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蓬藟的結果 展開
  • 蓬藟
  • 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

蓬藟

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

蓬藟(學名:Rubus hirsutus Thunb.)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灌木。枝紅褐色或褐色。小葉卵形或寬卵形,頂端急尖,頂生小葉頂端常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柄長2-3厘米,頂生小葉柄長約1厘米,稀較長;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常單生於側枝頂端,也有腋生;花梗具柔毛和腺毛,或有極少小皮刺;苞片小,線形;花大;花萼外密被柔毛和腺毛;萼片卵狀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花絲較寬;花柱和子房均無毛。果實近球形,無毛。花期4月,果期5-6月。

分佈於中國河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朝鮮、日本也有分佈。生於海拔達1500米的山坡路旁陰濕處或灌叢中。

蓬藟是集果樹、園林、生態應用為一身的優秀的野生林木資源。獨特的株型、葉色夏季綠色,冬季紅色,白色花朵,有香氣;果實鮮紅色,果汁具有特殊的香味,色澤如寶石紅美觀持久。在園林配置中,可以通過修剪人為地控制株高,也可以進行人工造型。綠葉期長,具有較強的凈化空氣功能,具有良好的隔音和降低噪音效果。果實與葉片均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鮮食或作藥用、食用原料。全株及根入葯,能消炎解毒、清熱鎮驚、活血祛風濕。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蓬藟頑強的生命力使它成為懸鉤子屬較寶貴的育種親本材料。

形態特徵


蓬藟為灌木,高1-2米;枝紅褐色或褐色,被柔毛和腺毛,疏生皮刺。小葉3-5枚,卵形或寬卵形,長3-7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急尖,頂生小葉頂端常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兩面疏生柔毛,邊緣具不整齊尖銳重鋸齒;葉柄長2-3厘米,頂生小葉柄長約1厘米,稀較長,均具柔毛和腺毛,並疏生皮刺;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兩面具柔毛。
花常單生於側枝頂端,也有腋生;花梗長(2)3-6厘米,具柔毛和腺毛,或有極少小皮刺;苞片小,線形,具柔毛;花大,直徑3-4厘米;花萼外密被柔毛和腺毛;萼片卵狀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頂端長尾尖,外面邊緣被灰白色絨毛,花后反折;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基部具爪;花絲較寬;花柱和子房均無毛。
蓬蘽[薔薇目薔薇科植物]
蓬蘽[薔薇目薔薇科植物]
果實近球形,直徑1-2厘米,無毛。花期4月,果期5-6月。

近種區別


蓬藟近似於刺莓(Rubustaiwanianus Matsum.),惟後者無腺毛;小葉頂端圓鈍,稀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花梗長達2厘米;花直徑達2.5厘米。

生長環境


生山坡路旁陰濕處或灌叢中,海拔達1500米。

生長習性


蓬藟屬於多年生植物,地上部分為二年生,地下根係為多年生,株群四季常綠。初生莖當年從水平根不定芽萌發鑽出地面,冬季不落葉,植株保持綠色。翌年自初生莖的節間長出花果枝,待果實成熟后地上,部分逐漸枯死。
花期4月,果期5-6月。在中國南京,3月下旬左右初花綻放;4月上旬灌叢盛花;4月下旬果實逐漸成熟,5月上旬進入果實成熟盛期。

生長繁殖


蓬藟可以用組織培養進行繁殖。
● ● 材料類別:莖段。 
● ● 培養條件:基本培養基為MS。啟動培養基(即初代培養基):①MS+6-BA0.5毫克/升;增殖培養基:②MS+6-BA0.5毫克/升+NAA0.3毫克/升;生根培養基:③1/2MS+NAA0.01毫克/升。所有培養基均加25%蔗糖和5.8克/升瓊脂,pH5.8-5.9。培養溫度為(25±2)℃,光照時間為14小時/天,光照強度為30-40微摩爾/平方米/秒。 
● ● 無菌材料的獲得與啟動培養:以生長健壯的蓬藟一年生植株的幼嫩含腋芽莖段為外植體,用自來水沖洗10分鐘,加0.1%的洗衣粉浸泡10分鐘,然後再用自來水沖洗45-60分鐘,轉入超凈工作台操作。在無菌條件下,將材料放入70%酒精浸泡45秒,然後用無菌水沖洗3次,再用0.1%氯化汞(HgCl2)溶液處理5-10分鐘,最後用無菌水沖洗3-4次,取出莖段在吸水紙上吸干水分,切去基部的受損組織,接種在啟動培養基①中,於培養室內培養。接種1周左右腋芽萌發生長,25天後腋芽長至1-2厘米,將其切下進行增殖培養。 
● ● 增殖培養:腋芽轉入增殖培養基②后,芽繼續生長,節間不斷伸長,培養10-15天後,莖基部出現綠色的愈傷組織;培養30-40天後,芽增殖數量達到2-3個,從基部切下單一不定芽,轉接到新鮮的增殖培養基中,促使其不斷增殖,增殖係數最大超過20,最小也可達到5。將莖段基部的愈傷組織切下,接種到相同的新鮮培養基②中,15天後愈傷組織分化出小苗。 
● ● 生根培養:選取生長健壯且長勢一致的組培苗進行生根培養,要求苗高2-3厘米,每株帶有2-4片葉,轉入生根培養基③中誘導生根。30天後生根率達到100%,平均根數為11.13,平均根長為3.95厘米。 
● ● 移栽:培養瓶於培養室內打開瓶蓋煉苗5天後從培養瓶中取出,洗去根部多餘的培養基,移栽到由泥炭土、珍珠岩、沙(4:3:2)混合的基質上,遮陰保濕,成活率達90%以上。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河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朝鮮、日本也有分佈。生於海拔達1500米的山坡路旁陰濕處或灌叢中。

主要價值


蓬藟是集果樹、園林、生態應用為一身的優秀的野生林木資源。
觀賞:獨特的株型、羽狀複葉、葉色夏季綠色,冬季紅色,有季節性變化。白色花朵,有香氣;果實鮮紅色,果汁具有特殊的香味,色澤如寶石紅美觀持久。植株相對較為低矮,在園林配置中,蓬藟植株的高矮取決於環境的需要,可以通過修剪人為地控制株高,也可以進行人工造型。
凈化:綠葉期長,具有較強的凈化空氣功能,具有良好的隔音和降低噪音效果。
食用:果實汁多味甜適口性好,可鮮食或作食用原料,如加工為果汁、果醬、果酒、果凍等。
藥用:全株及根入葯,能消炎解毒、清熱鎮驚、活血及祛風濕。
科學: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蓬藟頑強的生命力使它成為懸鉤子屬較寶貴的育種親本材料。對蓬藟的研究有利於植物學及其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推廣,並且與珍稀植物和特殊種質資源的人工保護相結合

栽培技術


整地
整地是指翻耕鬆土、清除雜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為主,施用量可視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況下,每公頃施有機肥10"8'噸-200噸,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內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頃180公斤-240公斤,鉀肥每公頃120公斤,耙人土內。對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時問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選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枝條生長停止時進行,也就是霜降到來之前。懸鉤子栽植的行距為2.5米-3米,株距為0-5米-0.75米,如果種苗充足也可降為0.25米-0.35米生長結果表明,株距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懸鉤子完全佔滿行間f若株距0.25米-0.35米,則第二年就能占浦行問,並且在第三年可結果收穫。
培育
1.撫育主要是鬆土和鋤草。春季要進行一次行間鬆土和行內的鋤草管理夏季根據土壤的板結程度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整地,通常情況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行內和行間鬆土。果實採收后要進行1次鬆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為在漿果採收過程中行間土壤嚴重踏實,雜草叢生,所以要進行鬆土和中耕。夏初季節要清除衰弱和損傷的部分根櫱,去掉多餘枝條以防過密。還要剪除已結過果的兩年生枝條,這項工作必須在收果后立即剪除,同時把多餘的、折斷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枝條全部剪除。2扶縛。扶縛也是懸鉤子田問管理的重要內容。扶縛就是利用支架將懸鉤子莖幹直立,避免結果后嚴重壓彎,通過扶縛可有效地提高果實質量和產量。
採收
採摘懸鉤子要適時進行,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后。一般在成熟后的一二天採收。漿果採摘要帶果托和部分果柄。採收的漿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冰箱里,相對濕度在90左右,在這樣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庫等冷藏設施可選到長期保存漿果的目的。
懸鉤子種植季節
不分南北,氣溫在0℃以上時都可以栽植,但以春秋兩季為好。春季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秋季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栽植最佳時間。春季栽植的當年有少量掛果,秋季栽植的翌年夏季多數能掛果,第3年進入盛果期,可連續結果30年以上。
盆栽懸鉤子要選用口徑30厘米以上的大盆,每盆一株,並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換盆,栽植3年以上的懸鉤子要換上口徑40至50厘米的大缸,才能保證產量。植株根部要填入足夠的基肥,以腐熟的土雜肥為好。
懸鉤子種植方式
懸鉤子栽植方式有單株栽植和帶狀栽植。單株栽植適用於宅旁零星空地栽植,以及分櫱力較弱的黑山莓,單株栽植行株距均為2米;帶狀栽植適用於大面積栽植,帶狀栽植的行距為1.5米,株距為0.8米,每畝定植穴555個。北方埋土防寒地區的行距為2.5米,株距為0.3米,每畝定植穴330個。無論是單株栽植還是帶狀栽植,為了早日形成繁茂的株叢,儘早達到豐產株叢密度,以每穴栽2-3株為宜。
懸鉤子科學栽培
蓬蘽
蓬蘽
栽前要將苗木的根系在水中浸泡12-24小時,使根系吸足水分以利提高成活率。栽植的要求是深栽淺埋,深栽就是苗木的根系要距地面10-15厘米,淺埋就是在苗木周圍30厘米以內,覆土時不要超過苗木原有的土印。深栽是因為每年新生的根狀莖隨著樹齡增長而逐年上移,而下邊的根系會逐年老化,為保證樹體的正常生長,要深栽。淺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縮短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懸鉤子春季栽植后,由於植株的營養中心在地下根部,而不是地上,一般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抽出基生枝,這是懸鉤子與其他種類果樹不同的特殊性,所以調查懸鉤子的成活率宜在栽后2個月進行。秋栽后,懸鉤子的根系在土壤結凍前已恢復生長,而地上部分芽體進入休眠狀態不萌發,這樣不僅提高了成活率,而且為第二年的快速生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懸鉤子秋植的成活率要比春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