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翅目
等翅目昆蟲綱動物
等翅目,學名Isoptera,是昆蟲綱下的一目。昆蟲通稱白蟻,古書上簡稱“螱”,為社會性昆蟲,生活於隱藏的巢穴中,有完善的群體組織,由有翅和無翅的生殖個體(雌蟻和雄蟻)與多數無翅的非生殖個體(工蟻和兵蟻)組成。
等翅目昆蟲通稱白蟻。口器咀嚼式,觸角念珠狀。有翅成蟲2對翅狹長,膜質,前後翅質地、大小、形狀及脈序均相同,故名。翅飛行一次后即脫落。跗節4或5節,有2爪。腹部10節,第1腹板退化,尾須短,1~8節。漸變態。多型性社會性昆蟲。有些種類對建築物和堤壩有極大破壞性。世界已知5000餘種,我國250餘種,分屬3科白蟻分佈範圍很廣。
等翅目
白蟻是一種社會性(真社會性)、多態性昆蟲,在蟻巢中群居生活。有完善的群體組織,階級分工也非常嚴格。生活在人類生活區里的白蟻咬噬木材和傢具,造成巨大的危害。在大自然中,特別是在熱帶地區,它們對於有機物的循環再生(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卻有著不可忽視的生態作用。僅是白蟻的生物和環境作用就可以寫一本書了。過去,等翅目昆蟲常與蟑螂、螳螂一起被劃歸到蜚蠊目下。
等翅目昆蟲的擬態性高度發達,且並非所有等翅目都具有生殖能力。成蟲身體細長,通常無翅,眼退化,體壁無色素,身體非常軟。有色成蟲一般沒有帶縱翅脈的翅膀。已受精的雌蟲可終身產卵,且體型不斷變大。胸部和腹部之間沒有任何明顯分割。跗節有4段或5段,咀嚼式口器,絲狀觸角。兵蟻視力缺失(可以通過鋒利的上顎骨和分泌化學物質來保衛蟻巢)。變態類型為不完全變態。幼蟲外形和成蟲相似,體表幾乎無色素。
原屬於昆蟲綱的一個單獨的目。而後,Paul Eggleton、Daegan Inward、George Beccalon網翅超目這個類群進行了最全面的DNA分析。他們選取了107種白蟻、蟑螂以及螳螂(網翅超目的第三個成員),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新的結論。2007年,等翅目被撤銷,歸入蜚蠊目,白蟻科。
宋代開始有白蟻之名,並確定為白蟻的別稱。根據化石判斷,白蟻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蟲發展而來,最早出現於2億年前的二疊紀。
白蟻分佈範圍很廣。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等翅目昆蟲(現為蜚蠊目)的生活史非常複雜,以黃胸散白蟻為例:初孵的幼蟻形似工蟻,1一2齡時,外形沒有明顯的分化。正常發育途徑是幼蟻2齡以後向若蟻或工蟻分化,長翅型是若蟻正常發育的方向,但在第4一7齡若蟻可分化為短翅型補充繁殖蟻。由幼蟻分化而成的第3齡工蟻,在正常發育情況下,直至第9齡,每脫皮一次,身體增大一次,第9齡以後仍可脫皮,但身體不再增大。工蟻第4至第8齡亦可分化為無翅型補充繁殖蟻。兵蟻是由第3一6齡工蟻分化而來。
等翅目昆蟲的生活隱蔽、怕光,多數種類除有翅成蟲出巢交配飛翔外,其他生命活動不暴露於外,在黑暗中進行,因此,眼退化,體壁無色素。
等翅目昆蟲營巢穴生活,體壁柔弱,活動和取食在蟻穴、泥被掩護下進行。它們的巢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種的生物學特性,營巢的地點、巢穴的結構因種類而異。按建巢的地點可分三類:
1.木棲性:包括比較原始的木白蟻科及原始白蟻科的種類。群體不大,蟻巢結構簡單,只在木質部分鑽至的孔道為巢。有的種類專門築巢於房屋的建築木材中,有的種類專門築巢於生活的樹木的枝幹中,還有的種類可築巢於原始森林的地上腐朽木材內。
2.土棲性:建巢於土壤中,有的種類建巢於地面1—2米以下,有的巢部分位於地下,部分位於地上,成高達數米的土壠巢,稱為蟻塔。它們的巢穴結構複雜。
3.土木兩棲性:可在干木、生活樹榦或埋在土中的木材內築巢,築於木材中的巢仍有蟻路與土壤相連。
等翅目昆蟲大多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少數種類分佈於溫帶。它們的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於植物,食性很廣,主要包括:第一,生活的植物體,許多土棲白蟻和土木棲白蟻均能取食植物的根、莖。第二,乾枯的植物與木材,木棲性白蟻取食於木材,以木材中的纖維素為主要食料;土木棲白蟻取食乾枯植物與木材。第三,有許多種類能取食含纖維的加工產品,如紙張、布匹、塑料等。還有些種類能培養菌圃,繁殖真菌,以其菌絲為食料供蟻后和若蟻食用。它們的消化道中常存在著大量的原生動物、細菌或真菌,能分泌消化酶消化纖維素和纖維素,利於消化與吸收營養。
許多等翅目昆蟲取食木材或其他植物質,會造成巨大危害,如家白蟻、散白蟻等種類會危害房室建築等。
主要危害房屋建築、枕木、橋樑、堤壩、森林、果園和農田。
截至2011.12.31,全世界共有292個屬2,878種。分類如下:
澳白蟻科Mastotermitidae
木白蟻科Calotermitidae
原白蟻科Termopsidae
草白蟻科Hodotermitidae
鼻白蟻科Rhinotermitidae
白蟻科Termit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