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鎮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轄鎮

三岔河鎮是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轄鎮,位於陸良壩子東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5公里,鎮名因該地原系南盤江泛流形成的三條小河交叉匯流此地而得名。在全鎮人民的努力下,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人口民族


全鎮98%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壩區,人口密度為1223人/平方公里,2004年末有28249戶,總人口113920人,其中農業人口105264人,佔總人數的93.6%;非農業人口7490人,佔總人數的6.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12%,有少數民族(回族、彝族、白族)322人,佔總人數的0.28%。三岔河鎮是陸良縣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鄉鎮,同時也是我省少有的農業大鄉鎮之一。

自然資源


全鎮國土面積121.4平方公里,其中壩區面積86平方公里,佔70.8%,山地面積35.4平方公里,佔29.2%,有耕地面積3969公頃,其中水田3185.6公頃,旱地783.4公頃, 人均佔有耕地0.51畝。境內平均海拔1830米,平均氣溫14.7℃,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基礎設施條件優越,溝渠交錯縱橫,老盤江及其支流杜公河縱貫南北,大小池塘星羅棋布,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水鄉”的美譽。

行政區劃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區碼
三岔河鎮530322103雲D0874655600

經濟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三岔河全鎮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23456”工程,努力做大做強“優質稻米、蔬菜、蠶桑、畜牧”等特色主導產業,培育壯大“勞務、旅遊”等特色後續產業,紮實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2007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4852萬元,完成農業生產總值53020萬元,其中蔬菜總產值5713萬元;林業總產值404萬元;牧業總產值22825萬元;漁業總產值1360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5753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18036萬元,同比增長1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7元。

第一產業

三岔河鎮
三岔河鎮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優糧、壯桑、旺畜、擴菜、興勞務”的發展思路,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優糧”就是要加大高溫農田建設,利用三岔河水土資源好、土地平整等優勢,抓住30000畝國土資源整理項目落戶該鎮的有利時機,配合實施好項目建設,力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同時,在保證總產量不減少的基礎上,逐步壓縮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水平、質量和檔次。到2011年,力求將優質水稻穩步發展到4萬畝;“壯桑”就是要加大低產桑園改造和桑園水澆地建設力度,逐步擴大桑園種植面積,提高飼養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加桑園綜合效益。今年,全鎮蠶桑面積已達15122畝,計劃養蠶35000畝,收購鮮繭1120噸,實現蠶桑綜合產值3244萬元;“旺畜”就是要抓住中央對養殖能繁母豬農戶實行補助和省、市對能繁母豬實行保險等惠農政策的有利時機,圍繞神農集團這個龍頭,堅持以推廣PIC、LY、滇陸母系等優良品種的改良為突破口,切實增加投入,加大畜牧養殖專項小額信貸力度,著力改變農戶養殖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經營小而全的飼養方式,探索“支部+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等運作模式,發揮沙溝等村在畜牧養殖示範小區建設上的示範帶頭作用,加快養殖示範小區建設步伐,引導、扶持和發展養殖大戶、營銷大戶,擴大畜產品的市場佔有份額;“擴菜”就是要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跳出20多年來的“水稻+蠶豆”的低效益傳統種植模式,發展“水稻+蔬菜”的新型高效種植模式,力爭用3-5年時間,逐步壓縮和消滅蠶豆種植,把該鎮逐步發展成為蔬菜大鎮乃至蔬菜強鎮,從而提高農業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今年計劃圍繞幾個龍頭企業發展冬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15000畝,加上常規菜、水生蔬菜等,全年共種植蔬菜35000畝,比去年增加5000畝,實現產值7378萬元,比去年增加2888萬元,增64%。整個生產布局為:白水塘四周以發展淺水藕、茨菇等水生蔬菜為主;大嘴子以發展四月洋芋作為結構調整重點;清河、三岔子、大馬路、趙家溝、舟東、水閣、黃家圩以發展稻后菜和露地蔬菜為主,當前,蔬菜產業已成為這些村的特色、高效產業,成為了農民增收的新亮點,贏得了市縣領導的充分肯定。沙溝、趙家溝、大馬路、擺洋、天寶等作為畜牧業重點村進行規劃和建設。 “ 活勞務”就是在現有在外務工人員26800多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勞務輸出的方法和途徑,發揮中介組織、政府部門、社會能人的作用,拓寬輸出渠道,有組織、成規模地開展勞務輸出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同時,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採取有力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經營,使農業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促進農村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今年計劃輸出勞務1000人,轉移剩餘勞動力1500人,實現全鎮在外務工人員達到29300餘人的目標。其次,要大力培育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現有四個農業龍頭企業,在做大做強蔬菜產業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競爭機制,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逐步形成從趙家溝--天寶--三岔子--農場的農業龍頭企業聚群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拉動和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蔬菜、淺水藕、魔芋等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打造“蔬菜、畜牧、旅遊”三大品牌,把特色農業大鎮充分展現出來。再次,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作支撐,因此,要以“兩校進村”為載體,加大政策法規和農業實用科技的教育培訓力度,目的就是要培養“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讓每一戶農戶至少有一名種養殖科技明白人或致富帶頭人,切實解決好農業生產率、科技貢獻率和商品率。

第二產業

牢固樹立“無工不富、無工不強”的思想,穩步發展工業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工業立鎮,工業強鎮”路子,重視企業的培育和引進,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加快技術改造,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目前,全鎮鄉鎮企業共有4193個,其中集體企業1個,私有企業11個,個體戶4277個,從業人員共15625人,各行業實現營業收入共127570萬元。

旅遊


實施“旅遊活鎮”戰略,推進旅遊經濟發展。三岔河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白水塘風景區與歷史文化古迹交相輝映,形成了旅遊新“亮點”。白水塘風景區現有水域荷花面積6平方公里,有長達6.7公里的水上遊船航道和長達11公里的環湖硬化路面,有集遊玩觀景、食宿休閑為一體的景區兩處,現有遊船100多條,船工150餘人,導遊16人,日可接待遊客4000餘人。整個景區良田縱橫、交通便捷、村宇環繞。夏日荷花田田,秋日稻香萬里。乘一葉扁舟,蕩漾湖中,穿梭於萬畝清荷之間,清新遐意;踏淤彩雲水鄉,放眼碧湖青疇,遠離污染的混濁,或賞荷、或蕩舟、或垂釣、或戲水,皆神情自怡,回歸自然、享受生活。漫步荷苑,盡情領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水鄉美景,享受“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寧靜。2007年旅遊節期間,景區共接待遊客6萬餘人(次),日接待遊客900餘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0萬元,同比增長10.1%。

政治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三岔河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緊緊圍繞和落實“1234567”的發展思路,即:堅持一個核心(黨建引領經濟),圍繞兩個主題(發展、穩定),實施三大戰略(產業帶動、科教興鎮、可持續發展),推進四個目標(生態農業強鎮、鄉村城市重鎮、文化旅遊名鎮、平安和諧大鎮),落實五個規劃(到“十一五”末建設2萬畝蠶桑,3萬畝洋芋,4萬畝糧食,5萬畝蔬菜,6萬頭優良母豬的“23456”工程),壯大六個產業(優質稻米、蔬菜、蠶桑、畜牧四個主導產業和勞務、旅遊兩個後續產業),抓好七項重點工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旅遊產業品牌打造、勞務輸出、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以教育和平安水鄉創建為重點的社會事業發展、項目的爭取和儲備),通過抓黨建、促發展,調結構、壯產業,強教育、建和諧,努力推進全鎮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圖片
圖片

社會


三岔河鎮
三岔河鎮
1、公路。全鎮道路全長323.3公里。縣鎮、鎮村主要道路全長172公里,其中縣鎮柏油公路13.6公里、鎮村水泥硬化道路153.3公里,鎮村道路硬化率達98%,全鎮形成了主幹道與村莊道路縱橫貫通,四通八達的“雙通”道路網路化結構。
2集鎮。有中心集鎮1個,農村集市3個。近年來,通過圍繞“一核三星一帶”的思路建設小城鎮,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心集鎮(鎮政府所在地)為核心,趙家溝、舟東、白岩三個農村集市相呼應,白水塘環湖一帶為生態農業旅遊區的總體格局。2003年,被列為省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3、教育。全鎮現有完中一所(陸良三中),有教學班52個,在校學生3692人,教職工169人;初級中學一所(三岔河鎮一中),有教學班40個,在校學生3140人,教職工135人;完小25所,在校學生16961人,有教職工765人。2006年,全鎮參加高考人數198人,上線56人;中考人數1534人,升入曲一中16人、普高729人、中專及各類專業技術學校655人,升學率達91.3%,居全縣之首。
--文化體育。注重文化陣地建設,扶持農村文化戶的發展,積極培養文體人才,著力打造村落文化、機關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組建了37支農村文藝隊,籌建了2個市級敬老院,2個門球場。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鎮現有中心衛生院1個,鄉村衛生所28個,醫務工作者165名,2004年被評為省級衛生鄉鎮。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
--其他社會事業。高度重視群團組織建設,工會、共青團、婦聯、老協、科協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同時,計生、民政、土地、統計、廣播、民兵等其它社會各項事業與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