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旺村

下旺村

下旺村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粥店街道辦事處東南,泮河下游,北臨泰安市區外環路。全村有900戶人家,4000多人口,全為回族,是全市村落面積最大的回族村。

傳說


相傳盛唐時期來自西域的伊斯蘭教商人,隨皇室封禪泰山的人潮來到泰山腳下,選擇依山傍水之地而居,先是僑居,稱為“蕃坊”,修建清真寺后,圍清真寺而居,稱“教坊”。形成村落後,取名“下望”,意為自泰山頂向下能望見的村莊。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清真寺碑”稱“下望庄”。后因村的東鄰是“王莊”,演變成“下王莊”。又改為“下旺”,取興旺發達之意。后西南堡(俗稱“高檯子地”)建起了清真寺。村民中流傳著有“先有下望村,後有泰安城”的傳說。

文化


下旺村獅子隊聲名遠播。獅子是用上等紫紅山羊皮製作,精良逼真。他們舞技高超,每逢節日進城下鄉,走街串巷,歡慶豐收,祝福吉祥。1930年代,馮玉祥曾在泰城看舞獅隊舞獅,大加讚揚。至今下旺村仍保留傳統舞獅活動,每年春節,成為下旺村保留節目。

古迹


下旺清真寺位於下旺村中心,座西面東,佔地1016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131.5平方米,主體建築有正殿、后窯殿、大門、二門。正殿前有卷棚,南、北有講堂各3間,南北廂房各兩間,東南角水房兩間,浴室21間,廚房兩間。整個建築為伊斯蘭宮殿式風格。規模宏大。
該寺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石碑記載明天啟六年(1627年)有下旺村善人李茂友將房產、土地捐入寺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大殿。同治二年(1864年)大殿遭戰火破壞,同治十一年(1873年)重修。重修大殿為傳統建築形式,前有卷棚,后窯殿三連一體,窯殿為明式歇山斗拱三重檐,十二跳角,優美壯觀。寺內有南北講堂,西有阿訇居室、水房等。“文革”中,清真寺曾改為村革委會辦公室,再遭破壞,古柏被殺伐,
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泰安人趙國麟(人稱“趙閣老”),幼時生活窘迫,村民們扶危濟困,助他成才。為報答回族鄉親的情意,趙國麟曾贈“清凈乾坤”匾牌,懸於寺內,體現了回漢一家的民族感情。趙國麟所匾及其他文物也在“文革”中丟失破壞。1980年,清真寺重新修復開放,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