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廠牌
獨立唱片公司
對於許多人來說,“廠牌”(label)不過是唱片不顯眼位置的幾個小字而已,但對那些資深樂迷、音樂記者和唱片業的業內人士來說,“大廠牌”(major)和“獨立廠牌”(indie)卻意味著本質不同的東西。在我國之外,搖滾樂已成為20世紀最為流行的音樂風格,但這要歸功於許多獨立廠牌的先鋒,他們作為革新的源泉以其自身努力和對大廠牌的影響造就了今天的搖滾樂。最標準的解釋是:獨立唱片公司。
當二戰結束后,也就是搖滾樂誕生的初期,唱片工業掌握在幾家大廠牌手中:Capitol(凱必多)、MGM(米高梅)、Decca(迪卡)、Mercury(水星)、Columbia(哥倫比亞)和RCA,他們在流行小調的田地里安全地耕作,而把帶有特殊口味的諸如R&B和C&W之類的聽眾留給了地區性的小廠牌,他們認為那些“種族”音樂和“山地搖滾”的聽眾實在太少,而且他們的企劃部門的才能發育的還不那麼健全。
小公司面對大廠牌分下來的麵包屑,必須更艱苦地奮鬥,錄音、培養藝人、力爭得到電台的播出,另一方面他們沒有既成模式的束縛,能夠錄製一些更有創造性、更外向型的音樂,這直接促成了搖滾樂的誕生,同時也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把獨立廠牌簡單看成藝術先鋒的概念是不妥的,他們熱愛音樂,但同樣熱愛金錢,他們和藝人簽下的合約也是剝削性質的。因為沒有大廠牌的發行網路,所以他們不得不走遍一個個城市,帶著最新製作的單曲,給DJ們紅包和禮物以換得電台的播放。這些早期的搖滾樂獨立廠牌的先驅有Sun、Atlantic、Specialty、Chess、Imperial、Modern、VeeJay、King、Duke/Peacock,他們的名字將銘刻在搖滾樂豐碑之上。還有更多的小公司只是出過一兩首熱門歌曲,甚至有的只是出過一首地區性的熱門單曲,但他們同樣對搖滾樂的發展做出了持續性的貢獻。五十年代最偉大的搖滾樂先驅兼超級明星大都是獨立公司培養發掘的,但最終他們的超級市場化還是由財大氣粗的大廠牌來完成的。
五十年代末,獨立廠牌的最熱門十首單曲是大廠牌的兩倍,搖滾最熱門十首單曲是大廠牌的三倍,大廠牌直至六十年代才開始調整戰略,逐步放棄那些不痛不癢的流行歌曲,迎接搖滾時代的到來。但獨立廠牌始終是搖滾樂的主要力量,像Kama Sutra、 Red Bird、Philles、Stax/Volt都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而大名鼎鼎的Motown更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獨立廠牌,他們的商業意識堪與大廠牌一爭高下。
但在英國,情況則頗為不同,幾乎所有藝人的東家都是四家大廠牌:EMI、Decca、Pye、Philips,不過好在這些公司比他們的美國同行眼光要好一些。直至六十年代中期,英國的獨立廠牌開始了行動,像Immediate、Reaction、Track、Island等廠牌錄製了搖滾時代最有創新精神的一批錄音,比如Small Faces、the Who、Cream、Traffic、Jimi Hendrix和Beatles。Beatles的蘋果唱片曾推出了他們最激進前衛的作品。在美國,同樣出現了一些富於自我意識和激進情緒的獨立廠牌,特別是Elektra,他們錄製的以the Doors為代表的一系列民謠搖滾和迷幻搖滾作品是六十年代精神的最完美體現。
七十年代是個分久必合的時代,大廠牌把大量觸角伸向大多數成功的獨立廠牌,R&B持續上榜,成為大廠牌文化的一部分。七十年代中後期,朋克和新浪潮樂隊成為唱片業界的惡夢,於是誕生了DIY的潮流,樂隊在無人喝彩的情況下自己錄製並簽約獨立廠牌或成立自己新的獨立廠牌,以放棄商業成功為代價換得了藝術創作上的自由。
八十年代,獨立意識成為了社會政治意識的一部分,它意味著不妥協的鬥爭意識,許多藝人、評論家和樂迷已經將大廠牌看成是扼殺創造力和藝術表達的一大障礙。由上百的獨立/非主流搖滾廠牌、樂迷雜誌和大學社區電台構成的網路使藝術家在主流之外發行音樂成為可能。SST、Alternative Tentacles、Touch & Go、Sub Pop和4AD這樣的獨立廠牌定義了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美學標準,而像Slash這樣的廠牌則同時與大廠牌在發行上合作。大廠牌的商業手段永遠是無孔不入的,在看到非主流市場的巨大潛力之後,他們最終以自身的商業影響力簽下了大部分最有成功潛力的樂隊。到九十年代中期,據估計Sony、CEMA、BMG、PGD、WEA和UNI這些唱片業的巨無霸佔據了唱片市場銷售的90%,但是,獨立廠牌與大廠牌間的拉鋸戰並未停止。八十年代中期,獨立搖滾的超級巨星像Husker Du在大廠牌下的銷售量似乎也是有點寒酸,但九十年代Nirvana的百萬銷量為Grunge的熱烈批發行情製造了契機,之後便是Pearl Jam、Nine Inch Nails、Green Day、Liz Phair和Beck在排行榜上叱吒風雲,這一切都離不開獨立廠牌的貢獻(雖然有些無奈)。
注意!獨立廠牌決非明日之星的試驗場和大廠牌搖錢樹的育紅班,這裡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音樂。獨立廠牌可以不被排行榜或銷售量之類的身外之物所累而專心發掘奇妙的音樂,這是最幸福的工作。像五十年前一樣, 雖然他們依然被發行不暢、預算緊張、缺少曝光而困擾,但他們還會像五十年前一樣不斷對大廠牌施以影響,使搖滾樂永遠不離我們左右。
你知道下面的一串名字意味著什麼嗎?Black Flag、Soundgarden、 Sonic Youth、Meat Puppets、Descendents、Minutemen、Dinosaur Jr、Bad Brains、fIREHOSE、Buffalo Tom、Husker Du、Screaming Trees。對,他們都是在美國非主流音樂領域裡最炙手可熱或是最值得懷念的樂隊,那麼除此之外,他們還意味著什麼呢?他們都曾來自一個地方:SST唱片公司。從SST這家在美國名不見經傳的小獨立公司里,走出了橫跨美國80年代和90年代的最生猛的搖滾樂隊。21世紀初與SST依然默默無聞不同的是,經過SST洗禮的這些樂隊已是各大公司的寵兒了。那麼,SST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呢?故事要從1977年說起,這一年,一個叫 Greg Ginn的年輕人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他組建了一支叫做Black Flag的樂隊,並很快地錄製了一張專輯,但當他們把這個專輯的樣帶送往各家唱片公司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相同的結果:閉門羹。一怒之下,Black Flag自己湊錢,在1978年成立了SST公司,出版了他們的第一張EP專輯Nervous Breakdown。可能連 Greg Ginn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賭氣,竟翻開了美國搖滾樂的新篇章——Hardcore時代的到來——並對後來20內的美國搖滾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Hardcore,簡單地說,是美國朋克的另一種說法,是美國對英國朋克的直接反應。當Ramones把朋克音樂帶到英國的時候,英國出現了朋克浪潮,當這股浪潮波及到了美國的西海岸時,便在 Black Flag, Dead Kennedys, Flipper和Circle Jerks身上生根開花。和英國朋克不一樣的是,Hardcore的速度更快,音樂更臟,音響更大而且混濁。因此,Black Flag也有了美國的“性手槍”之美譽。任何一家獨立公司都有類似的經歷,他們白手起家,財政緊張,出版的唱片沒有銷量。在地下與半地下的狀態中度過艱難的歲月,一旦他們在商業上取得一點成績,還沒有來得及慶功,殺身之禍便降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垂涎欲滴的大唱片公司要麼挖走你的台柱,要麼被控股。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這些小公司元氣大傷,不得不招安於大公司旗下,或是關門倒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像Motown、Island這樣的規模較大的獨立公司都在劫難逃。但SST的字典里沒有“妥協”二字,或許當年Greg Ginn在投靠無門時受到了打擊和羞辱,使他更堅定地堅持不妥協的獨立意識,知道有一句搖滾音樂史上最偉大最響亮的反主流口號“Don*t Suck Corporate Cock"(不合作)嗎?它就出自SST;你經常在唱片的封面上看到提醒唱片銷售者和未成年人的“Parental Advisory, Explicit Lyrics"警告語嗎?SST把它改成了“Fuck Parental Advisory"。80年代,當大唱片公司紛紛抱住巨星的搖錢樹的腿拚命地搖晃時,在Black Flag這面獨立大旗的引導下,SST已經悄悄的把Hardcore音樂發展的了極至,並醞釀著一場風暴的到來。現在人們都知道,是Sub-Pop出賣了Nirvana才在全球引發了Grunge和另類音樂的潮流,其實SST出版Grunge音樂的時間要比Sub-Pop早的多。在1987年的時候,SST就已經為Screaming Trees出版了第一張Grunge風格的Even If And Especially When。隨後,他們又為Soundgarden、Skin Yard等西雅圖樂隊出版了專輯。事實證明了SST的眼光是正確的,誰還願意為只賣掉了200張專輯的Skin Yard出版下一張專輯呢?只有SST。正是因為SST的堅決不妥協的態度,才使這家不起眼兒的獨立公司逐步壯大起來並成為80年代美國地下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儘管SST作為一個廠牌保持了它的純潔,但無法避免的是那些走紅的樂隊要麼解散,要麼遠走高飛,在SST公司80年代重要的名字中,解散的有:Black Flag(1986)、Husker Du(1987)、Descendents(1987)fIREHOSE(1995),轉簽大公司的有:Sonic Youth(1988年簽約DGC)、Dinosaur Jr(1988年簽約英國的Blast First)、Soundgarden(1989簽約A&M)、Meat Puppets(1991年簽約London)、Screaming Trees(1991年簽約Epic)Buffalo Tom(1992年簽約RCA)、Bad Brains(1993年簽約Epic)……SST就像美國唱片業的西點軍校,為大公司“輸送”了一支又一支出色的樂隊。但SST並未因為走了台柱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們的規模卻日益壯大,20年來,與SST公司簽約的藝人團體達180多個,而且,他們還設立了兩個子公司,New Allience和Cruz。現在,他們每年以50萬張的銷量遞增,這對一家獨立公司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是相當可觀了。進入90年代,非主流音樂的走紅,獨立公司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但SST巋然不動,他們這時的口號也更加堅決:“Corporate Rock Still Suck"。SST是Hardcore的大本營,風格基本上都是融合了朋克和重金屬音樂,並展示了五花八門的吉他音響效果,聽SST的音樂,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他們在80年代就演奏完了20世紀的非主流搖滾樂。這裡有第一隻黑人朋克樂隊Bad Brains,他們火爆的演奏技巧使他們贏得了Speedcore的美譽;Black Flag高分貝的音響把朋克樂和鞭笞金屬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fIREHOSE抓住了流行曲、民歌和爵士的特徵,並為音樂賦予了岩漿噴發般的力量;Husker Du那獨一無二的悶爆式的吉他演奏是Bob Mould的音樂的標籤;Sonic Youth的Lo-Fi與實驗的音樂氣質;Soundgarden音樂中散發出的晦暗、低調的氣息……還有哪一家公司能向我們展示如此豐富多彩的原汁原味的音樂呢?除了上述這些在非主流樂壇比較響亮的名字之外,90年代SST的主角是:Opal、Volcano Suns、Blast、Sister Double Happiness、Divine Horsemen、Saintvitus、Run Westy Run、Das Damen、Saccharine Trust等,這些讓人們感到陌生的名字也大都已經解散和投靠了其他公司。到了21世紀真正支撐SST的是:原Black Flag貝司手Chuck Dukowski組建的SWA,原Husker Du鼓手/主唱Grant Hart,原Sonic Youth成員Lee Ranaldo以及Gone、The Last和Sylvia Juncosa等,這些人差不多都是SST的元老。隨著不斷地發展,SST的音樂類型也趨於多樣化,2000年以後已不都是當初清一色吵鬧的Hardcore,在SST旗下,還集結著一批相當出色的先鋒音樂家,如Elliotsharp、Zoogz Rift、 Roger Miller、 Fred Frith、Henry Kaiser、Negativland等;還有現代爵士樂與布魯斯風格的Tar Babies、Always August、Universal Congress Of、Bazooka、Cruel Frederick;原Violent Femmes貝司手Brain Richie的世界音樂;新民歌風格的Roger Manning、Kirk Kelly;Bad Brains主唱HR的雷吉音樂;Pell Mell的新世紀朋克等。儘管有許許多多在SST旗下成名的樂隊接連離去,讓人不免有些遺憾,但人去樓不空,這些團體給SST留下了一筆豐富而又經典的財富,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SST的經典之作。首先我們來看看SST的創始人Black Flag,Black Flag在他們存在的八年中,共出版了十多張專輯,除個別的兩三張專輯比較一般化之外,其餘的皆相當出色。在這些專輯當中,最出類拔萃當然要數Damaged (1981)了。這是有史以來在45分鐘之內最狂野、粗暴、誠實並充滿激情的音樂,其中的“Six Pack"和“TV Party"是最受爭議和最為Hardcore歌迷津津樂道的兩首歌。美國《音樂大全指南》對這張專輯的評價是:“這可能是80年代早期加州音樂沼澤地上浮現出的一張最棒的Hardcore朋克專輯,雖然有很多樂隊嘗試過這種音樂,但沒有哪一支能比的上他們的。”來自波士頓的Buffalo Tom在SST只出版了一張專輯,即1989年的同名專輯,這是一張充滿活力令人眼花繚亂、剛柔相濟的專輯,在以噪音為主的SST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張了。洛杉磯的Descendents的出現,把“性手槍”在美國所傳播的朋克對政治的憤怒轉變成了對青春期的焦慮,他們在1987的專輯Two Things At Once實際上是把他們的第一張EP短專輯Bonus Fat 和專輯Milo Goes To College合二為一,Bonus Fat被認為是自Modern Lover的首張專輯以來最簡潔生動地反映青春期挫敗感心理的專輯。這個合集就像是勾勒出了“非主流”美國搖滾起始的地圖,讓人聆聽的時候欲罷不能。Bad Brains在離開SST之前,為SST留下了一張I Against I (1986)這是這支樂隊在人員變動之前錄製的最好的一張專輯,音樂的速度在這個專輯中有所減慢,但他仍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專輯之一。來自明尼蘇達的Husker Du,其在Hardcore音樂界的影響力絕不亞於Black Flag,而且他們也是筆者最喜愛的樂隊之一。Husker Du雖然在SST只出版了三張專輯和一張EP短專輯,但每一張都分量實足。在美國,許多樂評多比較推崇他們簽約華納之後出版的兩張專輯而忽視了他們在SST出版的Zen Arcade(1984)和 New Day Rising(1985)。Husker Du在Zen Arcade大膽地打破了許多音樂上的規則,這是一張並不能一下就能讓人清楚和理解的概念專輯, Bob Mould和 Grant Hart放棄了Hardcore固有的“快、狠、硬、噪”的規則,而是在嘗試一些流行的、卡帶實驗、原聲歌曲、鋼琴和迷幻噪音等。而次年的專輯New Day Rising又是一個新的突破,他們是第一個真正令人信服地把Hardcore和流行曲交融在一起的樂隊,每一首歌都是那麼簡潔、銳利,這張專輯不僅比Zen Arcade更激烈和無情,而且更加悅耳。 New Day Rising是Husker Du的代表作。The Minutemen是一支不幸的樂隊,樂隊的靈魂人物 Daniel Boon在27歲是不幸喪命,其餘的兩名成員組建了fIREHOSE。在The Minutemen為SST出版的幾張專輯中,最好的是他們1984年的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這是他們的傑作,這張專輯共有43首歌,但遺憾的是它一直被人們所忽視。Sonic Youth現在是搖滾歌壇最響亮的名字之一,他們雖然在SST出版過六張專輯,但這支來自紐約的搖滾樂隊似乎和SST的關係不大,EVOL (1986)和Sister (1987)算是與SST合作期間最好的專輯,尤其是後者,Sister確立了他們內容豐富的搖滾美學的規則,它的音響酣暢淋漓地融為一個整體,甚至古怪的吉他演奏要比通常的還少了些混亂,在當時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冒險行動。成軍於亞利桑那的 Meat Puppets的音樂中的朋克成分要大於Hardcore,他們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以朋克和鄉村音樂風格為主,但第二張專輯Meat Puppets II卻展示了他們音樂中豐富多彩的一面,他們回到了更根源的音樂之中去了。從早期的山地搖滾 ("Magic Toy Missing"、“Lost"、 "Climbing")到輕柔的器樂("Aurora Borealis"、“I’m a Mindless Idiot")。這張專輯在當時得到的評價並不高,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才漸漸地品味出它的魅力和經典性了。十年之後,Nirvana在他們MTV Unplugged音樂會上翻唱了這張專輯中的兩首曲目:“Oh, Me"和“Lake of Fire"。當然,SST的經典作品絕不止上述這些,筆者不厭其煩地列舉旨在告訴讀者SST有許許多多獨創和精彩的音樂以及他們堅持自己的音樂方向和不向商業妥協的獨立精神,並為許許多多的獨立公司樹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