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書愷

2013年清華大學年齡最小新生

范書愷,男,山西河曲人,1999年12月出生,5歲上四年級,7歲上初中,因家庭良好教育,未滿14歲進入清華大學,是2013年清華大學年齡最小的新生。其傳奇成長經歷引起社會關注。清華校長陳吉寧見到這位少年時,也“大吃一驚”,並評價其“少年老成”,能從他接受十多位記者的輪番提問時感受到這一點,他的回答條理清晰,既謙虛又有主見。

大事件

1999-12

出生

1999年12月生於山西河曲。

2004

5周歲入學上四年級

范書愷5周歲時即已學完小學的主要課程,而且還探到了初中的一部分內容,直接入學上四年級。

2013

清華2013年年齡最小的新生

參加2013年全國高考,以601分的好成績名列全縣第一併被清華大學錄取。是清華2013年年齡最小的新生。

清華2013年年齡最小的新生

人物經歷


范書愷——男,1999年12月24日出生於山西河曲縣。5周歲直接入學上四年級;不足8周歲的小學生畢業;未滿14周歲高中畢業,參加2013年全國高考,以601分的好成績名列全縣第一併被清華大學錄取。是清華2013年年齡最小的新生。
范書愷中等身材,劍眉短髮,戴一副低度近視眼鏡,乍看上去就是一個初中生的模樣,但又明顯成熟。他快人快語,思路清晰,話語流暢,眉宇間神采飛揚,談起讀書學習等話題頗有見地。范書愷並不認為自己是神童,讀書早,是因為家境貧寒。他從小生活在山西河曲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當地教育資源有限,所以他沒有上幼兒園,在家裡由父母輔導自學。

父母是其早教老師

范書愷
范書愷
范書愷1999年12月24日出生於山西河曲縣。父親是河曲縣公安局幹部,母親是縣實驗初中教師。
書愷有一對負責任、肯犧牲的優秀父母,他們給了孩子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成長環境。書愷的母親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可塑性強,全在於大人引導,不能放任自流。小時候慣下賴毛病,大了就不好糾正了。”
在書愷一周歲左右,能呀呀學語時,他的母親便有意教他認說漢字,和他一起看圖畫書、故事書,邊講故事邊指認字。母親還經常將一些字和詞語用彩筆寫在本子上,讓他刻意認讀。再就是隨時隨地教他認字,牆壁上的、廣告牌上的、物品上的等等。父親則經常利用一些玩具、撲克牌、象棋等和他做數字遊戲,在快樂的遊戲中教他認識數字,練習簡單的運算。漸漸地,書愷在兩周歲左右就能認上千個字,能口算10以內的加減乘法了。
在書愷兩周歲那年,父母親漸漸發現他記憶力和領悟力特別好,為了進一步培養他,就專門買了教學掛圖,借了五年制小學一至十冊課本教他,從拼音、字母、加法學起,同時練習書寫。語文學習按課本字、詞、句、段、篇(課文),進行聽、說、讀、寫、記,該背誦的背誦,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數學學習則根據學科特點系統整合教材,視孩子接受能力找規律逐步加深各種運算和應用題教學,如學習加法,學了一位數、兩位數后,接著就學進位加;英語教學主要選擇了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新概念英語》,還買了整套光碟練習聽力;其他如思想品德、自然、科學、社會等課程亦都學習。其間,父母親還自製了小黑板,購買了小桌凳,只要得空,就在房間里、院子里專門教他讀書學習,做“課課練”。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幾乎每天都教,在家一切圍繞孩子轉。”

5周歲入學四年級

范書愷5周歲時即已學完小學的主要課程,而且還探到了初中的一部分內容,如數學認識了負數,語文能背誦二三百首(篇)古詩文,英語學完了《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一半內容,聽力已經達到了正常初中生的水平,初中英語課本內容也能較流利地讀下來。
5周歲那年,父母親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徵得學校同意后,直接把書愷送進四年級學習,老師擔心這麼小的孩子上四年級會很困難,試著讓他做了一份數學題,沒想到一會兒就做出來了,而且全對,現場的老師們都很驚訝。實際上在此之前,小書愷把小學以前的畢業試卷都做過了。而他這樣小的年齡就上四年級,在河曲教育史上也是破天荒的頭一個。
剛開始,因為實在太小,書愷有過幾天不太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不太會學習,但後來就逐漸適應了。入學后第一次考試,他居然考了年級第一,老師和同學們對他更是另眼相看。不滿8周歲那年,書愷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畢業升入縣實驗初中,中考以604分的較高分,圓滿完成初中學業。高中他就近在河曲中學就讀。這3年,書愷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勤學態勢,各科學習均衡,成績穩定。
范書愷在學習上從來都不取巧,總是一步一個腳印,他做的題比別的同學都多。從小學四年級一直到高三年級,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在學校就都做完了,放學回到家裡另外找題做。上學期間他基本不看電視,星期天和節假日也僅看看央視科教頻道《我愛發明》等欄目,從不看電視劇。上高中前主要是父母幫他買習題、學慣用書、一些名著和期刊雜誌,到高中時他就自己買。除父母親外,字典、詞典、輔導書、課外書、網路等等,都是他在家裡學習的好老師和好幫手。他偶爾也玩玩電腦遊戲,但高三年級除了學習之外,他一年幾乎沒玩過電腦。高考結束多日了,在他家一間卧室的床上,還放著他做過的一摞二尺多高的習題卷。他始終如一的自覺自勵和特別能堅持的好品質,很大程度上緣於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
范書愷的父親說:“孩子其實也沒什麼特別,主要就是堅持得好,學習上從沒鬆懈過。”
“孩子的學習要求必須嚴格,不能打一點折扣。”書愷的母親如是說。
上學8年,書愷的作息時間一直很有規律:早晨5點40多分起床,洗漱、吃飯之餘,還要學習一陣;中午小睡一會兒;小學期間晚上10點前入睡,初、高中則經常要學到10點以後。高三一年每天晚上更是學到12點半,從不例外。尤其在高中假期,書愷每門功課至少要做30多套題,寒假則平均每天兩套。他還經常在家藉助電腦網路學習。而只要他在家學習,父母親從來不看電視,而且不管多晚,只要有空就始終陪在他身邊,三個人每人一本書,各看各的。

陽光少年興趣廣泛

嚴格的家庭教育和多年的勤奮學習,范書愷並沒變成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只知埋頭死讀書的“小書蟲”,相反他是一個性格外向、活潑開朗的陽光少年。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小書愷的父母也深諳這一規律。小時候在家學習之餘,也適當地讓書愷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和他做遊戲、聽音樂、看動畫片、讀課外書……家裡買了《貓和老鼠》《藍貓淘氣三千問》、電視劇《西遊記》等整套的光碟供他觀看,還買了適合兒童閱讀的一系列童話故事書讓他閱讀。
讀書是范書愷的最大愛好。好多書籍他在入小學四年級前就已經讀過了。父母親為了他看書方便,曾專門在縣圖書館給他辦了借書證,經常帶他去看書借書。從小到大,父母都全力支持他多讀書,讀好書。粗略估計,10餘年來父母僅在為他買課外書上的投資就高達一萬多元。在書愷的書房書櫃里,擺滿了許多種書。家裡的藏書,他大都看過,許多書還不止看了一遍。高中學習緊,多數課外書他都是在初三以前就看過的。他既看“正書”,也看“閑書”,可以說涉獵廣泛。
打籃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跑步等是他愛好的體育運動,在籃球場上的爽朗笑聲和帶球、上步、投籃的靈活身姿,讓他活潑好動的少年天性顯露無遺。他還喜歡聽音樂、練書法、看網路小說、電影、動畫片、動漫等。學習之餘,他也喜歡玩玩電腦遊戲,但很有節制。在得知自己被清華大學錄取后,他沒有沾沾自喜,每天依舊平靜地生活,堅持讀書,還堅持練字,他想繼續充實自己。他的理想是將來朝著科研的方向努力。

政策助力圓夢清華

河曲縣2013年的高考考生是“專項生”政策的首批受益者。高考結束范書愷估了605分,分數出來是601分,差距很小,一個令人可喜的成績。通過多方了解得知,清華大學沒有有專項生指標的情況下,父母親和學校老師都支持他填報了清華大學,沒想到還真就被清華大學 機械工程系錄取了。
書愷從來沒有參加過什麼補課班、特長班,他的成功得益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面對成功,范書愷說:“從來沒有當自己是什麼‘神童’,自己其實也沒什麼特殊,主要就是在家父母幫助檢點、培養、引導,堅持學習;在學校緊跟老師的步調來,與老師配合,認真聽講、思考、做題、討論。”
范書愷的父母親對人說得最多的是:“這孩子資質好,品質好,習慣好,有毅力,能持之以恆。”
范書愷書桌的玻璃板下有好幾張字條,是父母在不同階段寫給他的鼓勵的話,最近的一張是在知道他的高考成績后寫的:"你人生的畫卷正徐展待書,學海寬廣正待你雲帆直掛。在你前進的旅途中,爸媽將一如既往為你鋪路搭橋。奉獻給你的或許是一縷撫慰的清風,或許是一碗解暑的茗茶,或許是一個深情的注視,或許是一聲熱情的吶喊助威。學海馳騁中,爸媽將與你全程陪伴,祝你鯤鵬展翅,擊水三千。"拳拳愛心、無限祝福盡在字裡行間。

清華最小新生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新生范書愷,是2013年年齡最小的清華級新生。他雖不滿14周歲,但清亮的眼神透露著他的真實年齡,沉穩的話語卻展示了他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5歲上學時直接就上了小學4年級,而那時,他已經把小學課程都自學完了。7歲上中學,一路順風順水,但直到高三時,他才忽然意識到自己離最優秀的目標還差得很遠。高三時,他在母親的陪伴下,幾乎每天深夜12點半才睡,拼搏了整整一年。藉助貧困專項計劃,他“奇迹般”地考入自己不曾奢望過的清華,成為恢復高考以來考入清華的第8個河曲學子。范書愷從未住校生活過,年齡又這麼小,擔心他在清華的生活嗎?他自信地說:“我雖然年齡比較小,但是長期跟比我年長的同學一起學習,實際心理年齡並不小,和清華的同學們一定能好好相處。生活上,我從小就幫父母做家務、洗衣服,加上學校提供的全面服務,肯定也沒問題。”
范書愷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年齡小,比起同學們在學習基礎上肯定存在差距。所以他決心再拿出高三時的拼搏精神,通過自己的努力迎頭趕上,成為一個真正“自強不息”的清華人。
范書愷
范書愷

家庭教育

1999年12月出生,5歲上四年級,7歲上初中,未滿14歲進入清華大學。說起自己的“傳奇經歷”,范書愷顯得很謙虛,“我不是什麼神童,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學習方法,就是上課聽講,課後練習,只不過比別人早上了幾年學而已。”范書愷告訴記者,自己沒有上過幼兒園,學前生活是在家裡度過的。在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就買了小學教材,在家裡輔導他的學習。“4歲的時候,我爸爸給我做過三四年級的測試題,當時得的分數都挺高的,本來想要直接給我報三年級,但是校長沒答應,覺得4歲的孩子在樓道里容易磕著碰著太危險。”
范書愷的母親當前是當地中學教師,教生物,也教過數學。受母親的影響,范書愷對理科興趣濃厚,選擇機械工程作為自己的專業,“希望今後從事科研工作”。雖然一路的求學過程中,身邊的同學都是自己的哥哥姐姐,但是范書愷說除了身高矮一些,自己從來沒覺得跟周圍的人有什麼不同。“我雖然年紀比較小,但是我的心理比較成熟,所以跟同學的交往沒有什麼問題。”
范書愷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來京報到的,他想自己來,但父母不同意,“還是擔心我太小。”范書愷說自己憧憬著未來四年“踏實”和“充實”的大學生活。
大多數13歲的孩子還賴在父母身邊當著“小公主”、“小少爺”,而來自山西河曲的范書愷已經走入清華園,成為機械工程系年紀最小的新生,從此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