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高山滑雪

殘疾人高山滑雪

殘疾人高山滑雪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展現了他們的堅韌不屈的精神。

歷史發展


殘疾人高山滑雪運動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就在一些多山雪地舉行。到了1970年代,這一運動局限在能夠站立或者視力有殘疾的滑雪者。單板滑雪(mono-ski)——一個座位固定在一條單一的滑板上——的發明為那些不能站立滑雪的運動員開啟了大門。單板滑雪配備有短支架(為了便於平衡和轉向而縮短的滑板和前臂拐杖)。1976年,小迴旋障礙滑雪和大迴轉障礙滑雪在瑞典艾西羅斯比庫第一屆冬殘奧會出現。速降在1984年第三屆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殘奧會上出現,超級大全能在1994年在第六屆挪威利勒哈默爾殘奧會上出現,單板則在1998年的日本長野殘奧會上誕生了第一枚獎牌。
2010年冬季殘奧會高山滑雪比賽由3月13日至21日在威士拿溪畔舉行,共會頒發30枚金牌。和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設置10個比賽項目,但每個項目又分成視覺障礙、坐姿和站姿3組,因此一共有30個比賽小項。共有250名運動員(其中男子170名,女子80名)參加比賽,其中每個殘奧委最多可派20名男運動員和10名女運動員,但以外卡方式參賽的選手不受此限制,同一小項每個殘奧委最多可以有5人蔘賽。除男女各5名外卡選手外,其它均通過排名因子計算出名額,此外,所有進入排名榜但分數多於200分的殘奧會將獲得1男1女的名額。

項目介紹


殘疾人高山滑雪起源於第2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些下肢被截除的人使用拐杖進行的滑雪方式。首次亮相於1976年瑞典恩舍爾茲維克殘疾人奧運會上,而韓國則於1992年首次出戰第5屆法國(蒂涅·阿爾貝維爾)冬季殘疾人奧運會的殘疾人高山滑雪項目。與奧運會不同,殘疾人高山滑雪分為視覺障礙(B1~B3)、站式(LW1~LW9)、坐式(LW10~LW12)三大比賽等級,並由滑降(男、女)、超級大迴轉(男、女)、大迴轉(男、女)、迴轉(男、女)、超級全能(男、女)等小項組成。

計算成績


殘奧會殘疾人高山滑雪是將選手通過終點線的記錄乘以IPCAS-Factor List上選手相關殘疾類別(ClAssification)的殘障程度(小數點精確到4位數),得出的最終記錄(Official Result)將決定排名。

相關規則


出發旗門高度:站式組(40厘米)、坐式組(80厘米,兩根柱子之間也是間隔80厘米);
選手們將撐桿(包含代替撐桿的裝備)放在起跑線前面,坐式組選手們例外(使用支架代替撐桿);
選手的撐桿與支架在出發前固定在跑道雪面上(但是坐式組選手在出發時不能跑步出發);
視覺障礙選手的引導員不得通過出發旗門,需在側面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