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則
木桶原則
木桶原則是說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因此,也稱為短板原則(法則)。
一個人的成就取決於最弱的那一項素質。而且這種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放眼望去這個世界凈是些搜腸刮肚找別人、找自己身上缺點與不足,然後試圖彌補的人們。但是,真的一個人身上的缺點可以補全嗎?或者補全了缺點的人就是一個能成就非凡的人嗎?答案似乎並非如此。歷史上的名人如果要細究,每個人都是缺點連篇。偉大的牛頓,在他心目中,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愚蠢的人和非常愚蠢的人;叔本華整天與自己的房東對罵;岳飛心胸狹隘,嗜酒又喜歡鞭撻同僚,甚至為了防止自己的舅父姚某可能將來害自己,竟提前動手對這位舅父進行了剖心刺死……人在成名之後,個人形象總難免從立體退化到平面,從錯綜複雜的多維,退化到高大全的單維。結果大家都期待自我塑造並實踐一個完美的人。
每個人都習慣於忽視自己和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而非常輕易就發看出不足。結果,大多數人都在忙碌碌地彌補缺點中喪失了真正實現價值的機會。
其實真正能夠促成一個人價值實現的“木桶”格局也原非一個“僅由許多木條組成的桶”那麼單維。正在能夠奠基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應該是一個多維的“新木桶”。這個“桶”有多個部件,而且都需要被關注——桶底是心理素質、桶壁板高是能力素質、桶壁板材質是身體健康素質、桶壁箍是文化知識素質、木桶的提手是品德素質。
心理素質不足,能力再強跳一次樓全都歸零;需要的能力不具備自然無法產生價值;身體素質不過硬很容易過勞死;沒有文化知識做支架,能力也成了空穴來風;品德不佳的時候,你的水桶再滿也沒有人願意去提,自然也只好明珠投暗。
因此,木桶原則所激勵的完美的人,是應該全方位平衡成長的人。
短板原則,即一個木桶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