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謙

青海大學校長

王光謙,男,1962年4月生,漢族,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青海大學校長。

研究領域為泥沙學科與江河治理,開展了水沙兩相流基本理論、流域水沙過程模擬及工程應用等方面研究。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78-1982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現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學士
1982-1985清華大學碩士
1986-1989清華大學博士

工作經歷

王光謙工作照
王光謙工作照
1990年至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工作。
1992年6月在清華大學水利系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泥沙研究室主任、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年6月至1996年12月在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做訪問教授。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任教育部特聘教授。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做訪問教授。
2013年5月13日受聘為水利部綜合事業局首席科學家;7月出任青海大學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泥沙學科與江河治理,開展了水沙兩相流基本理論、流域水沙過程模擬及工程應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兩相流的動力學模型,得出泥沙顆粒濃度分佈及速度分佈公式,揭示了泥沙顆粒運動與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實現了河道與流域過程的耦合,將泥沙研究從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為解決黃河治理及長江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發揮了作用。承擔“複雜條件下壩堤潰決機理與風險調控理論”973項目,研究成果應用於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險中。
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華大學參加的第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三峽工程壩區泥沙模型試驗研究。三峽工程泥沙問題是爭論時間最長,也是我國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課題。王光謙從92年開始直到96年一直參加泥沙模型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經過80年的泥沙淤積,三峽水庫的庫容從剛建成的398億立方米減少到220億立方米,達到沖淤平衡,以後能夠保持近200億立方米的有效庫容,不會出現泥沙淤積使三峽水庫報廢的局面。
1997年受施工單位委託為大江截流施工預測截流口門水流特性,成果及時應用於大江截流實踐。積極參加水量調度系統開發工作,帶領清華大學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課題組,數十次到鄭州黃河水利委員會水量調度局,完成黃河流域水量調度系統,為確保母親河不斷流提供技術支撐。此外還積極參加南水北調工程的論證,先後4次隨全國政協考察團對中線工程進行實地調研,對工程建設及水源保護提出建議。
對固液兩相流尤其是泥沙運動和泥石流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解決了泥沙運動中的一些重要部題。如懸移質濃度垂向分佈的類型,並探討其成因,得到泥沙濃度的統一公式。他所進行的快速顆粒流研究,在高含沙流、泥石流以及固料輸運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同時他還發展了固液兩相流的新的雙流體模型,對固液兩相流基本理論及其應用加以總結。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面且在承擔重點工程課題中,解決生產問題表現突出。參加了三峽壩區泥沙模型試驗為1994年7月三峽工程設計審查提供了依據。
著作
Wang GQ,Xia JQ.Channel widening during degradation of alluvial rivers.Int J Sediment Res.2001,16(2):139-149
Ni JR,Wang GQ,Borthwick AGL.Kinetic theory for particles in dilute and dense solid-liquid flows.J Hydr Engr, ASCE.2000,126(12);893-903
Fang HW,Wang GQ.Thre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suspended-sediment transport.J Hydr Engr, ASCE.2000,126(8):578-592
Han WL,Gao GM,Wang GQ,Hui YJ.Experimental study on fall velocity of non-uniform settlement in flowing water .Int J Sediment Res.2000,15(3):299-306
Ni JR,Wang SJ,Wang GQ.River pattern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el.Int J Sediment Res.2000,15(4):357-370
Liu JM#,Wang GQ,Wang SQ.Effect of coarsening of surface bed material on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during river degradation .Int J Sediment Res .1999, 14(2)
Ni JR,Wang GQ,Liao Q.A correction model for hyper-concentrated flow .Int J Sediment Res .1999, 14 (4): 145-148
Wang GQ,Fu XD.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Int J Sediment Res .2001,16(2):284-295
Junqiang XIA#,.Guangqian Wang.A 2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bed deform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3,18(2):176-191
Shao Songdong#,Edmod Lo Yat-Man and Wang Guangqian.Simulation of fan formation using a debris mass model.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2002,40(4):425-433
王光謙,李鐵鍵,《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北京。
王光謙,張紅武,夏軍強,《遊盪型河流演變與模擬》,科學出版社,2005,北京。
王光謙,劉家宏,《數字流域模型》,科學出版社,2006,北京。
王光謙,魏加華,《流域水量調控模型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6,北京。
倪晉仁,王光謙,張紅武,《固液兩相流基本理論及其最新應用》,科學出版社,1991,北京。
倪晉仁,王兆印,王光謙,《江河泥沙災害形成機理及其防治》,科學出版社,2008,北京
王光謙,胡春宏,《泥沙研究進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北京
王光謙,《世界調水工程》,科學出版社,2009,北京

社會任職


擔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社會活動


2001年“兩會”期間作為新聞發言人在人民大會堂回答了中外記者關於南水北調工程的提問。
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常委、北京市副主任委員。
現任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辦水利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諮詢專家、《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編委會副主任、IAHR-APD J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編。

人物評價


王光謙教授
王光謙教授
學在清華,獻身水利
百年清華,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梅貽琦校長言猶在耳:“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清華之所以為清華,是因為一代代清華人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傳承和發揚,是因為一批批清華校友們將自己的愛豪無保留的傾注於母校之中,是因為從清華畢業后,他們又回到了清華,擔負起培養清華英才的使命。王光謙教授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學於清華的他如今在這裡教書育人,潛心科研。
傳道授業,桃李天下
作為一位博士生導師,對於學生的培養,王老師有他獨到的見解。
他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完全潛心學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到了博士后階段,才開始更多的與人交流,兩年的時間裡做了30多場學術報告,使他的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專心做好本職工作,專心做好眼前的事,未來才會有所成就。王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校期間能夠廣泛涉獵,學有專攻,完善自我,提高素質,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專博並重,追求創新
“專是絕對的,博是相對的,‘博’就是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進行廣博的拓展。”王光謙教授如是說。就研究生而言,“博”可以通過多聽講座獲得。王老師在做博士論文期間,聽了一個法國學者的報告,他關於水沙流速分佈的結論與王老師一直以來的認識相悖,這給了王老師很大的觸動,也引發了他的思考,最終王老師發現了問題所在,並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在1989年,另一次偶然機會,王老師在杭州的一個學術會議上,了解到了一項新技術:“激光流速儀”。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而他也成了該技術的第一個應用者,並且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這兩次經歷讓王老師完成了兩篇代筆性的文章,這些成果至今依然是泥沙界的基礎理論。講座的收穫是無窮的,也是不可預測的,但只要廣泛涉獵,結合專業,就一定能有所收穫。創新來源於你對學科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來源於你對現實問題的積極思考和探索,來源於不斷的努力與積累。
展望未來,奮鬥人生
說到未來,王光謙教授有著長遠的規劃。他說,馬克思哲學里強調“否定之否定”,科研本身就是螺旋上升的過程,永遠沒有止境;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奮鬥,超越自己的過程。王老師認為,自己現在獲得的這些成果,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功勞,更是依靠一個優秀的團隊取得的。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繼續通過團隊的努力,將以往20年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的總結,把泥沙運動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提出一套系統的知識理論,為泥沙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王光謙教授是清華傑出校友之一,為我們這些後輩樹立了榜樣,同時指明了方向。循著他的足跡,加上自身的努力,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走出自己人生精彩的道路!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獎機構
200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等獎
2007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等獎
2006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等獎
2003教育部國家科技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一等獎教育部
2000國家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一等獎
1999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等獎
1995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錢寧泥沙科學論文獎
周培源優秀水動力學論文一等獎一等獎
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