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

1935年9月,國民黨部隊大舉進攻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粟裕、劉英率領紅軍挺進師主力突圍,10月5日在福建省壽寧縣鄭家坑與閩東特委主要負責人葉飛及其率領的閩東紅軍獨立師會師。由於紅軍挺進師、閩東紅軍都遠離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部隊,在國民黨統治區獨立堅持游擊戰爭,處境艱難。為了協同對敵鬥爭,雙方領導人召開了聯席會議。會議一致認為,在國民黨軍“閩贛浙皖邊區清剿總指揮部”統一指揮“中央軍”和4省反動力量“清剿”邊區紅軍的局面下,閩浙邊紅軍失去上級領導,相互隔絕,各自為戰,十分不利於反“清剿”作戰,為此應將浙、閩游擊區統一起來,建立統一的領導機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員會(簡稱閩浙邊臨時省委),並擬定了領導名單。

機構成員


1935年11月7日,閩浙邊臨時省委在泰順縣白柯灣(附圖: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泰順白柯灣小宮廟)正式宣布成立,由劉英、粟裕、葉飛、黃富武、劉達雲、阮英平、範式人、許信焜、方誌富、洪家雲、許旺11人組成,劉英任書記,粟裕任組織部長,葉飛任宣傳部長兼少共臨時省委書記,下轄浙西南和閩東兩個特委。同時成立了閩浙邊臨時省軍區,粟裕為司令員,劉英為政委。

歷史意義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的成立,對於加強閩浙邊紅軍鬥爭的統一領導,粉碎國民黨軍的“清剿”,以及為挺進師迅速在閩浙邊站穩腳跟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