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坐落楊十八郎南唐兀公祖瑩,上刻“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碑文記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蒙漢兩族融合的實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曾建立西夏的黨項族徠消亡過程的重要研究資料。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為元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唐兀公碑
墓區主體為唐兀公碑。唐兀公碑面朝河而立,有重建的碑亭。該碑全稱為“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唐兀公碑,為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立石,碑文為楊崇喜的老師潘迪所撰,記述了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證明楊什八郎等村楊氏為黨項族後裔的重要物證。
元朝初期,唐兀公隨皇嗣南征,后帶軍籍來此做地方官。他為官清正,興利除害,深受人民愛戴。1985年,任崇岳、穆朝慶根據河南省濮陽市城東柳屯鄉楊十八郎村發現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所提供的線索,前往濮陽考察黨項後裔,以他們查訪到的楊氏族譜及記載楊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資料與碑銘相印證,得知現今居住在濮陽市柳屯鄉十餘個自然村裡的3500多位楊姓居民均為黨項遺裔。楊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徠,西夏末年歸附蒙古,從軍征戰多年,后其子閭馬定居濮陽,易姓楊氏,至今已傳二十八世。楊氏子孫雖然聚族而居,但因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其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已與漢族毫無二致,他們今天申報的民族均是漢族,但私下卻自稱為蒙古族,我想或許他們的先人在元朝時曾經冒稱過蒙古人吧,“唐兀”為元代蒙族姓氏簡稱,該氏族世居寧夏賀蘭。元初,唐兀公隨皇嗣昆仲南下,收金破宋,卓著勛勞,為官清正,忠厚耿直。退隱后興利除弊甚博眾望。今為濮陽柳屯、魯河二鄉楊十八郎,西楊、南楊三村楊姓先祖。
該碑立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其時已經是元末,至今已有654年。該碑經過了楊家人的生死守護,得以保存至今。一旦戰亂、水災等要來的時候,楊家人只要一聽到風聲,就會連夜將碑埋好,以防萬一。如果有人來破壞此碑,全族上下又會眾口一詞地保守秘密,說碑早已經不在了,等到危險過後再將碑挖出來重新立起,所以歷經了多次的兵亂和運動,該碑仍舊存世。
唐兀公碑的最近一次沉埋是“文革”之前,而後於1983年又重見天日。唐兀公碑1986年11月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碑亭後面則是六座用磚砌成墓體的墳丘,基本呈一條直線東西排布。每座墓前原都有墓碑,今都不存碑身,只有碑座。楊學景很熱情地指點給記者看上面的細雕花紋。他告訴記者,現在只有最大一座被指認為是唐兀二世的墓,其他的幾座墓主還不知曉。其中一座也曾經被盜墓賊“惦記”過,在後面留下了一個探孔。他將自己飯店移到唐兀公碑附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保護墓區文物。唐兀公碑自從重新豎立起來之後,雖然後來碑體安裝了鋼化玻璃保護,但是畢竟風雨無情,碑上文字已經開始風化,北面的文字已有些難以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