯四,加倍寫“潤物細無聲”五字,即是如倍寫“喜”字,結語更有風味。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雨驟風狂,亦足損物。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隨風”二句下)。
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野徑雲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獨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曉看紅濕處”二句,“細”、“潤”故重而不落,結“春”字,工妙。
清人張謙宜《繭齋詩談》:“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此是借“火”襯“雲”。“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是借“花”襯“雨”。不知者謂止是寫花,“紅”下用“濕”字,可見其意。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近人評此詩云: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是已,然非有意為之,蓋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潛會,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詮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訓詁語耳。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起有悟境,於“隨風”、“潤物”,悟出“發生”;於“發生”悟出“知時”也。五、六拓開,自是定法。結語亦從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個個咀含而出。“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上四俱流水對。寫雨切“夜”易,切“春”難:此處著眼。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李子德云:詩非讀書窮理,不至絕頂;然一墮理障書魔,拖泥帶水,宋人遠遜晉人矣。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飛行自在,獨有千古。
清人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首剔“春”字,次點“春”字,三點“夜”字,四、五明畫“夜”字,六傍托“夜”字。五、六承“無聲”來,只寫“夜”字耳。《初月》詩末句“晴”字,此末句“濕”字,綰合處並無著力瞻顧之痕。
清人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起結多不脫“喜”意。
近人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隨風”二句,雖細潤,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傳神之筆,則非餘子所可到。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