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蒂凡尼的早餐的結果 展開

蒂凡尼的早餐

美國杜魯門·卡波特於1958年出版的中篇小說

《蒂凡尼的早餐》是美國杜魯門·卡波特於1958年出版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

內容簡介


清晨時分,紐約第五大街上空無一人,穿著黑色晚禮服,頸上掛著假珠寶項鏈,打扮入時的霍莉·戈萊特麗獨自佇立在蒂梵尼珠寶店前,臉頰緊貼著櫥窗,手中拎著一個牛皮紙袋,邊吃著袋裡可頌麵包、喝著熱咖啡,邊以艷羨的目光,觀望著蒂梵尼店中的一切……然而,霍莉心中真正“想”吃的,不是什麼早餐,而是晉身蒂梵尼所影射的上流社會。霍莉這位外貌清秀俏麗的年輕女子,為了金錢,也為了完成她十四歲以來的夢想---和最愛的哥哥佛雷德一起到墨西哥牧馬,她整日追逐名利,周旋在眾多英俊的富豪巨子、政界名流之間,成了紅牌交際花。為了賺取一小時五十美元的交際費,她甚至不惜到監獄與黑手黨老大“社交”,直到某日樓下搬來一位言談舉止溫文儒雅的男士。他本名為保羅·瓦傑克,夢想有朝一日成為大作家,卻仰賴有錢女人的“饋贈”維生。
兩人同是拜金主義者,有趣的是,隨著兩人之間逐步的交往,彼此的距離就拉進了一點,而內心世界也多解放了一些,慢慢地,兩個人萌生了一段相知相惜的情愫……墜入愛河的保羅·瓦傑克,洗心革面,不再做午夜牛郎,並向霍莉表露了愛意,霍莉卻宣布巴西富豪追求她的消息。不久,霍莉邀請保羅共進早餐,並親自下廚。從未做過料理的霍莉,邊聽著葡萄牙語,邊在臉盆大的沙拉碗中,堆放了滿滿的萵苣,隨興地淋上橄欖油與紅醋,接著,頗有韻律感地拌勻三者。
保羅向霍莉求婚,霍莉卻顧左右而言他,自冰箱取出一瓶紅酒,說她將和巴西人賀西結婚,雖然事實上,賀西尚未向她求婚。保羅再度向她求婚,她又說她準備了“墨雷”調味的雞肉沙拉。壓力鍋這時撲撲作響,等到霍莉趨身向前想熄火時,只聽到一聲爆炸聲,雞肉與湯汁飛濺四處,霍莉情急之下緊抱保羅。即將遠走巴西的霍莉,著手開始學習葡萄牙文,另一方面學習做拉丁美洲的菜肴。這道失敗的“墨雷辣醬雞肉沙拉”,似乎預言了她的美夢──建造一座巴西農場,當有錢的巴西家庭主婦──終將如泡沫般瞬間幻滅。然而,這頓高潮迭起的早餐,最終如何收場?
保羅·瓦傑克絕望之際,卻有了意想不到的轉機,使得兩人之間的戀情因禍得福。警方以涉嫌販毒之名逮捕了霍莉。最後,霍莉戴著保羅送給她刻著蒂梵尼字樣的戒指,懷抱著失而復得的小貓---或是她失去的浪漫天真,與保羅相擁於傾盆大雨中。畢竟!世間還有什麼比和相愛的人,相擁一起吃頓“愛情早餐”,來得更甜蜜幸福的奢侈呢?
《蒂凡尼的早餐》的出版,有如一道亮麗的閃電划向戰後的美利堅,引起巨大轟動,美麗的女主人公和風流倜儻的作者,立刻雙雙成為文壇的寵兒。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榮獲7項奧斯卡大獎,奧黛麗·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將影片推上了影史經典,多年來魅力不減,始終讓人眾津津樂道。
這本書除卡波特的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外,還收入了最新發現的遺作《夏日十字路口》。

作品目錄


序(村上春樹)
歲月流下的金(張悅然)
夏日十字路口
蒂凡尼的早餐

創作背景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他的新小說《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裡、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說終於完成。

人物介紹


霍麗
霍麗·格萊特利年幼時喪失了親人,和弟弟逃荒求食到道克的農莊,為道克所收留。道克是一個憨厚樸實的莊稼漢,妻子早逝,留下一群孩子,家裡無人照應,生活一塌糊塗。過了不久,年方13歲的霍麗,就給道克做了老婆,當了那些比她還大的孩子的“媽媽”。
農莊里的生活艱苦、原始,沒有交際,沒有娛樂,這些對於道克是再正常不過,但霍麗天性里卻有著一些不同的東西。比如說,婚後她唯一的消遣,也是她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愛看電影、雜誌。電影、雜誌為她提供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她開始心情鬱悶,喜歡一個人出去亂走,其結果是越走越遠,終於有一天,她一去不歸,從此再無消息。那時她才15歲。
霍麗隻身闖入紐約,在演藝界和社交圈子裡混,多年下來,混出了不大不小的名頭,裙下有一大幫仰慕者,享受她的美貌,供給她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些人中既有大亨,也有騙子,更有黑社會的人物。自恃有些小聰明的霍麗,以為她可以從容周旋其中,永遠過這種無憂無慮的聲色犬馬的日子,豈料無意間充當了黑幫大佬的傳信密使,成了警方抓捕的罪犯。霍麗無奈,只得借保釋之機,倉皇逃往南美。
霍麗在名利場中終有厭倦的一天,當她企圖為自己尋找一個安定的歸宿時,才發現從前的海誓山盟全不作數。她去南美的機票,就是一個已決定要娶她、卻在最後關頭變卦的“有情郎”留下的,那原本是兩人預備雙棲雙飛的。
敘述者“我”
卡波特小說的敘述者是個與霍麗為鄰的作家,他和霍麗始終保持在親密朋友的關係上。小說結尾,作家在一個風雨之夕送霍麗到機場,那時他十分清楚,霍麗的夢已經做到了頭,沒有人再能夠挽救她了。他心中對霍麗的那點隱約的愛,變成了此後歲月中同樣隱約的嘆息。

作品鑒賞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格萊特利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但無論她身處何等境況之中,讀者都很難相信她能從對“噁心的污垢”與幽閉的恐怖中完全逃脫出來。主人公“我”想再見霍麗一面,但又並不積極,便是害怕看到她失去“純潔”這一羽翼后的模樣,而且恐怕他已經有了此種預感。他希望將霍麗作為童話故事的一部分,永遠地留在腦海里。這對他是一種拯救。
卡波特對霍麗的描繪映襯若明暗交界處的自己。她的人性是矛盾的,既天真率性又時常輕鬆虛榮,祈望未來又望而止步,諳熟功利的手腕,卻一直懷著美好的原則——“千萬別作—個懦夫。一個裝腔作勢的人,一個感情上的騙子,一個妓女:我寧可生病也不要一顆不誠實的心。”於是,當她得知哥哥死去的消息后並沒有擔心失去巴西富翁而隱藏自己的感情,而是激烈地摔著房內所有的東西。即便是象徵著名利世界的“蒂凡尼”,也與物質虛榮相距甚遠。
霍麗化解“紅鬼病”的方法是坐計程車去蒂凡尼。因為“那兒那麼清靜,氣派那麼富麗高貴……要是我能找到一個真正的生活的地方。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樣,我就會購置些傢具,並且給這隻貓起個名字。
名和利是霍麗想方設法達成的目標,但她嚮往的,不是燈紅灑綠的花花世界,而是個能讓她呼吸順暢的自由空間,她的慾望是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她認為自己是個“野性的東西”——還是喜歡保持著我的自我。“當我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醒來,上蒂凡尼去吃早餐的時候,我願意我還是我。“她大膽而執著地追逐她認為觸手可及卻不存在的將來。而她最終的下落不明似乎顯示著其身份和精神的落空,也給讀者一種“無可奈何花路去,殘香依舊在人間”的惆悵。但事實上,卡波特卻通過霍麗指出了心靈的真正歸屬來自人們的互愛。

作品影響


《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奧黛麗·赫本在片中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品評價


美國作家諾曼·梅勒:《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鍊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作者簡介


杜魯門·卡波特,美國著名作家,兩次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1924年生於新奧爾良,17歲受雇於《紐約客》開始寫作生涯。1948年處女作《別的聲音,別的房間》獲得世界性的成功。1958年,奠定其大師地位的傑作《蒂凡尼的早餐》出版。1966年,完成了巔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複雜和飽受爭議的卡波特,因用藥過度,猝死於友人家中,終年59歲。
 杜魯門·卡波特
杜魯門·卡波特