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寶鎮

雲南省臨滄市雲縣轄鎮

距縣城56公里,是雲縣東南片區的交通要道和農產品集散中心。位於東經100°15′—100°25′,北緯24°26′—24°07′之間。東接栗樹鄉,連后箐鄉,南與大朝山西鎮接壤,西與大寨鎮茶房鄉毗鄰,北與曉街鄉、忙懷鄉相連。

鄉鎮概況


涌寶鎮地處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東南部,轄20個村民委員會,258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10月,有9861戶、其中農業人口39935人有耕地面積55948畝(其中:水田15503畝,旱地40445畝),人均1.4畝,林地面積227286.5畝,森林覆蓋率45%。經濟總收入11766.5萬元,5年年均遞增21.8%。人均純收入2082元,5年年均遞增17.9%;財政支出505.27萬元,5年年均遞增8.3%;糧食總產量1478.1萬公斤,比2002年增446.8萬公斤,人均佔有糧370公斤,比2002年增56公斤。

歷史沿革


涌寶鎮
涌寶鎮
“涌寶”系漢字譯音的傣語地名,原音為“勐稿”。“勐”為地方,“稿”為糧食,意為糧食多的地方。1916年,雲縣知事張景中為了雅化地名,把“勐稿”更名為“涌寶”。1950年成立區人民政府,1969年涌寶區改為涌寶公社,1984年成立區公所,1988年撤區建鄉,成立涌寶鄉人民政府,2002年3月撤鄉建鎮,2005年11月,因機構改革工作,撤原糯灑彝族傣族鄉併入涌寶鎮。

地理環境


鎮境內除政府駐地屬山間盆地外,全為山地。地勢南北狹長,東南兩邊較高,中部較低。最高海拔2774米,最低海拔895米,政府駐地海拔1800米。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8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4—16℃,全年≥10℃以上活動積溫4000—5250℃,無霜期275—305天,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

經濟


涌寶鎮緊緊圍繞“建設一個集鎮(涌寶中心集鎮),開發三大資源(旅遊資源、地熱資源、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發展六大產業(核桃產業、茶葉產業、木瓜產業、南葯產業、畜牧產業、旅遊產業),全面統籌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平安和諧涌寶”的總體發展思路,以樹立“生態立鎮、科教興鎮,城建促鎮、旅遊活鎮、林畜富鎮”的發展理念,展現“東南重鎮、生態要鎮、旅遊小鎮”的良好形象。通過全鎮各族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科技、扶貧開發等社會各項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為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招商引資

涌寶鎮民居
涌寶鎮民居
一、良好的區位優越。涌寶鎮是雲縣東南片區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中心,縣鄉公路柏油化,鄉村公路半數以上實現彈石化,村通公路100%,組通公路率達43%,交通相對便捷。
二、資源豐富。涌寶鎮境內資源較為豐富,泡核桃、白花木瓜、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黑豆、香包菜、水果蘿蔔香櫞、火腿、山地烏骨雞等特色農特產品開發潛力較大。
三、鎮境內的“亮山天池”、“天然溫泉”具有較大的旅遊產業開發潛力,水利資源豐富,有利於小型梯級電站的建設。
四、政府秉持規範、透明、誠實、守信、熱情、高效的宗旨,為外來客商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和投資環境。

社會


教育

涌寶鎮校學樓
涌寶鎮校學樓
截止2008年10月,有鎮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25個,有老年農村業餘文藝隊1支,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涌寶中學始建於1950年,1958年9月,縣城創辦雲縣第一中學,將辦在涌寶的雲縣人民初級中學更名為雲縣第二中學,1972年,開始招收高中學生,成為雲縣第二所完全中學。學校建築面積5792平方米,有教職員工81人。2007年末,高中在校14個班,學生750人,初中在校15個班,在校學生750人。
截止2008年10月,全鎮有1個中心校,有初級中學2所,41個校點,183個教學班,教師292人,在校學生4513人(不含糯灑中學)。

醫療衛生

已建鎮級衛生院1個,鎮級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村級衛生所20個。鎮、村衛生所的建立,為涌寶群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小病在村衛生所,大病進鎮衛生院。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社會保障

涌寶鎮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雲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總體安排部署,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和上級勞動保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縣有關勞動保障方針政策。把十七大精神落實到勞動和社會保障各項業務工作當中,“以改革發展為根本,以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平安和諧鄉鎮為主線,以創建勞動保障優質服務工作平台為重點”。從我鎮的實際出發,勵精圖治,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強化措施,認真落實各工作目標責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推動全鎮勞動保障事業健康有序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