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圓夢的結果 展開
圓夢
白先勇著作
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先生的著作。
《徠圓夢》一書,收集了八大名校青年學生對青春版《牡丹亭》觀看后最直接的反應、最純真的心聲,以及學者專家們極具深度的研討論文。當然,這本書也記載了這兩年來,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后,原創人員的一些反思,作為總結。《圓夢》還收集多幅精美劇照。
青春版《牡丹亭》自二00四年四月起在兩岸四地巡演下來,兩年間共演七十五場,十萬餘觀眾人次,幾乎場場爆滿,觀眾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但最令人感動的是,在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八大院校巡迴時,每次演完謝幕,總有數百青年學生擁到台前,喝彩鼓掌,拍照簽名,遲遲不肯離去。有時已近晚上十一點鐘,青年學生眷念之情不已,曲終而人不散。那些年輕人經歷了一場四百年前湯顯祖以生花妙筆編織的青春綺夢,似乎仍然沉醉其中,不願驟醒。是《牡丹亭》中的“艷曲”驚動了他們的“芳心”,是兩位年輕貌美的演員精彩的表演,使他們全心投入地著迷;據我觀察,更重要的是,這些為數甚眾頭一次接觸崑曲的名校學生,他們對於中國傳統戲曲甚至於傳統文化多已產生疏離,觀看九小時的青春版《牡丹亭》,對他們來說,等於是接受了一場中國古典美學的洗禮,他們對中國幾千年古文明的皈之情,可能自此已一開始啟動。
青春版《牡丹亭》無論在社會或校園演出,另一個非比尋常的現象是引起了大批教授、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他們的專業戲曲、戲劇、文學、藝術不一。每次校園演出后,照例隨即召開研討會,學者、專家以及研究生針對青春版《牡丹亭》紛紛發言,熱切討論:有肯定,有讚賞,有建議,也有批評。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一齣戲能
引起這徠么多學者專家認真研究,先例不多。二00五年七月初,蘇州大學特別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開一場兩個下午的專題研討會,與會者來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除了八所名校的教授外,還有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其中有幾位都是學術
界重量級戲曲戲劇專家。兩天研討會深人觸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學者專家不約而同達到一個共識: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其意義已經遠超過一齣戲、一出崑曲,已經成為值得學術界深思研討的一個“文化現象”了。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可能是二十一世紀中華“文藝復興”的先兆。會議結束,學者專家共同簽訂了一份建議書,希望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鑒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能納入高等教育系統,作為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科目。
《圓夢》一書,收集了八大名校青年學生對青春版《牡丹亭》觀看后最直接的反應、最純真的心聲,以及學者專家們極具深度的研討論文。當然,這本書也記載了這兩年來,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后,原創人員的一些反思,作為總結。《圓夢》還收集多幅精美劇照,這些劇照都是攝影家許培鴻的傑作,是從一萬多張挑選出來的。許培鴻自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以來,一直跟拍,為演出全程做了相當完整的影像紀錄。他了解戲,也了解演員,所以他能在剎那問捕捉住戲劇最精彩的鏡頭、演員最優美的姿態表情。
《牡丹亭》是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扛鼎之作,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架構恢宏,劇情曲折,戲文唱詞字字珠璣,美不勝收。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終於讓我圓夢。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生於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收集了八大名校青年學生對青春版《牡丹亭》觀看后最直接的反應、最純真的心聲,以及學者專家們極具深度的研討論文。
白先勇序:曲終人不散
黃樹森白先勇文化範式
青春版《牡丹亭》劇照精選
一、古典重生
陳怡蓁創造新的文化方向
白先勇奼紫嫣紅開遍
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舞台總體構想
翁國生傳統與現代的共融與嫁接
華瑋情的堅持
周友良古老崑曲的青春之歌
二、曲高和眾
何西來傳統與現代的審美對接
葉長海美的選擇
趙山林肯綮在死生之際
吳新雷青春版《牡丹亭》的獨特創意和傑出成就
江巨榮漫說花神
黎湘萍聞弦歌而知雅意
朱棟霖論青春版《牡丹亭》現象
劉俊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蘇州製作過程“場記”
李娜從劇本改編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個性
鄭培凱牡丹還魂三段論
桂迎 校園舞台認識崑曲舞蹈化語彙的意義和思考
張福海九天珠玉盈懷袖:萬里仙音響佩環
鄒紅在古典與現代之間
胡志毅雙重的再生
向勇牡丹奼紫嫣紅,燕園春色如許
張曉瑚古典怎樣走向現代
潘超青古典情致的現代演繹
朱冬青春版《牡丹亭》
路海洋 在現代視野中展示古典神韻
婁大鵬 別把崑曲當作大眾藝術
李錦雲初識崑曲,始於《牡丹亭》
非衣 青春的變響與共鳴
謝爾蓋·庫茲米喬夫跨越文化的羨
錢洪波走在林中路上
王悅陽牡丹亭上三生路
陸劍鋒創新《牡丹亭》
胡傳吉微言大義白先勇
附錄Addendum
傳承弘揚中國崑曲藝術倡議書
模擬聯合國會議《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