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人

[美]威廉·彼得·布拉蒂創作的小說

《驅魔人》首次出版於1971年,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57周的時間,其中連續17周排名首位,收穫讚譽無數,成為美國20世紀的文學經典。1973年,《驅魔人》被搬上銀幕,不僅獲得了北美年度票房冠軍,並將“驅魔人”風潮一直吹到了21世紀的今天。現在看來,《驅魔人》已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或者電影,而是成了一座時代的里程碑……

內容簡介


驅魔人[恐怖電影《驅魔人》的原著小說]封面
驅魔人[恐怖電影《驅魔人》的原著小說]封面
看似無緣由地被邪靈附身,十二歲的少女蕾甘忍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母親帶她尋遍各類醫生但病情卻不見好轉。年輕的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卡拉斯臨危受命,與老驅魔人默林神父攜手為少女蕾甘舉行驅魔儀式。
不過,神父也是凡人,卡拉斯神父內心之中對信仰的不堅定造成了他身體上的破口,讓他成為了邪靈攻擊的目標。關乎生死的信心之戰在夜霧裡展開,卡拉斯神父能否抵擋住邪靈的試探?老驅魔人默林神父能否奉主之名成功驅散邪魔?少女蕾甘能否重獲生命?在小說的最後,作者給出了他的答案;在每個讀者心中,也會有自己的答案。

作品影響


驅魔人[恐怖電影《驅魔人》的原著小說]封面
驅魔人[恐怖電影《驅魔人》的原著小說]封面
◆ 真實靈異事件改編,西方基督教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恐怖文學
◆ 《聖經》之外,了解“上帝、人類與魔鬼”三者之間關係的啟示錄
◆ 10項奧斯卡獎提名、20世紀電影史上“第一鬼片”原著
◆ 全球累計賣出超過1600萬冊,是史上最暢銷的嚴肅恐怖小說
改編電影
《驅魔人》首次出版於1971年,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小說之一,它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57周時間,其中連續17周排名首位。小說出版后第二年,它被搬上銀幕。電影上映首日,各個城市的《驅魔人》書迷紛紛湧向影院。在芝加哥,狂熱的人群用鐵鎚敲碎側門,衝進影院;在堪薩斯城,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淚瓦斯驅散試圖強行衝進影院的人群;面對“驅魔人現象”,美國最富盛名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在節目中甚至用了十分鐘來評論《驅魔人》。如今看來,《驅魔人》已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或者電影,而是成了一座時代的里程碑。
媒體及名人推薦
◆沒有讀者會對這本書無動於衷。相比之下,《驅魔人》就是這一領域裡的愛因斯坦,而其他同類書不過是你們公司里的會計。——《紐約時報》
◆讀《驅魔人》,就像吃一桶無窮無盡的爆米花一樣令人上癮。——LIFE
◆《驅魔人》應當讀兩次。第一次讀為感受故事的激情與熱烈,第二次讀則為了品味遣詞造句中的微妙之處。讀這本書吧,這將是一次絕對難忘的經歷!——《聖路易斯郵報》
◆《驅魔人》不僅在文學圖書市場上產生了狂銷現象,還是迄今為止最具有爭議、讓人心裡發冷的小說之一。當兩年後,作者布拉蒂將這部小說親自改編成電影后,它也成為了電影史上最棒的、最具深度的恐怖片之一。——美國亞馬遜
◆一個時代的里程碑,一個世紀的經典。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最好的恐怖小說。——國際文藝
◆一本精彩而深刻的信仰小說,會觸動每位讀者的靈魂。——阿比利尼通訊新聞
◆從頭至尾的懸疑感!——《出版人周刊》
◆巨大的閱讀快感,它像老虎鉗一樣僅僅抓住讀者,簡直可以和愛倫·坡媲美。——《洛杉磯時報》
◆憑藉令人難忘的情節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如果你是個聰明人的話,會發現《驅魔人》中充溢著智慧和洞察力。恐怕你不僅要打開家裡所有的燈,還要打開頭腦中所有的亮光來閱讀本書。——《洛杉磯雜誌》
◆《驅魔人》讓你暢讀至天亮。——《時尚COSMO》雜誌

作者簡介


威廉·彼得·布拉蒂
威廉·彼得·布拉蒂
威廉·彼得·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1928—2017 ),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雙料最佳編劇得主,美國恐怖作家協會(HWA)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布拉蒂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都是黎巴嫩人。父親是一名服裝廠的裁縫,母親是黎巴嫩一天主教會主教的侄女。二人後來乘坐裝載牲口的貨船來到美國。布拉蒂三歲時,他的父親離家出走。貧窮的母親因交不起房租帶著年幼的他換過幾十個住處,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學生時期的布拉蒂依靠獎學金生活,並得到了華盛頓大學的英語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后的布拉蒂做過吸塵器推銷員、卡車司機、航空票務員,后入伍成為了美國空軍。退伍后,布拉蒂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但在整個1960年代都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
1971年,他的翻身之作、取材自真實靈異事件的小說《驅魔人》出版,在美國引起了巨大轟動,一時間也將布拉蒂推入了美國頂尖作家的行列。小說后被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出版。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也被稱為至今最成功的恐怖片。1983年,威廉·彼得·布拉蒂出版了小說《驅魔人》的正宗續集作品《群魔》,被讀者譽為“比前作好看10倍的傑作”“直達內心的偉大故事”“天才作家的又一部天才之作”。1990年,布拉蒂自己執導了這部續集小說的電影,亦獲得輿論界壓倒性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