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位於滎陽市高村鄉棗樹溝行政村西,遺址長約400米,寬約50米,遺址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之一,以其文化內涵命名的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代表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考古研究中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在裴李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發現后,被重新認定為歸屬於裴李崗文化大河村文化系統。

地理位置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突兀於黃河南岸丘陵間的台地上,周圍溝壑縱橫,地表曲折迴繞,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發現,是中國最早發現的4處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秦王寨遺址因發現的時間較早而被學術界作為秦王寨類型的典型遺址。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遺址表面,陶器、石器殘片甚多,文化層最厚處達7米,斷崖上暴露出的灰坑之大,在滎陽同類遺址中所僅有。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間有黑陶和夾砂陶器,陶胎厚薄均勻,其中紅陶中的白衣紅彩、紅衣黑彩圖案繁多,有菱形、月亮形等,均製作精美。

時代背景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
大約從距今1萬年至距今4100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大體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早期以裴李崗文化(以首先發現於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為代表,距今七八千年,中期以仰韶文化(以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為代表,距今7000——5000年左右,晚期以河南龍山文化(以首先發現於山東省章丘龍山鎮而得名)為代表,距今4800——4100年左右。

規模特徵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的文化內涵,至少可以分為3期。其主要文化特徵是:陶系仍以紅陶為主,約佔60%,灰陶約佔40%。但與早期文化的陶系相比,它的紅陶比例下降,灰陶比例上升。器形盛行三足器,常見器物如罐形鼎、盆形鼎、斂口曲腹缽、平沿折腹盆、S、X紋罐、小喇叭口圓腹瓮、鏤孔折腹盆等。出現了薄胎陶器,胎厚僅1~2毫米。紋飾以彩陶居多,約佔泥質紅陶的40%。最具代表性的圖案是S、X紋、方格紋、網紋、同心圓紋、睫毛紋等。彩繪多施於缽、罐、壺、碗、盤等器的肩部或上腹部,顏色多為棕、紅、黑兼用,少量為紅陶磨光施黑彩和灰陶磨光施紅彩。其中最突出的是白衣彩陶,內容豐富,色彩絢麗,花樣繁多,構圖勻稱,為彩陶工藝中的上品。
文化層厚3~4米,最厚處達7米,地面上散存不少燒土塊、陶片和殘石器。斷崖上暴露灰坑4個、墓葬6座、房基1座,灰坑為口小底大袋狀坑,墓葬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豎穴土坑墓。房基為“木骨整塑”建築,牆壁內留有清晰的立柱、橫木和蘆葦構成的“木骨”痕迹。牆壁被燒成堅硬的紅色陶質。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因發現較早又內涵豐富,被學術界作為秦王寨類型的典型遺址。所以與全國其他地方發現的該時期同類型的遺址一起,被稱作仰韶 文化秦王寨類型。秦王寨遺址,作為一處典型的仰韶文化遺址。不僅發現時間早,而且還因為它是歷史考占界著名的秦王寨類型(也稱為大河村類型)的命名地,代表了仰韶文化時期分佈於今鄭州、洛陽、南陽之間豫中地區的一種文化類型,大河村遺址秦王寨文化彩陶再研究,通過對圖案及構圖的解析,分析了秦王寨彩陶風格的形成,進而探討秦王寨彩陶的淵源與流變及其與周邊彩陶文化可能存在的關係。在仰韶文化的分佈範圍、義化特徵、類型劃分等許多重要學術課題的研究中,起到過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保護好這個遺址,將為今後進行考古發掘與科學研究、發展文化旅遊事業、振興地方經濟等發揮重要作用。

文物保護


1987年3月4日,秦王寨遺址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秦王寨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