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州

唐朝行政區劃名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屬河北道,治懷戎縣(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保岱鎮。長安二年(702年)移治清夷軍城,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舊懷來)。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懷來縣、懷安縣涿鹿縣及北京市延慶縣等地。開元中朔方節度使張說在州北築長城,其東南有居庸塞,形勢險要,為北方重鎮。天寶初年改媯州為媯川郡。乾元元年(758年)恢復媯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作為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被割讓給契丹。契丹改名為可汗州。

歷史緣起


唐朝州名。治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西南二十里的保岱。武則天長安二年,徙媯州治於舊清夷軍城。

歷史傳說


堯、舜是中國上古最賢德的兩位君主,堯把長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給舜,舜納堯二女於媯汭。隋懷戎縣(今河北省涿鹿保岱)。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置北燕州,復北齊舊名。其地在今涿鹿縣城西南二十六里保岱鎮。漢代為上谷郡之潘縣(潘讀去聲,音判)。漢高帝劉邦七年(前200)封兄子劉信為羹頡侯,都潘縣。潘縣城中有個大泉子,名叫潘泉,縱廣數十步,東出城流入協陽關水,由於歷史傳說的原因,取名媯水。貞觀八年,州改名媯州,取媯水為名。武則天長安二年(702),為加強軍事“徙媯州治於舊清夷軍城(今官廳水庫下廢懷來縣城)。”此時,媯州從今河北省涿鹿保岱徙至廢懷來縣城以為犄角,媯水之媯水名也隨之遷徙至今北京延慶附近。這樣延慶就有了媯水。

歷史沿革


唐天寶元年(742)改媯州為媯川郡。乾元元年(758)安史亂后,廢媯川郡、縣,復置媯州。
後唐同光二年(924)七月庚申二十三,唐置威塞軍於新州(今涿鹿縣),以媯州隸之。
後晉天福元年(936)十一月,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其中包括媯州。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媯州為可汗州。
蒙古太祖十年(1215)五月庚申初二蒙古破金中都(今北京),媯州之名隨之消失。
“媯水”從河北省涿鹿縣保岱隨著媯州治也被北京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