珉谷鎮
珉谷鎮
貞豐市珉谷鎮隸屬於黔、桂、滇三省交界的黔西南州,位於東經105°26′—105°44′,北緯25°21′—25°39′,地處貞豐市區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通和信息的交匯點。
全鎮2010年末人口73677人,其中農業人口56941人;其中少數民族佔全鎮總人口的48.9%。轄6個辦事處、25個行政村、3個社區、286個村民組、20204戶。國土面積156.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約1150m,年均氣溫16.4℃,無霜期340天,年降水量1411.8毫米,土地肥沃,山區小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利於發展立體農業。全鎮居住有漢、布依、苗、回等10多個民族。
珉谷鎮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交通便利,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民族風情濃郁迷人,是旅遊、休閑的好地方。境內有東門海子、這旗海子、龍潭、陰潭等天然湖泊,境內是瞻仰天下奇觀——雙乳峰的最佳位置;有喀斯特地貌竹林堡石林、觀音洞和馬槽井溶洞群;有鳳山、文筆塔、雙貴峰、珉球聳翠、蛤蟆躍天、昂蛇撲蛙等自然景觀;有馬二元帥府、文昌宮、清真寺、文廟、閣樓、兩湖會館、萬人古墓等名勝古迹;有保存完好的納蟬、必克布依民居和濃郁的布依風情;有獨具特色的左旗苗族民俗民風。
全鎮有耕地面積35700畝,其中水田22200畝,旱地13500畝;森林覆蓋率36.7%,鎮境內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34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1411.8毫米。
珉谷鎮境內平原、山地和丘陵兼備,發展立體農業的優勢明顯,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茶葉、花生、黃花梨、李子、金銀花、花椒、砂仁等作物。在石漠化嚴重的牛坪片區,金銀花種植形成規模,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被譽為黔西南州農業產業化的四大典型之一:坪上模式。
該鎮種植黃花梨6000畝,種植金銀花6500畝,種植花椒6000畝,種植砂仁3000畝,建成草地畜牧業3500畝,種植蔬菜基地2000畝。現在大碑奶牛場正常投產鮮奶,全州30萬畝金銀花種植在該鎮正式啟動。農業科技興農工作有序推進,各項農業實用技術不斷推廣普及。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外商投資,建設左旗——沙子坡工業園區,現已有液化氣分裝廠、大理石板材加工廠等進駐工業園區,有效推動全鎮經濟的發展。
珉谷鎮是一塊充滿希望的熱土,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處女地。抓住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淳樸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情,熱情好客的珉穀人民,敞開懷抱,潔樽以待。
2010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6.3億元,財政總收入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9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9元,糧食生產總產量達2.365萬噸,人均340公斤。
珉谷鎮古稱珉谷大寨,因城北有珉球石之故,亦稱珉球。清雍正七年(1729)永豐州治移此,民國21年(1932)設珉球鎮,民國31年(1942)更名鼎昌鎮,1950年5月改稱為城關鎮,1984年7月4日,城關鎮與旗洋鄉合併為珉谷鎮。珉谷鎮是貞豐市的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也是辛亥革命十七烈士之一陳思敬的故鄉,境內大碑、岩魚片區解放初屬思敬鄉,以陳思敬烈士名字命名。
文昌宮位於市區東門內,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平面布局沿用衡對稱手法,沿縱軸線建工殿和左右配殿、前殿及左右配殿。在整個建築群的前面,有長方形荷花池。池中建木橋為出入通道。似一個“中”字整體建築由高而低,錯落有致。正殿外觀似“高”字形,與城外文筆塔相映,時人稱為“文筆高中”。正殿和前殿均為木構山式屋面,九架梁,三開間,冀角為仔角粱起翹,出枯不起翹,但舉架合度,房頂曲面柔和,出檐不顯硬直。
正殿為重檐山式、雙步迴廊,自腰椅起,頂層(第二層)的檐外裝修退到金柱之間正殿建築風格較為活波。此及通面闊步16米,通進深9米,台基高0.4米,通高13米。
清光緒二十三年(1879),文昌宮殿為清翰林吳嘉瑞(廂丹)闢為。“仁學會”會址,吸收貞豐有志青年為會員,傳播維新、變法思想、講授數、理、化知識,“創我市新學之漸”,“開盤江風氣之先”。會員後來都轉入“貴州自治學社”,會員胡剛、鍾振聲、彭顯臣等。在辛亥革命中均有貢獻。
民國28年(1939)國民政府軍第六軍九十三師曲抗己前線暫回貞豐休整,師部駐紮於內。將正殿改為“中山紀念堂”,現檐柱尚存木線條陰刻總理(孫中山)遺囑遺囑12條。此後,除正殿外,其餘建築均被陸續改建或折除,但原建築平面尚未破壞。
貞豐市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文昌宮為縣級文鉤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明確收歸縣文物管理所保護管理。1985年11月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貴州省文物處拔款修葺一新,市文管所遷入辦公(設立陳列室),正式向群眾開放。
貞豐文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