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通錢又作鄧氏錢,是西漢錢,特徵是錢面上有不規則凸出物的半兩錢。
鄧通,西漢文帝寵臣。
漢文帝賜予鄧通蜀地嚴道銅山,令其自行鑄造錢幣,當時鄧通錢遍布天下。
於是賜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史記·佞幸列傳》)
鄧通錢
劉氵鼻和鄧通即山所鑄的
四銖半兩錢(秦時半兩錢為 十二銖,
漢朝半兩錢陸續減輕重量,但仍稱
半兩,
呂后時減為八銖,
文帝時減為四銖)基本上按照漢文帝的法定標準。但是鄧通在嚴道即山所鑄之錢(原始銅,為紅銅錢)與文帝所鑄之錢(為人工配比的
銅錫合金,為青銅錢)除有銅質上的區別外,在形態上也有不同,如在錢面的穿上下凸起一塊銅,這些凸起的
銅塊有規則的,有不規則的,有成形的,有不成形的,錢在2.3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2.95克,或錢徑在2.4厘米至2.5厘米,重3克至3.75克。特點有6個方面:一是錢面上下有全凸起。二是錢面上下有不規則凸起。三是錢面上下有長方形凸起。四是錢面上下有正方形凸起。五是錢面上下有三角形凸起。六是錢面上有一橫條或下有一豎條,這些有規則或無規則的形狀,只是鎖定在錢面穿上或穿下某一部分隆起。
對於這些隆起物,有幾種分析:第一是由於錢徑不符合標準而減輕了重量,在錢面凸出一塊銅既加重又省工。第二是鄧通本人有開採不盡的銅山和用之不完的財富,給每個錢幣上多加上一塊銅,彰顯自己的財氣。第三是鄧通為區別自己與他人之錢,別有用心地採取一種錢面凸起的方式,都有可能使他在
錢範的錢模上挖掉一塊,這樣鑄出的錢,便是我們2019年5月6日所見到錢面上有不規則凸出物的半兩錢,俗稱“鄧通錢”。
鄧通錢又作鄧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